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在新的时期,我们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复合型人才。
一、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她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个性心理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是可以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在品德教育的顺利实施中充当着良好的中介作用。音乐教育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给予人的教育就是寓于情感之中、趣味之中和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受到陶冶,心灵上受到启迪,道德上得到提升。音乐自身的艺术魅力会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示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学会感恩,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音乐的德育功能,“音乐辅德”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源远流长,传统深厚。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乐教,他将音乐看作是一种无以伦比的教育手段,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他的课表中——礼、乐、射、御、书、数,音乐被列为第二位,这更说明了孔子对音乐的德育功能的重视。我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贺渌汀也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就会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音乐与德育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爱国主义教育,它不是仅仅以歌唱而歌唱,而是以优美的旋律和具有政治色彩的歌词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强化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二、把握教材内容,潜移默化的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很多歌曲以鲜明的曲调,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它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歌词去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学会做人。一堂好的音乐课,不仅只是教会学生唱一首歌,而是教会学生学会欣赏这首歌优雅的旋律和跌宕起伏的词韵,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在高一《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这一节里,我们可以把介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作为一个引子,讲述聂耳、冼星海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情况下,为挽救民族的危亡,唤醒民众奋起反抗,驱逐日寇,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创作了威武激昂,气势磅礴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并使用多媒体手段,借助影像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历史现实,使学生在乐曲中感受到歌曲的形象和意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心里就会有一种同仇敌忾,振兴中华的“感慨”,而这种“感慨”就是音乐教育所达到的目的。
音乐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非常广泛,教师要把美育和德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享受美的旋律,又能从乐曲中获得思想教育。在高一年级《音乐鉴赏》“高山流水志家国”这一节中,古曲《流水》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壮丽山河的赞颂,隐喻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在乐曲中让学生了解古典音乐所具有的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和蕴含丰富的历史审美意识高尚品德。
三、注重在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无处不在。教师除了音乐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组织“红歌”比赛,积极向上的励志歌曲将校园的文化气氛推向一个更新的层次,唱响和谐校园。还可以举行校园集体舞大赛,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舞动青春,增进同学们之间友谊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一些激昂向上、充满活力的优秀歌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利用橱窗、板报、、课外兴趣活动等形式,向学生推荐音乐家作品及音乐家名言小故事等。特别是音乐家名言的适时引用,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信心和决心,形成对社会、对人生的正确认识。
音乐所具有的德育功能是异常独特的,这种本质是直接的思想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培养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把目光放远一些,把音乐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联系起来,告别以往单调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模式,以有声有色的教育方式而代之,使受教育者在音乐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塑造高尚的品格,成为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第一中学)
一、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她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个性心理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是可以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在品德教育的顺利实施中充当着良好的中介作用。音乐教育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给予人的教育就是寓于情感之中、趣味之中和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受到陶冶,心灵上受到启迪,道德上得到提升。音乐自身的艺术魅力会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示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学会感恩,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音乐的德育功能,“音乐辅德”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源远流长,传统深厚。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乐教,他将音乐看作是一种无以伦比的教育手段,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他的课表中——礼、乐、射、御、书、数,音乐被列为第二位,这更说明了孔子对音乐的德育功能的重视。我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贺渌汀也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就会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音乐与德育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爱国主义教育,它不是仅仅以歌唱而歌唱,而是以优美的旋律和具有政治色彩的歌词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强化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二、把握教材内容,潜移默化的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很多歌曲以鲜明的曲调,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它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歌词去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学会做人。一堂好的音乐课,不仅只是教会学生唱一首歌,而是教会学生学会欣赏这首歌优雅的旋律和跌宕起伏的词韵,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在高一《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这一节里,我们可以把介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作为一个引子,讲述聂耳、冼星海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情况下,为挽救民族的危亡,唤醒民众奋起反抗,驱逐日寇,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创作了威武激昂,气势磅礴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并使用多媒体手段,借助影像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历史现实,使学生在乐曲中感受到歌曲的形象和意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心里就会有一种同仇敌忾,振兴中华的“感慨”,而这种“感慨”就是音乐教育所达到的目的。
音乐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非常广泛,教师要把美育和德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享受美的旋律,又能从乐曲中获得思想教育。在高一年级《音乐鉴赏》“高山流水志家国”这一节中,古曲《流水》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壮丽山河的赞颂,隐喻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在乐曲中让学生了解古典音乐所具有的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和蕴含丰富的历史审美意识高尚品德。
三、注重在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无处不在。教师除了音乐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组织“红歌”比赛,积极向上的励志歌曲将校园的文化气氛推向一个更新的层次,唱响和谐校园。还可以举行校园集体舞大赛,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舞动青春,增进同学们之间友谊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一些激昂向上、充满活力的优秀歌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利用橱窗、板报、、课外兴趣活动等形式,向学生推荐音乐家作品及音乐家名言小故事等。特别是音乐家名言的适时引用,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信心和决心,形成对社会、对人生的正确认识。
音乐所具有的德育功能是异常独特的,这种本质是直接的思想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培养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把目光放远一些,把音乐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联系起来,告别以往单调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模式,以有声有色的教育方式而代之,使受教育者在音乐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塑造高尚的品格,成为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