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和湿度对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氮的影响

来源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best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度和水分对土壤MBN含量的影响存在不同结论。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测定不同温度(15℃、25℃、35℃)和湿度(25%、50%、75%)条件下,培养35天后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和增量分别为红壤27.51 mg·kg-1、0.63~2.51 mg·kg-1,红黄壤55.53 mg·kg-1、2.09~5.11 mg·kg-1,黄壤76.01 mg·kg-1、3.04~7.64 mg·kg-1和山地草甸土165.17 mg·kg-1、6.23~13.51 m
其他文献
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在软件工程实验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的思想。通过对软件工程实验特点的分析,总结现有实验教学的特点和
阐述了非计算机专业C++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且着重强调了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针对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从而达到教学最优化是这个问题,对多媒体教学提出几点运用方法和应避免的误区。
为了探究盐水入侵及外源有机碳输入对河口潮汐淡水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甲烷( CH4)和氧化亚氮( N2 O)通量的影响,运用中型实验生态系模拟法,通过添加人造海水和醋酸盐,结合气相色谱测定,
在对电子公文的安全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公文交换平台中的文档影子化技术模型及其实现方案。
文章从信仰建立的一般条件即价值性、真理性、比较优势、终极关怀性等角度出发,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症结在于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现实重大问题的疏离,以及马克思主义教
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思想从现实维度论述人与自然的多维度的辩证关系,系统阐述了自然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和人对于自然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的全面
文章在深入分析当前广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剖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新机制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从领导机制创
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转变后的杉木林表层(0~1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总氮(D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呼吸(BR)及呼吸商(q CO2)进行研究,来分析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土壤碳库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同一林分中,表层土壤的DOC、DN、MBC、MBN含量和BR均高于底层土壤,而
于2013年对福州、 建瓯和武夷山三地的雨水进行连续收集, 测定其pH值及NH4+ -N、 NO3- -N、 TN、 SO2-4 -S质量浓度, 计算三地大气氮、 硫湿沉降通量并揭示其时空动态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