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保障视角下“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入法

来源 :民生周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un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修改后刑诉法第五十条在原法第四十三条的基础上新增了一条耀眼的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即“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不得自证其罪原则。本文通过分析该原则入法,指出了积极、进步的一面,也阐述了有待改进的一面,以期在“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关键词】刑诉法修改; 保障人权;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
  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概述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又叫反对自我归罪、反对强迫自证其罪、拒绝强迫自证其罪、不受强迫自证其罪等,其基本概念是指:任何人对可能使自己受到刑事追诉的事项有权不向当局陈述,不得以强制程序或者强制方法迫使任何人供认自己的罪行或者接受刑事审判时充当不利于自己的证人。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 条第3 款规定了在对任何人提出任何刑事指控时,人人完全平等地有资格享受的最低限度的保证,其中第(庚) 项规定:“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者强迫承认有罪”(Not to be compelled to testify against himself or to confess guilt),并且已经得到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在这个原则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两方面的权利: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是否陈述享有不受强迫的权利,这项权利通常被认为是自白任意规则的体现。任意自白规则是普通法的一项古老的规则,意指被告人的陈述必须是出于自愿的(voluntary)才可以用作证据,否则不能在法庭审理中采纳。二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是否陈述及是否提供不利于己的陈述享有自由权[1]。 这项权利则被认为是沉默权。许多国家就是以规定被告人有沉默权的方式落实来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的。在面对讯问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选择保持沉默、或者是拒绝供述,亦或是作虚假供述。
  二、从人权保障视角看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意义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是一项重要的人权保障原则,也是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确立的赋予被告人在刑事诉讼整个过程中所享有的一项权利或特权,其基本价值在于防止蹂躏肉体、精神折磨等酷刑取证这种践踏人权的行为发生[2]。虽然原《刑事诉讼法》第43条中有“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的规定,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案件的调查和侦查阶段,刑讯逼供现象仍然屡禁不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自证其罪的传统。“强迫自证其罪自西周至清代一直具有合法地位,并形成了系统规则。《秦简封诊式治狱》中详细记载了依法可以刑讯的条件,在拷打的过程中,负责审理案件的司法官吏必须详细记录实施刑讯的理由和依据;《府律》正式将刑讯的条件与方法做了明确规定,使之制度化;南北朝和隋朝以后形成了一些特定规则;清代,拷囚制度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形成了一系列的规则”[3]。 自证其罪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侦查工作中的口供本位主义和过于看重口供的指引作用,导致实践中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情况经常发生。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进入刑事诉讼法的作用就在于它赋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面对讯问时“不被强迫”说对自己不利的陈述,在我国,它更强调的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受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与折磨的权利,避免沦为协助警察、检察官追诉犯罪的工具,能够有效地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为人的权利,包括“我们不愿意让那些尚未确定有罪的人屈从于自我控告、伪证或不体面三难选择的痛苦所带来的折磨”[4]。 如果不强迫自证其罪规则真正得到落实,侦查部门在证据上改变“口供为王”的倾向,通过刑讯逼供取得的很多非法证据将被法庭排除,刑讯逼供也变得毫无价值,这将进一步完善中国刑事司法人权保障体系。
  三、从人权保障视角看新刑诉法规定的缺陷
  第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性原则,应将其规定在刑事诉讼法总则第一章“任务和基本原则”中。新刑事诉讼法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规定在总则第五章“证据”部分,换而言之,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成为了一项证据规则。这就像女娲补天用的五彩石,不用于补天,却用在了建房砌灶上。不能说这块五彩石丝毫没有益处,只能说它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
  第二,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他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向他提出问题。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但是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这实际上是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如实供述义务”。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与如实供述义务规定在同一部法律中的情况很罕见,陈光中教授就认为如实回答的义务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完全是矛盾的。因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虽说字义上看仅仅是反对强迫供述, 但实质上是赋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在被讯问到可能致使其自我归罪的问题时是否表态、以及如何表态的选择权,保障的是其供述的自愿性、自由性[5]。保留“如实供述”义务,则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面对侦查人员的讯问,只能如实回答讯问人员的提问,而不得选择保持沉默或者拒绝供述,也不能作虚假陈述,从证据规则上也默认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要承担证实自己有罪的举证责任,因为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了其违反“义务”和“责任”所要受到的惩罚——不利的评价和推论。这与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本质实在是南辕北辙,是“半截子正义”。而这也是新刑诉法尚未建立沉默权制度的体现之一。废除如实供述义务、建立沉默权制度在保障了当事人,特别是被追诉人的权利时,也同样掣肘着对犯罪打击的力度和效率,目前我国立法的价值选择仍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惩罚犯罪[6]。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对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作用仍不可一笔抹杀。
  参考文献
  [1]樊崇义.《从“应当如实回答”到“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2期,第114页.
  [2]樊崇义.《从“应当如实回答”到“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2期,第114页.
  [3]彭伶.《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页.
  [4]田正恒.《刑事被告人之沉默权》,载《法令月刊》第39卷第2期.
  [5]孙雷鸣.《反对自证其罪规则的引入与评析》,载《中国检察官》,第39页.
  [6]董坤:《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在我国的确立与完善》,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118页.
其他文献
【摘要】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学生突发事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甚至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突发事件像一面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和预防工作。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则必须积极面对,及时有效地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使突发事件得到妥善解决,保证学校的正常秩序。  【关键词】突发事件;预防;处理;冷静沉着;公正公平  突发事件是指在事先没有通知、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有一定的破坏力和影响力的事件
期刊
【摘要】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多少、质量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影响。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识字质量?工作中我体会到要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兴趣,就能自觉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在工作中进行了尝试并做了以下总结。  【关键词】低年级学
期刊
【摘要】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是直接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农村团结、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集体资金不断增多,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本研究引入财务战略管理应用于农村财务管理,试图通过农村财务战略管理体系构建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和导向性,促使农村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战略
期刊
【摘要】为了适应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提出的要求,各个高校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也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教师和其他岗位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这给原本就很复杂的工资发放及管理带来了更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所以在现今的复杂形势下,做好高校各类预算,尤其做好高校人员的经费管理就显得极其重要。  【关键词】高校;工资管理;体会  工资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是每个教职工的辛勤劳动所得,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
期刊
【摘要】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数都将踏入社会,对于他们来说,职业生涯从此将会贯穿他们的一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不仅是现代人应对激烈社会竞争的身体基础,更重要的是健康体魄能让人们拥有更积极的心态,更容易和周围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从而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  【关键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健康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应对竞争的身体基础,而体育
期刊
【摘要】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和民族的宏伟目标,更是亿万人民群众的福祉所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为人民造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中国梦的终极价值追求。在追梦的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把人民福祉放在首要位置,坚持民生为重、民生为本。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以更大力量解决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住房等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对塑造人格至关重要,因此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来对学生进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关键词】思想教育; 审美教育; 塑造人格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于是我在教学中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
期刊
【摘要】随着2012年我国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人们对于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研究愈来愈多,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义务教育走向内涵式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笔者拟从师生关系角度探讨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之路的必要性与阻碍因素。  【关键词】义务教育;内涵式;师生关系;二元对立  自从2012年我国义务教育实现初步均衡发展以来,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所谓义务教育内涵式
期刊
【摘要】艺术歌曲最初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是在欧洲音乐创作中颇为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是随着抒情诗歌的兴起而繁荣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歌词大多以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古典诗词为主。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技法  世界各国一般都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但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歌曲一般都遵循着它本身自产生以
期刊
【摘要】实践证明,过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和谐社会的威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为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成因进行深刻分析,并提出缩小保靖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积极对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国家贫困县;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差距对策  保靖县位于云贵高原东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