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感情朗读的现状与反思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y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感情朗读是对小学生朗读的根本要求,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于言”。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在大力抓朗读,学生却不喜欢朗读,尤其不喜欢有感情地朗读。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准确定位和把握“有感情朗读”的概念。
  关键词:有感情朗读;熟读;还原文本
  ——早读课上,学生们正襟端坐,双手捧书,看上去极为齐整。可一齐读,七零八落、高低不一,其中还不时有奇音突兀而起。
  ——台上教师声情并茂地诵读文本,台下学生一脸的不屑,个别学生挤眉弄眼,捂嘴窃笑,嘻嘻哈哈。
  ——课堂上,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语由学生口中念出却平淡无奇,甚至有念读、唱读之势,教师的满腔激情如遭一盆冷水。
  常常听到同事们在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聪明,懂得的知识比我们那时候多,可书反倒不会读了!这话里有对学生学习不努力的“恨铁不成钢”式惋惜,也有对他们有感情朗读水平不高的惊讶与困惑。
  开展教研活动时,有同事提出:平日我们课前都让学生预习,课文要读三遍,家长签名;通常上课的第一时间就帮学生梳理字词,清除语言障碍,让他们齐读。可为什么学生一读起课文,就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以往有过一段时期的重理解分析轻整体识记教学,不少教师误解为不需强抓朗读,学生自然不愿多读书。如今,教师大力抓朗读,学生却仍不喜读书,尤其是不喜欢有感情朗读。这岂非咄咄怪事?
  语文教师该做的事一件没少做,可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怎么就不见长呢?
  该做的都做了!但是,都做实了,做足了,做好了吗?
  何为有感情朗读(是什么)?何有感情朗读(为什么)?如何指导有感情朗读(做什么)?如果能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有感情朗读便不“难”读了!
  一、何为有感情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中,不少同仁在“有感情朗读”概念的定位和把握上,颇为踌躇。
  1.有感情朗读非朗诵,莫“拔”
  (1)现状
  在平日的一些校内研讨课中,被指名朗读的学生在竭力读完文章后,兴奋地期待着教师的夸奖,却听到教师说:“你能有感情地再来读读这部分吗?”学生一脸茫然。
  (2)反思
  朗读,按高级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清清楚楚地高声读诵,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这就容易让教师混淆,认为朗读与朗诵没多少区别,在现实教学中也没必要过分区别。实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朗读就是大声地念,新华词典中最直接的字面解释就是:朗,响亮;读,依照文字念。“它所承担的任务只是传递信息,朗读者所要做的就是‘照本宣科’,把‘沉默’的字、词、句、章转换成有声语言。”
  “朗诵属于艺术表演范畴,是一种再创造,是依托文本,容许朗诵者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手段及其它声音形式,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进行二次创作。朗读是一种再现,强调的是忠实于原文。”
  当前教师以朗诵的要求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文本时,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达水平、智能水平却只能对那根“跨杆”望而兴叹,甚至亦有不知“跨杆”于何处,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太远。且问,学生又如何“能有感情地再来读读”?
  2.有感情朗读非熟读,莫“压”
  (1)现状
  平日随堂听课时,常见教师对学生朗读表现不太满意,“请同学们把课文反复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你用心去读,一定能读出……”可学生参差不齐的齐读声让教师再度蹙额。课后交流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颇为不满,认为学生预习不认真,认为学生文章没读熟……
  (2)反思
  的确,教师的话是有依据的,理学大师朱熹把朗读列为“读书三到”之首,认为“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对于小学生而言,我们进行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熟读,若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走入文本,方可“精思”继而“有得”。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对文章文义的直觉感悟,这种对文义的直觉感悟往往缺少整体把握,认识不够全面,有时甚至是片面的、狭隘的断章取义。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要〉前言》中就指出:“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论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
  小语教学一段时期有过“阅读教学以读为主”的口号,提出 “以读代讲”“以读代练”“应该以反复地读去领悟文章的语言、意境,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机械的反复熟读为主要教学手段。这样地朗读只是停留在语言感知的表层,不让学生去感受、体味语言文字的韵味;去理解、挖掘作者深蕴于文章中的情感;去揣摩、想象字里行间的“留白”之美。没有了这一切,学生怎么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怎么能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呢?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又从何谈起?
  冒昧地说一句,这其实也正是我们不少同仁心痛的“牙牙一片亦死水一潭”与“大声依照文字念”机械训练的原因之所在!学生读文无文气,没“荡气回肠”的感觉!
  当学生对朗读产生厌恶时,何来感情、何来真实自然,何来“精思”“有得”?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我们应认识到,其中的有感情绝非是教师或学生完全个性的释放以进行二度创作,而是在理性深入了解课本内容后,尽可能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文章的本色,通过正确处理停顿、语调、语气,再现文本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朗读,绝非简单的照本宣科——“随口念”,亦非高层次的再创性艺术表演——“诗文朗诵”,应着重关注对文本的还原。
  简而言之,有感情朗读就是学生以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解读,尽可能地贴近作者创作心境,用自己富有节奏的、抑扬顿挫的声音流畅地把作品念出声。
  二、为何需要有感情朗读
  阅读能力最初一般是由朗读发展起来的,小学生朗读由于得先由发音而识字,再谈及读准字词句,然后读通句段篇,继而读流利,最后方能强调读得有感情!其过程是循序渐进,合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
  学生对文本的初读仅是从字义与语言表层去感知浅显的语气,读准、读通、读流利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唯有有感情朗读才是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于言”。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学生的语言能力正是一个“读准读通读流利——初步感知文本——有感情朗读——对文本产生新的感受——进一步有感情朗读——进一步对文本产生新的感受……”的过程,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每一次朗读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愉悦体验;每一次的感情投入,都必有新的感悟、新的惊喜。此刻的他们还会“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吗?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怎能不发展呢?
  正如崔峦在“全国小语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的发言所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是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下去地读书,通过潜心默读和放声朗读,培养语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就能做到凭直觉和自动化,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同时,有感情朗读不仅仅是对朗读者自身的感染、提升,对听者来说,也是一次朗读期待被唤醒、被激发的过程,更是语言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自清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其他文献
摘 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特色学校文化,需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思路的指引下,我校将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特色,以满足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需求,积极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班级文化发展格局,从而形成新的校园文化建设载体。  关键词:网络特色;民族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近日,北大和清华已先后启用了人脸识别系统来管理校园,没有预约的外来人群根本无法进入校园.这是人脸识别系统在全国的又一次最新运用.“刷脸时代”正大踏步地朝我们走来.实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效性是指通过
美德是从内心深处孕育出来的,而不是单靠责罚强迫就可以灌输的。相反,责罚容易使学生心生怨恨且不听教诲,甚至产生报复的念头,这样的学生显然没有心情,也没有动力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在常规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应避免造成学生的怨恨,努力激发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常规管理的实质,重在寻求一种能够替代责罚的有效办法。  笔者所在地区一所学校的一名初三男生,因为老师的训斥竟从二楼翻栏杆跳下,幸亏落在草坪上,只是脚踝受伤,
基于并行工程思想,提出了工艺设计与生产调度并行集成方法,在建立工艺设计及生产调度集成概念数据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JSP的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建构主义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主要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一个逼
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也就是综合素质及专业素质的竞争。语文教育是学习一切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语文教育也是对五千多年文明古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语文教育不仅将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分析东北亚经济走廊的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阐述东北亚经济走廊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提出东北亚经济走廊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促动作用。东北亚经济走
年初,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发生一起悲剧,该校一名高二男生王某疑因考试成绩排名下降,从4楼教室窗户跳下,后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事发后校方在王某的课桌上发现了一张纸,上面写着:“这一世过得太匆忙,生命的意义得不到答案,无暇追求的我躺在这路上,如果可以有个信仰,人生就不会这么悲哀。”  中学生因为学习成绩等不理想,不堪压力而轻生的事件,明显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频发的类似事件,无疑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
《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吏科》和《明清档案》中,涉及土司承袭的档案大多记载了土司所患的病症。土司所患疾病多且杂,但以寒疾、痰症、瘫症、吐血症、痨病、目疾六类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