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朋:从玉树来,回玉树去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ang34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的北京,气温有点喜怒无常。
  先是连续多日的炙烤,温度恨不得攀升到40摄氏度,整个城市都呈现出“过曝”的模样,白花花,明晃晃;然后,又是淅淅沥沥的阴雨,一盆水倒扣了下来,无休无止。
  就在这样的7月里,尕朋毕业了。
  他的7月同样过的泾渭分明。先是忙乱,各种事情排得密密麻麻:邀请舅舅和高中老师来清华观礼,陪他们逛逛北京城;以应届少数民族毕业生的身份,在学校毕业晚会做主持;最后再考一次专门针对他的英语测试;最后再拿一次学校颁发的奖项……
  他的毕业,被家乡玉树和母校清华关注着。“玉树抗震小英雄毕业啦!”清华新闻网的毕业专题,专门为尕朋进行了报道;在全校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被校长邱勇点了名:“尕朋是当年青海玉树的抗震小英雄,毕业后他将回到玉树,用学到的知识服务家乡建设,把在清华得到的爱和善传递出去。我衷心希望大家和尕朋同学一样,不仅拥有梦想,而且能用行动来履行使命。”
  和邱勇的合影中,穿着清华紫的学士服,尕朋表情严肃。他皮肤颜色偏深,五官立体,眼神里带着坚韧。然后,离别愁绪一点点从忙乱生活的缝隙中涌了出来。“很不舍得。不想离开。”但是,启航的时候到了。“就让我们将所有感恩和励志的话放在明天吧。”7月15日,许久没有更新朋友圈的尕朋,写下他的告别宣言。
  上清华是“万万没想到”
  在2010年5月之前,尕朋没有听说过“清华大学”,甚至连尕朋的高中班主任老师才宝都对这所国内最高学府颇为陌生。
  地震之后,校长文德打电话给才宝:“清华要在玉树地震灾区破格录取一名学生,尕朋得到了参加考试的机会。”
  才宝没什么反应:哦。
  校长急了:“你哦什么哦,清华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呀。”
  才宝:啊?哦!哦!……
  才宝这才带着尕朋,找了台电脑百度“清华大学”。看了二校门和东门的图片,还看了文字介绍,那时候尕朋才知道,清华真的是好学校啊。一所遥远到已超出尕朋认知范围的学校,就这么伸出了橄榄枝。这是一种对美德和勇气的嘉奖。
  2010年4月14日清晨,地震向青海玉树袭来。大地震动,教学楼摇晃,身为班长的尕朋正在操场背书。意识到发生地震后,他冲回教室,组织哭成一团的同学撤离,将大家聚到操场;确认所有的同学都安全后,尕朋带着他们走出废墟。走到教师宿舍区,原本整齐的平房全部倒塌,有好多老师被埋在下面,尕朋组织班上男生以及其他年级的同学,刨土救援。半个多小时,他们从废墟中刨出两名受伤的女教师……尕朋这时才慌忙往家里跑。看到路边的尸体和倒塌的房屋,尕朋对家人没有报太大希望,因为土木结构的房子建在山坡上,尕朋的脑海里不断冒出极端念头:家人肯定不在了,为什么不来块石头,把自己也砸死?他边帮助路边受伤的居民边往家走,表妹跑来告诉他:房子倒了,但人都没大碍。尕朋赶着去看老师和同学,顺路救出两名被埋的居民。这一天尕朋看望了班主任,又逐个看望班上同学,确认每个同学家里的受灾情况;晚上,尕朋又马不停蹄加入救灾志愿者联防队……
  五年之后回忆起来,尕朋已不记得当时究竟是个什么心情,甚至连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都是断断续续的,碎片化的,没有办法按照时间轴对应起来。有一种懵了的感觉,整个人是麻木的。走了半天路之后,才突然发现,哦,原来在走路。
  5月9日,尕朋被玉树县觉拉乡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这个称号,伴随他至今。
  曾经差点没上成高中
  进入清华,像命运的某种馈赠,又像是某种补偿。
  补偿的是尕朋曾经并不顺畅的人生。贫穷,是尕朋年幼时光的巨大阴影。幼年父亲过世,尕朋和母亲还有继父一起长大。他从5岁就开始放羊,一直到10岁;家里没钱,尕朋住进了舅舅家,直到那时才捧起了课本。在磕磕绊绊的求学生涯中,尕朋两次晃荡在辍学的边缘;两次都是有人相助,才得以继续学业。
  如今他要从清华毕业,学校允诺可以请两人来观礼,尕朋请了有养育之恩的舅舅,还有他的高中班主任才宝老师。
  “才宝老师改变了我。”中考后,因为想着能早点挣钱减轻家庭负担,尕朋决定放弃继续念高中,转到成都一所电脑学校学习。“我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它宣传得特别好,说用藏文教计算机,不用交学费,学得好还能在那边工作,每个月工资能有两千多。”尕朋带着满满的憧憬去了,却发现是骗局,不得不灰心地回来。这一来二去,就错过了高中的入学时间。家里状况不好,尕朋也没再存着要继续上学的念想,直到偶然遇到了只跟他见过一面的高中老师才宝。
  “(她)很严肃地跟我说,不去念书,就没有出路。”才宝劝尕朋争取回到学校,重新上学。
  重新入学并不容易。尕朋找了学校和县、州教育局,都不顺利,一度想放弃。但每次碰到才宝老师,尕朋都会被问起上学的事情。后来,才宝亲自去教育局帮他说情。那天他在家帮亲戚干活,老师要他赶快去教育局拍照做学籍登记。尕朋慌里慌张地回家拿户口本,再匆匆忙忙往教育局赶。他记得,要求是第二天下午4点之前必须到教育局拍照,直到下午3点多他才风尘仆仆赶到了,而才宝老师已经等在了那里。
  真的是风尘仆仆。当时尕朋一直在家照顾舅舅的两个孩子,给亲戚朋友干活。完全顾不上所谓的形象,帅气的小伙子顶着一头快齐肩的头发吭哧吭哧就跑去了,留下了一张伴随他高中三年的照片。每次会考,监考老师都要拿着照片,盯着他对比看很久。那张不算好看的照片,尕朋一直留了下来。毕竟,能拍下这张照片,太不容易。
  但,不要试图用“坎坷”来界定尕朋年少时的经历。听到这个词,尕朋只是微微眯起眼睛,然后马上摇头:“看似艰苦的经历,都是财富。”他又想了一下,更坚决地补充,“如果有人跟我说,给我一个辉煌的未来,交换我的过去,我也绝对不换。”
  跟上清华节奏
  记忆中的快乐,在最近五年,主要来自于尕朋口中的母校——清华大学。
其他文献
2009年初秋的一个晚上,计算机专业硕士一年级的王志鹏和师兄们在教研室里已忙碌了整整一天,好容易空下休息时间,准备叫外卖。王志鹏在网上找了好几家餐厅,始终找不到订餐电话。找到电话的又看不到餐厅菜单。终于打通一家餐厅的电话,对方业务太忙,通话期间还产生不愉快。这顿憋屈的晚餐让王志鹏看到网上订餐过程繁琐、信息不直观、沟通效率低等三大致命问题。他突然萌发了创建飞饭订餐网站的想法,专门针对校园周边的各类餐
“查干是我的蒙古名,是‘白色’的意思!白色在蒙古族里是非常神圣非常高端的!是不是非常炫酷?”远在北京的查干通过QQ这么跟我介绍她的新名字。我在学生会的时候认识了这位大我一届的师姐,而如今,海宁人查干已经北漂六个月了,每每听她讲述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我都能感觉并羡慕她的快乐。  手机闹铃准时响起乌仁娜的《Jigder Nana》,被窝里的查干翻了一个身,雾蒙蒙的窗户外飘起了一点小雪,她的视线却还搁在梦
飞机准点降落在伦敦希思罗机场,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英国,以上海交通大学游学团学员的身份。第一站不是大本钟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些经典地标,而是静谧祥和、学院气派十足的剑桥,“读英国书行英国路”就此拉开序幕。  满心以为热衷流行的我定会对英伦风尚情有独钟,不曾意料从剑桥到牛津、从伊顿公学到伦敦商学院,给我最大震撼的却是英式的“失败教育”。  90度直面失败  欢迎仪式上,剑桥大学负责人用一张张幻灯片回顾了
快递送到楼底下的好日子结束了  我所在的学校虽然没在“网上消费总额大学排名”挤进前十,但消费能力也很强劲。每天中午,学生刚下课,就是各家快递员群发短信通知取件的时候:“同学,请于X时X分之前到楼下取快件。”无论严寒酷暑,快递小哥候在三轮车边,从服饰、图书到零食,各类包裹摆放在寝室楼下的空地里,酷似上世纪90年代的街头摊点。  从这学期开始,学校出了新规定,为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不再允许快递小哥们进入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发布了一封“退学声明”,称导师以人未到实验室参加所谓“科研”工作为名,不允许其毕业,并在必修科目“科研实践”上记不及格。“退学声明”称,“如果这样毫无意义的苦力劳动也好意思号称‘科研’,本人的确没有参加也不可能参加。对于导师的决定,本人以几年宝贵青春的牺牲换取这一人生最大的教训,并借此警示师弟师妹,不要重蹈本人覆辙。”(新京报)  研究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创造力想象力
6月23日,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真维斯接力项目”于革命圣地井冈山启动。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党组书记侯宝森、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刘伟文,以及“2014西部计划志愿者骨干人员培训班”成员出席了本次活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的指示精神,积极营造关心、支持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支持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进一步发展,团中
自己的一个承诺,成为他研究的终极目标,源源不断为他提供研究的动力  为后来者写“公式”的科研狂人  倪俊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  大一时,我接触到了学校的方程式赛车队。那时赛车刚刚进入中国,虽然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还有我们学校都在从事赛车的设计和研究,但远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做起设计来觉得很迷茫,就好像要解决一道难题,却找不到解题公式。就在这个阶段,我许下了一个愿望,
曹和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经济相关的理论很多,而斯密的经济理论讨论的是分工,分工就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概念。在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利弊权衡中,人们发现,贸易是最好的获利办法。我国一度拥有着人口红利,由此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有绝对的劳动力优势,结果我们本能地选择了出口导向和投资拉动的斯密增长方式。斯密增长的缺陷在于依托车间经济作为主要形式。就好比生产的杯装水,这种产品的特性在于排他性和竞争性。
从“一根筋”的无奈,到熟练掌握采访技巧;  从在外围打探消息,到身临非典隔离病房;  从一线记者,到社会新闻部主任。  北京日报记者李学梅用十几年的采访经验,  用工作起来“又狠又快”的热情,带领着她的团队——由10多个年轻记者组成的“北京日报社会新闻部”,  在科教、政法、民生、城市应急管理等几十条战线上拼采访、抢新闻,开设了众多精彩专栏,撰写了大量生动感人的报道。这支以年轻记者组成的团队,也成
加州理工学院的Noyes化学楼掩映在青葱茂密的树丛间。一楼的走廊总是静悄悄的,显得古朴而又深邃,有如这里深厚的科研积淀一般。其中两间相邻的办公室,它们的主人一位是1992年的诺贝尔奖得主Rudolph Marcus,另一位是1999年的诺贝尔奖得主Ahmed Zewail。我按约定时间踏进前者的办公室时,看到的是两边高大的书架上摆满整齐精致的书籍,一位桌前白发苍苍的老者,手中仍攥着正在做数学推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