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两年股市牛气冲天,人人都在炒股,湖北襄樊市一位叫李娟的女孩,见炒股形势好,便顺势开了一家专供股民“谈股论基”的“股民吧”。
开个“股民吧”
李娟27岁,之前是一家外资企业的办公室主任。自从买房后,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便成为她梦寐以求的事。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李娟赚钱的劲头一直十分充足。
2005年年底,到处都在流行炒股。那时,单位的同事只要一有空闲就是侃股。哪只股票有钱赚,哪只股票适合买入,又有哪只股票需要清仓。同事们开始还只是小部分参加侃股,后来,小部分股民炒股赚了钱后,带头的效果就立竿见影了,李娟身边的朋友、同事一下都涌进了股海,成了股市中名不见经传的小散户。
李娟也跟家里借了2万元钱入市。她运气很好,一个月就赚了7000元。同事知道这事后,纷纷让她出谋划策。于是每天下班后,三五个同事便浩浩荡荡地来到李娟的家里,开起了“股民会”。后来,同事的朋友也参加了进来,人数越来越多,忙着招待的父母累得都快散架了。
一个星期天,李娟陪男友去买彩票,见彩票点人头涌动,好不热闹。进去一看,原来是“彩吧”在搞联谊会,很多会员正在讲自己买彩票的故事呢!怏怏地从人群里挤出来,李娟一下想到了自己颇为苦恼的家庭“股民会”,自己能不能开家“股民吧”,像“彩吧”一样招揽会员呢?当时,她将自己的想法跟男友一说,他也赞成,说反正新房买了也没钱装修,不如将房子稍微整理下,然后将那帮股民引到新房去,免得影响父母生活。于是,李娟开始张罗起来。
当侃股大军再度杀到时,李娟便将他们带到新房里。除了同事,同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都来了。就连一些从未炒过股的新手也纷纷加入了侃股大军。
之后,李娟在墙壁上贴了一张公告,标明收费标准。同时,还请广告公司制作了精美的霓虹灯招牌。就这样,2006年2月,只在晚上营业的“股民吧”开业了。
让股民乐掏钱
刚开张那段时间,生意出奇地好。这缘于朋友们的捧场,每人每晚收5元钱算服务费,赠送一瓶饮料。一个月下来有近千元进账,这让李娟很兴奋。但日子一久,人渐渐少了,一些以前风雨无阻的侃股高手渐渐在“收费”服务中疏远了。
为了吸引老朋友、老顾客,李娟绞尽脑汁想主意。首先就是改善“硬件”,借了钱将房间的装修提升了一个档次,还添置了沙发、电脑,装上宽带。同时,她正式去工商局注册,申领了营业执照。在“软件”方面,李娟不惜“大出血”,订了七八份针对股票和基金的专业报刊,并且开通了手机股票频道,以便及时掌握股票信息。
这一番折腾,真起了效果。就拿那些没订报的股民来说吧,他们为了追看专业报刊上的新闻,每天只得到“股民吧”看报、看资料。其实算起来他们也实惠:在“股民吧”,花5元钱不但能阅读到七八份专业报刊上的股市新闻,还有免费茶水供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李娟发现来“股民吧”的股民,其实很多在炒股方面并不精通。于是,她组织了一些比较有经验的老股民现身说法。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股民中也是这样。股民们更愿意来“股民吧”了,因为说不定哪天自己就在这些股市精英的指导下,创造财富神话呢!
渐渐地,“股民吧”里的客户群体稳定下来了,每天都有20来个客人。而身为老板的李娟一个月下来,2000多元轻松进账。
巧经营生意旺
后来,李娟又花了200元钱在城市网站上刊登了广告,被吸引来的客人就多了。这其中,不乏一些赋闲在家的家庭主妇和专业股民,他们有的是时间,可以一整天都泡在吧里。
针对这种情况,男友怂恿李娟干脆把工作辞了。他觉得好好经营“股民吧”,收益一定会比工资高。得到男友的支持,李娟没犹豫,马上递交了辞职信。
“股民吧”全天营业了。那些赋闲在家的主妇股民,便成了吧里的常客。李娟组织了“股市扫盲班”,让老股民以讲座的方式给这些大嫂大姐们好好上了一课。同时,李娟还请证券公司的证券分析员,给股民开了个“股市进阶班”的讲座。
几个讲座完了,效果非常好。很多人由以前的盲目跟风炒股、凑热闹炒股变成了理智炒股、靠分析形势炒股,投入资金时,也不像以前那样跟赌博似的一股脑儿压在某只股票上,而是通过分析,长线短线并用,各种行业股票齐头并进。
一年多后,男友也辞去了工作,全身心地帮李娟打造“股民吧”二分店。现在,实在忙不过来了,李娟又招聘了5个服务员,专门为股民们服务。(编辑/若邻)
开个“股民吧”
李娟27岁,之前是一家外资企业的办公室主任。自从买房后,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便成为她梦寐以求的事。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李娟赚钱的劲头一直十分充足。
2005年年底,到处都在流行炒股。那时,单位的同事只要一有空闲就是侃股。哪只股票有钱赚,哪只股票适合买入,又有哪只股票需要清仓。同事们开始还只是小部分参加侃股,后来,小部分股民炒股赚了钱后,带头的效果就立竿见影了,李娟身边的朋友、同事一下都涌进了股海,成了股市中名不见经传的小散户。
李娟也跟家里借了2万元钱入市。她运气很好,一个月就赚了7000元。同事知道这事后,纷纷让她出谋划策。于是每天下班后,三五个同事便浩浩荡荡地来到李娟的家里,开起了“股民会”。后来,同事的朋友也参加了进来,人数越来越多,忙着招待的父母累得都快散架了。
一个星期天,李娟陪男友去买彩票,见彩票点人头涌动,好不热闹。进去一看,原来是“彩吧”在搞联谊会,很多会员正在讲自己买彩票的故事呢!怏怏地从人群里挤出来,李娟一下想到了自己颇为苦恼的家庭“股民会”,自己能不能开家“股民吧”,像“彩吧”一样招揽会员呢?当时,她将自己的想法跟男友一说,他也赞成,说反正新房买了也没钱装修,不如将房子稍微整理下,然后将那帮股民引到新房去,免得影响父母生活。于是,李娟开始张罗起来。
当侃股大军再度杀到时,李娟便将他们带到新房里。除了同事,同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都来了。就连一些从未炒过股的新手也纷纷加入了侃股大军。
之后,李娟在墙壁上贴了一张公告,标明收费标准。同时,还请广告公司制作了精美的霓虹灯招牌。就这样,2006年2月,只在晚上营业的“股民吧”开业了。
让股民乐掏钱
刚开张那段时间,生意出奇地好。这缘于朋友们的捧场,每人每晚收5元钱算服务费,赠送一瓶饮料。一个月下来有近千元进账,这让李娟很兴奋。但日子一久,人渐渐少了,一些以前风雨无阻的侃股高手渐渐在“收费”服务中疏远了。
为了吸引老朋友、老顾客,李娟绞尽脑汁想主意。首先就是改善“硬件”,借了钱将房间的装修提升了一个档次,还添置了沙发、电脑,装上宽带。同时,她正式去工商局注册,申领了营业执照。在“软件”方面,李娟不惜“大出血”,订了七八份针对股票和基金的专业报刊,并且开通了手机股票频道,以便及时掌握股票信息。
这一番折腾,真起了效果。就拿那些没订报的股民来说吧,他们为了追看专业报刊上的新闻,每天只得到“股民吧”看报、看资料。其实算起来他们也实惠:在“股民吧”,花5元钱不但能阅读到七八份专业报刊上的股市新闻,还有免费茶水供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李娟发现来“股民吧”的股民,其实很多在炒股方面并不精通。于是,她组织了一些比较有经验的老股民现身说法。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股民中也是这样。股民们更愿意来“股民吧”了,因为说不定哪天自己就在这些股市精英的指导下,创造财富神话呢!
渐渐地,“股民吧”里的客户群体稳定下来了,每天都有20来个客人。而身为老板的李娟一个月下来,2000多元轻松进账。
巧经营生意旺
后来,李娟又花了200元钱在城市网站上刊登了广告,被吸引来的客人就多了。这其中,不乏一些赋闲在家的家庭主妇和专业股民,他们有的是时间,可以一整天都泡在吧里。
针对这种情况,男友怂恿李娟干脆把工作辞了。他觉得好好经营“股民吧”,收益一定会比工资高。得到男友的支持,李娟没犹豫,马上递交了辞职信。
“股民吧”全天营业了。那些赋闲在家的主妇股民,便成了吧里的常客。李娟组织了“股市扫盲班”,让老股民以讲座的方式给这些大嫂大姐们好好上了一课。同时,李娟还请证券公司的证券分析员,给股民开了个“股市进阶班”的讲座。
几个讲座完了,效果非常好。很多人由以前的盲目跟风炒股、凑热闹炒股变成了理智炒股、靠分析形势炒股,投入资金时,也不像以前那样跟赌博似的一股脑儿压在某只股票上,而是通过分析,长线短线并用,各种行业股票齐头并进。
一年多后,男友也辞去了工作,全身心地帮李娟打造“股民吧”二分店。现在,实在忙不过来了,李娟又招聘了5个服务员,专门为股民们服务。(编辑/若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