探讨不同加压冷疗时间对肩关节镜术后患者的效果。
方法将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观察1组20例,观察2组20例,观察3组20例。3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不同时间的加压冷疗,观察1组术后每8小时1次,每次30 min,连续24 h;观察2组术后每8小时1次,30 min/次,连续48 h;观察3组术后每8小时1次,每次30 min,连续72 h;3组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24、48、72 h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测量3个固定位置点的周径计算肿胀值评估肿胀(即肱骨外上髁上20、25 cm处的上臂围周径及腋窝周径)。
结果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3组患者术后24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VAS评分分别为(3.50 ± 1.10)、(2.65 ± 1.50)、(2.05 ± 1.1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38,P=0.002),进一步用LSD进行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VAS评分分别为(3.65 ± 1.23)、(2.65 ± 1.50)、(1.80 ± 1.1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66,P=0.000),进一步用LSD进行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24 h肱骨外上髁上20、25 cm和腋窝周径肿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08、2.097、0.427,均P>0.05);术后48 h肱骨外上髁上20、25 cm和腋窝周径肿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577、17.128、5.109,P<0.05),进一步用LSD进行3组间两两比较,观察1组与观察2组、观察1组与观察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与观察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肱骨外上髁上20、25 cm和腋窝周径肿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59、20.963、8.496,P=0.000),进一步用LSD进行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肩关节镜术后加压冷疗72 h减轻患肢疼痛和肿胀效果最显著,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