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otang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进步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具有自主性。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确立学生所谓自主学习地位,培养学生所谓主动深究的精神,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我提高。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战斗在第一线教师努力探索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认真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同时,也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了一些摸索,把自己的一些做法记录在此,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指正。
  一是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
  新课标强调自主学习,“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掌握语文规律”。我们老师就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首先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当然要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我们众多教师经常在口头上说要改变教育观念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保留着落后的教育模式的惯性,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认为以前讲那么多,那么细,那么透,还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岂不是更糟?这是教师首先应该解决的心理问题和认识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有知识。因此,语文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考虑如何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笔者认为每节课应给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世界观。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至少要保证有一半的时间是学生自己读的,写作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作更是天经地义。
  二是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氛围中自主学习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科学实验证实:从极端恐惧或愤怒的人身上取出血液注射到天竺鼠体内,不到2分钟就会导致它们死亡,不愉快的情绪会促使大脑分泌一种思多芬的物质,抑制人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备课时立足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做到熟悉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克服“以教代学,照本宣科”的倾向。教学过程要实现“三个沟通”——全员互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克服“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卖弄学问”的倾向,善于营造情景、利用情景、促变情景,建立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机制。树立“双主体”观念,提倡平等互动交流,着眼“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讲课过程中可走到学生中间,一边讲,一边于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时地赏识、肯定或使用表示夸奖和钦佩的手势,如伸出大拇指、鼓掌等,这样做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或一个赞赏的微笑就是一束灿烂的阳光,足以照亮孩子整个人生。再者,不强迫学生一定要接受老师的答案,学生的意见往往有其独到的,适于孩子理解的优点,例如,在《背影》的教学时,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要买橘子,不买别的水果?另一个学生脱口而出“橘子就是吉祥的象征”,我立即夸奖他这个解释多么富有文化内涵,说他读的书多,见识广,也许作者根本就没这么想,但这样解释应该是最好的。我这样一说,那位学生不知有多么幸福!
  三是重视引导学生质疑,努力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传统的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种方法。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培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但是,何处寻疑?怎样质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刚开始时,肯定是有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交给方法,从扶到放,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质疑,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我们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首先,抓住课题质疑。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标题。看标题是什么结构,中心词是什么,这样的标题适合写成什么样的文体,重点应该写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自己都能回答自己的“为什么”,就说明学生已经懂得了命题的意义,如果不能回答,这就是疑问,就需要探究。
  其次,就文章的关键词语、句子质疑。告诉学生文章哪些地方的词语和句子是关键词句。比如描写事物的定语和动作的状语,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说明文中总结概括的句子,议论文过渡的段落等,看它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
  此外,还可以从“看似矛盾,却又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发问,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发问等。总之,应该在学生想知道处,在学生易出错处,在学生理解片面处,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兴奋点,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授之以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埃德加?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他们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义反三去实践运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查字典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字词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识字学词,不断扩大词汇量。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五是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初中学生好动,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能力。活动可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不一定只指课外活动,课内也可以开展一些小型的活动。比如课前5分钟讲故事比赛,演讲与口才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查字典比赛、书法活动、仿句练习、网络资料搜寻、网页制作等活动。专门开设语文活动课,分小组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比如自我介绍、家庭介绍、宠物介绍、家乡介绍、民居介绍;自创相声小品表演、自创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节目主持、社会热点评论、小辩论等等。
  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淡化某一活动的具体目标,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大目标,在获得者重探究,重应用,让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到实际生活中马上能够应用,获得锻炼的机会,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重过程,重参与,要求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重方法,重体验,不需要讲太多的大道理。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学习空间,设计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
  
  附: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程少堂《语文教育美学的构建》
  3、陶印宝《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4、【美国】DeborahL.Bainer《教学行为指南》
其他文献
常认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老师的事,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现在想来,这个观点是错的。曾经有人说过: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这深刻地揭示了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而思维又要凭借语言才能表达出来。语言和思维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教头疼的问题,一些同学让他讨论抓不到头绪,只会听别人说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些同学会做,但让他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与从事其他任何工作一样,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头,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新学年开始,有一些同学升入了高中。为了使他们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顺利地学好高中化学。在讲授高中新知识之前,我们安排复习初中内容,这实质上是初步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过渡复习,扎实迈好从初中到高中的第一步。  关键词:高中化学 过渡复习 导入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
期刊
为了达到新课标要求课堂气氛活跃的目的,目前很多老师有盲目追求课堂热闹的现象,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此,我想谈谈自己长时间以来思考探索所得,以便向各位博友请教。  什么才是活跃的课堂气氛?我个人认为,是能有效促进学生比较轻松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学习目标的方法的总和。不单是指某个环节,如小组讨论或举手发言等,应包括从开始至结尾的整个和谐的完整过程,包括学生内在思维的活跃,也包括听讲与读书的专注等。  通
期刊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的理念等。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
期刊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广泛地了解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领悟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丰富性。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的实行,美术课堂已逐渐丰富起来,以活泼多样的课堂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在教学中,新颖的教学方法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想理解,掌握,研究所学内容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认为《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认清形势,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善、改革。阐述以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为教学目标的建构情境教学模式。根据社会生产对化工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及化工原理工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可通过操作性较强的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独立操作、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 《
期刊
内容提要:新课标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资源,将我们所熟知的生活实例,恰当地引入我们的课堂,通过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使生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也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让生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笔者从新课导入、学习新知等方面做了几点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活气息 生生互动 生活情境 学以致用    课程改革进行到
期刊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像一阵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各个角落,陕西省步入课程改革至今已三年。在此期间我授新教材有两年,从我个人对新课改的理解及多年的授课经验中获此感触,以孜共勉。  在新课改的理念倡导下,过去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正逐步深入课堂,深入人心,在现在的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得到一定程度的贯彻。同时,观念的转变带动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老师讲学
期刊
摘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度和灵活性。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应用题 思路 能力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一
期刊
摘要:问题情境是指教学中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其基本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问题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