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作家”张恨水的编辑思想探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ang99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恨水终生以记者作为自己的职业,但在“通俗小说大家”的光环下,“报人张恨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可是他驰骋新闻界30年形成的报刊编辑思想却是不容忽视的。在复杂的环境中他始终保持着文人的风骨;在艰难的舆论环境中他也恪守着一名报人的职业道德;他作为中国第一代职业作家,强烈的读者意识也是他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他谦虚谨慎,即便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也依然保持着精进不已的精神,尽心竭力办好每一份报纸。
  关键词:张恨水 编辑思想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张恨水是一名老“报人”,从1918年担任《皖江日报》的总编辑,到1948年离开新闻界,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他就是张恨水——一生以记者自命的职业报人。但是他在通俗小说创作方面的光环淹没了他在报刊编辑领域的成就。在他的一生中,他做过外勤记者,做过校对、编辑、主笔、总编辑,还曾经自己办过报纸(《南京人报》),是中国报刊史上少有的采、写、编、管都很在行的“全能报人”。
  张恨水迫于生计而步入新闻界,在从事报刊编辑的30多年中,他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实践中也体现了他的报刊编辑思想。正是因为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加之个人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思考,张恨水的报刊编辑思想才经得起岁月流水的冲刷,历久弥新,至今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加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一 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文人的风骨
  
  张恨水这位既受过传统文化熏陶,又受过新教育、新文化影响的文人,在工作中秉承着“留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原则,不亢不卑,宠辱不惊,以文人本色面目示人。蒋介石、宋美龄前往看望,张恨水客气接待,却让佣人送其出门;张学良派副官赴京,邀张做文化顾问,挂个虚职,月薪100大洋,张恨水却以“君子不党”婉拒。他不会站在任何一个党派的立场上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接受任何党派的津贴。他秉持着“中间偏左,遇礁即避”的原则,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匹夫匹妇”们服务。他“孤军奋战”,用自己手中的一支笔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张恨水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有鲜明的是非、善恶、美丑、爱憎标准,最重气节,最富有正义感。他的作品,多是表现对丑恶势力的强烈愤恨,对苦难平民的深切同情。揭露黑暗,诅咒强暴,鞭挞不义,为社会低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鸣不平,是恨水先生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热爱祖国和人民。“九·一八”事变后,他亲眼看到侵略者的凶残,民族的灾难,国家的危机,一颗滚烫的爱国心,驱使他以笔“弯弓”,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从1932年起,他发表了一系列歌颂抗日英雄,鞭挞侵略者罪行和汉奸、投降派及大发国难财的贪官豪商丑恶行径的作品。他是中国文坛上写国难小说、抗战小说最多的作家。
  
  二 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勤奋工作、精进不已
  
  报刊编辑出版是一种高尚的文化事业,报刊工作者除了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还要有较高的素质。张恨水在步入新闻界之前就有着很深的文学造诣,他步入新闻界之后也是手不释卷。
  早年张恨水就非常喜欢读书,长期的阅读让他有了丰厚的积累,这使得他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比如,他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就调动了他青少年时代的深厚中外文学积累和他报人生涯丰厚的生活积累,把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海市蜃楼写成了真实的现实生活,达到了乱真的艺术境界。他在新闻界能够工作30年,并且受到热烈的欢迎,不仅源自他受欢迎的小说,和他对自身素质的重视有着很大的关系。
  张恨水一生发表文字3000余万。假设他在72岁的一生中不间断地写作了50年,那么每天至少要写出1600字以上,且不说这50年中曾经发生过多少社会动荡与战乱,也不管他本人是否还需要吃饭、睡觉、旅行甚至生病等等,即使仅把3000万字抄写一遍,也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那是一个依靠原始写作方式写作的时代!刚刚进入新闻界,为了维持家庭,他一人承担了多份工作,成了“新闻的苦力”,即便在这样忙碌的时候,他还要去自修英文,朋友们也都笑他是“牛马精神”。也正是因为这种“牛马精神”,才使得张恨水在写作的时候游刃有余,文思泉涌。张恨水最忙的时候同时有《春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家》、《青春之花》、《天上人间》、《剑胆琴心》6部长篇小说在不同的报刊上连载。即便如此忙碌的时候,张恨水还要“拥被看一两点钟的书”,他认为不能“光写而不加油”,否则就“被时代抛得太远”了。
  张恨水指出,报纸编辑展示的舞台就是报纸的版面,而且报纸是做给人看的。其文学水平仅做到辞达是不能够满足需求的。如果只是做到辞达,平铺直叙,质木无文,实在不足以表现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千变万化。所以,报刊编辑的文学水准必须比普通人要高。就语言表达方面来说,除了思路清,笔调快外,而词藻还要能相当动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三 在报纸编辑中融入强烈的读者意识
  
  报纸的存在是群众能成为读者的前提,而读者的需要以及他们需求的变化又促进了新闻生产,并成为报纸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报纸就是以读者的需要作为自己生产和发展的前提,所以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家报纸都要关注读者以及他们的信息需求。
  张恨水办报的过程中就能够准确地把握读者的阅读期待,从各个方面满足读者的需求。无论是报纸的趣味性、丰富性还是客观性、可读性,都是他所考虑的因素。张恨水被称为“副刊圣手”,除了他对于新闻本质的把握外,还有对副刊及小说魅力的把握。即便是小说的写作也是要讲求一定的技巧的。不同的时期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同,不同的区域人们的文化背景不同。要抓住读者的阅读期待,这些因素都是要考虑在内的。而张恨水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尽管办报是张恨水谋生的职业,他不得不考虑经济的因素,但是排除了这些过程,呈现的最终结果却是张恨水强烈的读者意识。这在现代社会中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现代社会使得媒体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关注受众和受众的需求。如果说今天的关注源于激烈的竞争的话,那张恨水的读者意识更是相当自觉的。
  
  四 参与他人报纸也具有主人翁意识
  
  张恨水有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从他参编《皖江日报》步入新闻界,到他离开北京《新民报》结束他的新闻生涯,这种意识贯穿他工作的始终。
  张恨水初入新闻界时,面对的是剪刀加浆糊的办报模式。他把自己放在报纸主人的位置上,千方百计地丰富报纸的内容。他不仅把自己的小说放在上面发表,还包办了其它形式的内容,使报纸的内容丰富起来,提高了报纸的可读性,赢得了读者的亲睐,扩大了报纸的销量。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受《新民报》总管理处的委托,去北京(当时叫北平)创办《新民报》的北平版。当时《新民报》北平社面临着许多困难。如:北平已经收复八个月,已经存在的报纸有20多种,他们都拥有各自的读者,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打开《新民报》的销路,是他们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那时北平居民饱受接收大员的折磨,对“重庆来的”人缺乏好感。来自重庆的《新民报》如何取得广大读者的信赖?北平沦陷在日寇手中时,伪新民会创办过一份声名狼藉的同名报纸,如何澄清这其中的误会?总之,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张恨水在其中做了大量有力和细致的工作:用广告和近万份致厂、商和居民的信函,说明《新民报》的概况;亮出老舍、茅盾、田汉、郭沫若等特约撰稿人名单和张恨水是主要负责人的信息,以取得广大市民的信任。报纸发行不久,销量就达到了5万份,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相当高的数字。这不能不说和作为经理的张恨水的主人翁意识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 在艰难的处境中与同仁同甘共苦
  
  张恨水除了参与了多家报纸的编辑工作外,还曾经在1936年自己出资创办了《南京人报》。他自任社长,并兼任副刊《南华经》的主编。《南京人报》在当时不足一百万人的南京市,出版第一天,就卖到了15000份。这份震撼可媲美《啼笑因缘》在上海的影响力。当然这其中有张恨水和报社同仁的共同努力。张恨水自言:“我们那个报,叫伙计报,根本没有老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恨水的报刊编辑思想。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报社没有一个人不使出“吃乳的力气”。当时报社除了报社印刷部是照其他报社一律待遇,总编辑才拿40元一月的薪水,副社长支薪100元,普通编采人员月支20元。张恨水虽然做着大量的工作,却“依然靠卖稿为生”,社长之职不取分文。正是这种与同人共甘苦的精神,才把《南京人报》办得如火如荼,让许多人眼红。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虽然不提倡人人都要做义务的新闻人,但是这种与同仁同甘共苦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也是十分值得提倡的。只有真正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才会投入其中,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这和我们当前提倡的团队合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和我们这个时代也是合拍的。
  
  六 恶劣的舆论环境下高超的报道艺术
  
  中国报业在20世纪上半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报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已经形成。但是由于法律的缺失和政治生活的非规则化,媒体的权威无从真正确立。而且报人在整个社会职业角色网络中的处境也并不看好,很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自豪感,故影响了其对经营认识的吸纳,使其从业者自身的素养受到了局限。舆论环境的恶劣与自身状况的欠佳使中国报人始终面对着一种尴尬:既要关注现实、“监督政府”,又要迂回曲折、谨慎小心;既要启蒙大众、“向导国民”,又难以超脱自身的先天不足。因此,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审时度势后谨慎使用自己的公共话语权则成了许多报人的一种共性的选择。作为报人的张恨水也是使用这种迂回曲折的方式表达他对生活的认识与评判。
  恶劣的舆论环境、沉重的家庭负担使得张恨水的斗争是迂回的;报人的良知,说真话、做实事的职业理想又使得他的斗争是积极的。张恨水报人与作家的双重角色让他的斗争更加灵活。“同反动派斗争,可以从正面斗,也可以从反面斗。我觉得用小说体裁揭露黑暗势力,就是一个好办法,也不会弄到“开天窗”,恨水先生写的《八十一梦》不是就起了一定作用吗?”
  张恨水参与编辑的《新民报》一向以“超党派、超政治、纯国民”的“诤友”自居,张恨水也一直保持着“中间派”的身份。但是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民族统一战线、反对一党专政,反对自相残杀,又与共产党保持一致。这种思想上的一致,使得《新民报》在两党斗争中,具有明显的进步倾向。本着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面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无能,张恨水把理想寄托在了共产党、八路军的身上,副刊上发表的评论《怒吼吧,八路军》就体现了这样的思想。然而,国统区不仅毫无“新闻自由”,相反,倒是文禁森严。为了既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又不让新闻检查官抓到把柄,张恨水等提出了“居中偏左,遇礁即避”的编辑方针,使《新民报》躲开了敌人的魔爪,巧妙地生存了下来。
  
  七 结语
  
  尽管人们更熟悉的是作家张恨水,尽管热播的依然是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终生为之奋斗的职业——报人。报纸给张恨水提供了一方展示才华、施展身手的舞台;多家报纸也以引来张恨水这样的职业写手来支撑门面,扩大影响。在这种鱼与水的融洽中,张恨水铸就了一道属于自己的迷人风景。
  
  参考文献:
  [1] 张伍:《雪泥印痕——我的父亲张恨水》,团结出版社,2006年9月。
  [2] 张纪:《我所知道的张恨水》,金城出版社,2005年。
  [3] 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1月。
  [4] 张明明:《回忆我的父亲张恨水》,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11月。
  [5] 刘少文:《大众媒体打造的神话:论张恨水的报纸生活与报纸文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
  [6] 石楠:《张恨水》,作家出版社,2005年9月。
  [7] 胡正强:《中国现代报刊活动家思想评传》,新华出版社出版,2003年12月。
  
  作者简介:
  宋玮,女,1980—,河北宁晋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李哲,女,1971—,河北安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工作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其他文献
一、目的通过建立Caco-2细胞模型,预测和筛选与当归提取物及其呋喃香豆素类成分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研究当归提取物及佛手柑内酯对伏立康唑(Voriconazole, VOR)和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ITR)体外细胞转运的影响。初步探讨当归提取物及佛手柑内酯与VOR和ITR发生的相互作用机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基础。二、方法1 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建立和确证为了研究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