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跑到”胸腔 医生妙手送回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8ni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二:胃肠“跑到”胸腔 医生妙手送回
  
  据报载:肠、胃、脾等器官本应长在腹腔里,但河南省固始县的小俊阳的这些器官却“鸠占鹊巢”跑到了胸腔里。只有9个月大的小俊阳,一出生时就被诊断为“先天性左后外侧膈疝”,胸腹腔之间的膈肌上先天有一个大洞。由于胸腔内的压强小于腹腔,小俊阳的胃、脾以及大小肠管等器官全给挤压到了胸腔里,给他的心脏、肺造成严重损伤,生命也受到极大威胁。小俊阳的父母万分焦急,带孩子慕名来到河南省立儿童医院治疗。 目前,小俊阳的膈肌被医生修复,胃、脾以及大小肠管全部“各就各位”。康复后的小俊阳在父母的护理下,已回到了河南老家。
  [点评] 膈肌是人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通常胚胎在2个月时体腔分成胸腔和腹腔。心、肺在膈肌上方的胸腔里,肺在胸腔左右两侧,心脏在中间,肝、胆、胰、脾、双肾及大小肠在膈肌下方的腹腔里,可谓各就其位,各得其所。而食管、下腔静脉和主动脉是膈肌上自然形成的封闭式通道,不可或缺。
  膈肌发育不全时,腹腔脏器通过膈肌的缺损或薄弱部分进入胸腔,即成为先天性膈疝,发生的原理与人们常说的“小肠气”差不多。据统计,先天性膈疝的发生率约四千分之一,是严重危及新生儿和婴幼儿生命的疾病之一,即使在出生后一天就手术治疗,其死亡率也在30%~40%,小俊阳9个月大时才手术治疗,并一举成功,堪称为奇。
  先天性膈疝根据其发生的部位和解剖特点,分为先天性腹膜裂孔疝和先天性胸骨后疝两大类。小俊阳所患先天性左后外侧膈疝属于前者,其发生率占先天性腹膜裂孔疝的80%。原本应长在腹部的脾、胃、肝、肾和大小肠均可能疝人胸腔,如果新生儿期没有明显症状,以后则会反复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哭闹时出现口唇发紫或有吞咽困难、呕吐、黑便等,如没有治疗并继续存活者,均有慢性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常诉胸痛或腹痛,检查时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胸部听到肠鸣音,X线检查可进一步确定先天性膈疝的存在。
  在这里,我们将其他膈疝也介绍一下。
  (1)食管裂孔疝。此乃起始于中老年人的膈疝。食管裂孔周围组织比正常疏松,随着年龄的增长,膈肌的弹性逐渐减退,胃贲门部或胃底部可因腹内压力增高并进入胸腔而形成食管裂孔疝。常在患者接受胃镜检查或X线钡餐检查中发现。
  (2)损伤性膈疝。是胸部或上腹部受到外伤,造成横膈的撕裂或穿孔。由于多种原因,膈疝的症状常常在受伤后的较长时期才出现,表现为肠梗阻或胃溃疡的症状。
  有时膈下脓疡或脓胸因治疗不及时而引起膈肌的坏死,或治疗中引流管放置不慎造成膈肌的压迫性坏死,也可造成膈肌缺损而形成膈疝。
  膈疝的治疗原则是把应该在腹腔的脏器复位到腹部并进行膈肌缺损的修补。手术时先将胸内的腹腔脏器如脾、胃、大小肠等放回腹腔,然后将横膈缺损的周边用丝线做间断缝合修补,如缺损过大,可利用周围组织如肾周围筋膜盖在剩余的裂孔上,或者把胃的穹隆部缝在裂孔上。也可用硅化涤纶布片覆盖修补。
  
  (王虎生)
  
  (编辑汤知慧)
其他文献
小舒和小谢婚后不到半年便怀了孕。夫妻俩为了事业有成,不想过早生孩子,便愉快地到医院终止了妊娠,潜心业务。客商对小舒十分信任,乐意与他做生意。一来二往,小舒与客商总是在饭后洗洗桑拿,随着生意的做大,小舒出入桑拿浴室的次数日渐增多,时间也越来越长。当夫妻俩准备怀胎生孩子时,却怎么也怀不上。双方到医院全面检查,小谢生殖功能完全正常,而小舒的精于数量却很少,质量又低。医生在仔细分析了病史之后,认为其不育的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我院住院新生儿死亡原因,探讨降低住院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方法 对我院2010年 1月~2014年12月住院新生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10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新生儿17 220例,死亡235例,死亡率13.65‰。男女比例为2∶1,早产儿占死亡新生儿的61.7%,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占38.3%,早期新生儿死亡占71.1%。住院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
话题一饼干噎人教训深 进食也要讲卫生    据报载:2002年1月13日晚,在华盛顿白宫官邸,忙碌了一天的布什总统坐在沙发上,嘴里嚼着饼干,眼睛盯着电视屏幕,正在看他所喜欢的橄榄球比赛。总统的妻子、第一夫人劳拉在隔壁房间打电话。这温馨的时刻,用“下班的感觉真好”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然而,意外往往是在一刹那发生的。突然一块饼干噎住了布什的喉咙,他随即晕倒并从沙发上跌落。再一睁眼,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