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应龙老师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富有智慧的数学老师,前不久在苏州听了他的一节《整数背景下的平均数》练习课,更确信了这一点。整节课以三个活动为主线。首先以“比较全班8个小组的口算名次”为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接着通过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其实是一个接近实际的“真实数”,巩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最后以一个有趣的题目,让学生深刻体会“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下面笔者选取其中的课堂片段,分享学习体会。
【片段1】竞口算,明本质
出示口算比赛试题:
(18 17)÷5 23 42 18 5 26 45
34 28 16 (36 36)÷9 64÷8 28
(12 36)÷2 56÷7 29 (14 28)÷7
(20秒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换批阅。)
师:你做对了几道题?
生:1题、2题……。
师:确实,这些口算题要求比较高,都是两步计算,时间又特别短。这样,每道题30分,算算你得了多少分。
师:8个小组,每一组赶快算出各自的总分。
(教师将每组学生的口算总分录入表格。)
师:看完8个小组的总分,你有什么想法?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它们都可以除以30,都除得尽。
师:嗯,除以30都除得尽,你觉得呢?静下心来看,还有什么问题?
生:第八组应该是390。
师:哦,第八组应该是390,看这两个人合作得多好!一个说都是30的倍数,另一个就说第八组错了,不是380而是390。
师:看每一组的总分,你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每一题都是30分,无论做对多少题、得多少分,每一组的总分除以30都除得尽。
师:对对对,都是若干个30相加。这就回答了刚才同学的发现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了,非常好!掌声送给他!
师:还有谁能发现问题?没有问题了?那现在我们来看看哪一组完成得最棒。
生(齐):第二组和第四组。
师:那第二组和第四组并列第一,同意吗?(生没有反应)同意还是不同意?
生(齐):同意。
师(微笑):再看看,想想,还有没有想法?
生:第二组少了一个人,第二组赢了。
师: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看总分行不行?
生:不行,应该要求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求平均分?
生:因为要算出平均每人得多少分,这样才公平。
(教师请学生分组算平均分后录入表格。)
师:看一下平均分,哪一组最棒?
生:第二组。
师:掌声送给第二组。那第二名呢?
生:第四组。
师:第四组变成第二名了,跟刚才比总分的情况不一样了吧?第三名呢?比总分的话,第三名是谁?
生:第六组。
师:现在比平均分呢?
生:还是第六组。
师:这样是不是比总分和比平均分差不多啊?
生:是。
师:啊?那你是不是觉得我们刚才算的平均分白算了?(生表示不同意)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算平均分才公平,人多人少的问题。
师(掌声响起):一语中的!真好!因为各小组人数不等,比总分不公平,比平均分才公平,让人心服口服。
“平均数”的计算不难,难在理解其意义。整数背景之下如何彰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华老师提供给学生他们熟悉的、现实的、真实的统计题材,在真实的环境里,学生人人参与统计过程,亲自收集数据。在比哪个组的口算得分最高时,学生先比总分,在比总分的过程中发现每一组的总分都是30的倍数,并敏锐地发现了求总分过程中的错误。在比完总分后,华老师追问:“再看看,想想,还有没有想法?”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组中学生人数不一样,比总分不公平,比平均分才公平。此活动,华老师想出了“每组5人或6人,口算每题30分”的妙招,避免了“平均数是小数,三年级学生还没接触小数除法”的尴尬,解决了没有学习小数除法的学生算平均分“除不尽”的问题。
【片段2】猜牛重,拓认识
师(播放动画):奖励给大家一个故事——《猜牛重,赢大奖》。
师:故事听完了,你有什么感受?
生(不约而同):好奇怪。
师:奇怪什么?
生:有些人猜得很小,有些人猜得很大,为什么会和真实的体重差不多呢?(学生自发鼓起掌来。)
师:好问题!
生:我觉得这可能是出于巧合。外行人正好有人猜得多,有人猜得少,然后就巧合成了1197磅。如果再举办一次比赛,结果有可能就不一样了。(部分学生鼓掌了,认同她的想法。)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平均数接近牛的真实体重,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规律呢?
生:我觉得是必然的,是移多补少,比如一个人考了89分,另一人考了91分,91分的给了89分的1分,两人就都是90分了。
师:明白了吗?他非常厉害,举了个例子。
生:因为现在是有人猜大有人猜小,才接近真实数据的。那万一外行人都猜大了,那不就是偶然的巧合吗?
师:大家都能围绕问题来思考,确实特别好。是的,会有这样的情况。但刚才故事的开头说,不是两三个人在猜,而是好几百人在猜,当有好几百人的时候,就可能有的多有的少,这一点非常重要。
师:这么一说,你觉得为什么就会那么神奇呢?很多外行人,他们怎么这么厉害? (学生仍在争辩,有的说是偶然,有的说是必然。)
师:行,有人说是偶然的,我也很佩服他的想法。其实老师也很好奇,也带着我的学生做过好多次实验,比如猜书的页数、猜大冬瓜的质量等。大家觉得好奇也可以自己去试一试,但是要注意,华老师是带着我们一个年级的学生在做实验,不要三五个人去做,人少是做不出这样的效果的。
师:我要和大家分享,大数学家马希文说过这样一句话“平均数总是更加接近实际”……
“猜牛的体重”的小故事把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听完故事,学生不约而同发出了“好奇怪”的声音,“有些人猜得很小,有些人猜得很大,为什么平均数会和真实的体重差不多呢?”“我觉得这可能是出于巧合……”在学生的疑惑中,华老师顺势抛出问题:“平均数接近牛的真实体重,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规律?”有的学生说是必然,有的学生说是偶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是偶然还是必然的问题,华老师强调这不是两三个人在猜,而是几百人在猜,平均数是通过移多补少、取长补短算出来的数。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样本足够大时,平均数总是更加接近实际,但对于学生来说抽象理解困难较大,他们往往会想到一些极端的情况,比如全猜小了或全猜大了。华老师站在学生的视角,提出了:“其实老师也很好奇,也带着我的学生做过好多次实验……大家觉得好奇也可以自己去试一试,但是要注意……”鼓励学生实践出真知!
【片段3】推年龄,逆思维
出示题目:有8个人在篮球场上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你能想象一下这8个人的年龄可能分别是多少吗?
师:独立思考,将答案写在纸上。
(教师巡视,并邀请三位学生将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分别是:①12、12、12、12、12、12、12、12
②12、11、13、10、14、9、15、12
③15、15、12、12、12、10、10、10
(师生共同交流评价三位学生的想法……)
(出示华老师和篮球队员们的合影及每个人的实际年龄:47、8、6、6、7、7、7、8。)
生(相视而笑,窃窃私语):咦?是华老师!
师:怎么没想到这种情况呢?不过,一样是8个人,平均年龄是不是12岁?
生:是!
师:主要是47岁的华老师惹的祸,是吧?如果没有47岁的华老师在,他们7个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生:7岁!
师:你能发现什么?一起来思考:当有特别大的年龄的人在的时候,平均年龄12比47小了很多。12就不能很好地代表这一组年龄的平均水平。有极大或极小数时,平均数就会忽悠人。
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可否给定一个平均数让学生独立去构造分布?华老师大胆地作了尝试:开放性地让学生自己通过移多补少来猜年龄,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感受数据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根据平均年龄猜8个人的实际年龄,这是一个逆向思考的问题,学生能够根据平均数去猜测实际数,学生猜想的情况多种多样,这些方案中8个人的年龄都比较接近,谁都没有想到有华老师这匹“47岁的黑马”。在这里,虽然学生没有用语言去描述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但是通过学生知道真实情况后的惊叹,以及对有极端数据和没极端数据的两组数据的平均数进行讨论、比较,能够推测出学生体会到了平均数的“敏感性”特征。当有极端数据时,平均数也不能准确地表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辩证思维。
反复回味华老师这节《整数背景下的平均数》练习课,从学科视角和学生视角两方面主要给我们以下启示:
1.数学好玩。“数学好玩”的理论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好玩”,学生才能从“玩”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华老师说:“孩子们的手很小,不该硬要他们抓住一大把的东西。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不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不能一本正经地系统讲授平均数的性质,而应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华老师将平均数练习嵌入三个“有趣”的活动中,既有学生直接的亲身体验活动,又有学生间接的拓展认识活动,还有学生逆向的举例活动。学生在他们喜欢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或静静思考,或合作交流,或质疑提问,或切磋商讨,或争论不休……他们激情投入、思维碰撞、智慧交互、情感升华。
2.学生好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能解惑,问能知新,问能达识,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最大的变化是从“二基”走向了“四基”,从“二能”走向了“四能”。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在课堂上,华老师以饱满的热情、鼓励的目光、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和表达的机会,时不时地和学生进行这样的对话:你有什么想法?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静下心来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你们觉得呢?……学生在华老师的诱导下,问题源源不断,学生好问、敢问、善问,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
【片段1】竞口算,明本质
出示口算比赛试题:
(18 17)÷5 23 42 18 5 26 45
34 28 16 (36 36)÷9 64÷8 28
(12 36)÷2 56÷7 29 (14 28)÷7
(20秒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换批阅。)
师:你做对了几道题?
生:1题、2题……。
师:确实,这些口算题要求比较高,都是两步计算,时间又特别短。这样,每道题30分,算算你得了多少分。
师:8个小组,每一组赶快算出各自的总分。
(教师将每组学生的口算总分录入表格。)
师:看完8个小组的总分,你有什么想法?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它们都可以除以30,都除得尽。
师:嗯,除以30都除得尽,你觉得呢?静下心来看,还有什么问题?
生:第八组应该是390。
师:哦,第八组应该是390,看这两个人合作得多好!一个说都是30的倍数,另一个就说第八组错了,不是380而是390。
师:看每一组的总分,你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每一题都是30分,无论做对多少题、得多少分,每一组的总分除以30都除得尽。
师:对对对,都是若干个30相加。这就回答了刚才同学的发现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了,非常好!掌声送给他!
师:还有谁能发现问题?没有问题了?那现在我们来看看哪一组完成得最棒。
生(齐):第二组和第四组。
师:那第二组和第四组并列第一,同意吗?(生没有反应)同意还是不同意?
生(齐):同意。
师(微笑):再看看,想想,还有没有想法?
生:第二组少了一个人,第二组赢了。
师: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看总分行不行?
生:不行,应该要求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求平均分?
生:因为要算出平均每人得多少分,这样才公平。
(教师请学生分组算平均分后录入表格。)
师:看一下平均分,哪一组最棒?
生:第二组。
师:掌声送给第二组。那第二名呢?
生:第四组。
师:第四组变成第二名了,跟刚才比总分的情况不一样了吧?第三名呢?比总分的话,第三名是谁?
生:第六组。
师:现在比平均分呢?
生:还是第六组。
师:这样是不是比总分和比平均分差不多啊?
生:是。
师:啊?那你是不是觉得我们刚才算的平均分白算了?(生表示不同意)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算平均分才公平,人多人少的问题。
师(掌声响起):一语中的!真好!因为各小组人数不等,比总分不公平,比平均分才公平,让人心服口服。
“平均数”的计算不难,难在理解其意义。整数背景之下如何彰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华老师提供给学生他们熟悉的、现实的、真实的统计题材,在真实的环境里,学生人人参与统计过程,亲自收集数据。在比哪个组的口算得分最高时,学生先比总分,在比总分的过程中发现每一组的总分都是30的倍数,并敏锐地发现了求总分过程中的错误。在比完总分后,华老师追问:“再看看,想想,还有没有想法?”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组中学生人数不一样,比总分不公平,比平均分才公平。此活动,华老师想出了“每组5人或6人,口算每题30分”的妙招,避免了“平均数是小数,三年级学生还没接触小数除法”的尴尬,解决了没有学习小数除法的学生算平均分“除不尽”的问题。
【片段2】猜牛重,拓认识
师(播放动画):奖励给大家一个故事——《猜牛重,赢大奖》。
师:故事听完了,你有什么感受?
生(不约而同):好奇怪。
师:奇怪什么?
生:有些人猜得很小,有些人猜得很大,为什么会和真实的体重差不多呢?(学生自发鼓起掌来。)
师:好问题!
生:我觉得这可能是出于巧合。外行人正好有人猜得多,有人猜得少,然后就巧合成了1197磅。如果再举办一次比赛,结果有可能就不一样了。(部分学生鼓掌了,认同她的想法。)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平均数接近牛的真实体重,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规律呢?
生:我觉得是必然的,是移多补少,比如一个人考了89分,另一人考了91分,91分的给了89分的1分,两人就都是90分了。
师:明白了吗?他非常厉害,举了个例子。
生:因为现在是有人猜大有人猜小,才接近真实数据的。那万一外行人都猜大了,那不就是偶然的巧合吗?
师:大家都能围绕问题来思考,确实特别好。是的,会有这样的情况。但刚才故事的开头说,不是两三个人在猜,而是好几百人在猜,当有好几百人的时候,就可能有的多有的少,这一点非常重要。
师:这么一说,你觉得为什么就会那么神奇呢?很多外行人,他们怎么这么厉害? (学生仍在争辩,有的说是偶然,有的说是必然。)
师:行,有人说是偶然的,我也很佩服他的想法。其实老师也很好奇,也带着我的学生做过好多次实验,比如猜书的页数、猜大冬瓜的质量等。大家觉得好奇也可以自己去试一试,但是要注意,华老师是带着我们一个年级的学生在做实验,不要三五个人去做,人少是做不出这样的效果的。
师:我要和大家分享,大数学家马希文说过这样一句话“平均数总是更加接近实际”……
“猜牛的体重”的小故事把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听完故事,学生不约而同发出了“好奇怪”的声音,“有些人猜得很小,有些人猜得很大,为什么平均数会和真实的体重差不多呢?”“我觉得这可能是出于巧合……”在学生的疑惑中,华老师顺势抛出问题:“平均数接近牛的真实体重,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规律?”有的学生说是必然,有的学生说是偶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是偶然还是必然的问题,华老师强调这不是两三个人在猜,而是几百人在猜,平均数是通过移多补少、取长补短算出来的数。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样本足够大时,平均数总是更加接近实际,但对于学生来说抽象理解困难较大,他们往往会想到一些极端的情况,比如全猜小了或全猜大了。华老师站在学生的视角,提出了:“其实老师也很好奇,也带着我的学生做过好多次实验……大家觉得好奇也可以自己去试一试,但是要注意……”鼓励学生实践出真知!
【片段3】推年龄,逆思维
出示题目:有8个人在篮球场上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你能想象一下这8个人的年龄可能分别是多少吗?
师:独立思考,将答案写在纸上。
(教师巡视,并邀请三位学生将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分别是:①12、12、12、12、12、12、12、12
②12、11、13、10、14、9、15、12
③15、15、12、12、12、10、10、10
(师生共同交流评价三位学生的想法……)
(出示华老师和篮球队员们的合影及每个人的实际年龄:47、8、6、6、7、7、7、8。)
生(相视而笑,窃窃私语):咦?是华老师!
师:怎么没想到这种情况呢?不过,一样是8个人,平均年龄是不是12岁?
生:是!
师:主要是47岁的华老师惹的祸,是吧?如果没有47岁的华老师在,他们7个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生:7岁!
师:你能发现什么?一起来思考:当有特别大的年龄的人在的时候,平均年龄12比47小了很多。12就不能很好地代表这一组年龄的平均水平。有极大或极小数时,平均数就会忽悠人。
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可否给定一个平均数让学生独立去构造分布?华老师大胆地作了尝试:开放性地让学生自己通过移多补少来猜年龄,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感受数据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根据平均年龄猜8个人的实际年龄,这是一个逆向思考的问题,学生能够根据平均数去猜测实际数,学生猜想的情况多种多样,这些方案中8个人的年龄都比较接近,谁都没有想到有华老师这匹“47岁的黑马”。在这里,虽然学生没有用语言去描述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但是通过学生知道真实情况后的惊叹,以及对有极端数据和没极端数据的两组数据的平均数进行讨论、比较,能够推测出学生体会到了平均数的“敏感性”特征。当有极端数据时,平均数也不能准确地表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辩证思维。
反复回味华老师这节《整数背景下的平均数》练习课,从学科视角和学生视角两方面主要给我们以下启示:
1.数学好玩。“数学好玩”的理论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好玩”,学生才能从“玩”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华老师说:“孩子们的手很小,不该硬要他们抓住一大把的东西。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不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不能一本正经地系统讲授平均数的性质,而应该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华老师将平均数练习嵌入三个“有趣”的活动中,既有学生直接的亲身体验活动,又有学生间接的拓展认识活动,还有学生逆向的举例活动。学生在他们喜欢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或静静思考,或合作交流,或质疑提问,或切磋商讨,或争论不休……他们激情投入、思维碰撞、智慧交互、情感升华。
2.学生好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能解惑,问能知新,问能达识,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最大的变化是从“二基”走向了“四基”,从“二能”走向了“四能”。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在课堂上,华老师以饱满的热情、鼓励的目光、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和表达的机会,时不时地和学生进行这样的对话:你有什么想法?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静下心来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你们觉得呢?……学生在华老师的诱导下,问题源源不断,学生好问、敢问、善问,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