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建立术前预估寰枢椎理论复位距离及复位角度的颅底凹陷寰枢椎复位几何模型,并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5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30例,年龄(48±15)岁(范围:19~69岁)。均以患者颈椎CT正中矢状位截面为蓝本建立寰枢椎复位几何模型,术前根据几何模型测算相关数据,并在术中选择相应高
【机 构】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400016,重庆医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术前预估寰枢椎理论复位距离及复位角度的颅底凹陷寰枢椎复位几何模型,并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5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30例,年龄(48±15)岁(范围:19~69岁)。均以患者颈椎CT正中矢状位截面为蓝本建立寰枢椎复位几何模型,术前根据几何模型测算相关数据,并在术中选择相应高度的融合器置入C1~2小关节间,进行量化复位。收集患者由模型测算的理论复位值、术后实际复位值、术后恢复情况与并发症情况。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理论和实际复位值的差异,以验证此几何模型的准确性。
结果所有患者枢椎理论垂直复位距离为(5.79±2.96)mm(范围:1.52~10.96 mm),实际垂直复位距离为(7.43±2.96)mm(范围:1.40~12.77 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P=0.069);理论复位角度为(10.80±2.24)° (范围:7.09~14.86°),实际复位角度为(10.64±7.00)°(范围:3.50~20.5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933)。术后6个月随访时,3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融合,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无内固定系统移位、断裂,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此几何模型可在术前预估枢椎垂直复位距离和复位角度,为术中置入小关节间融合器的高度、悬臂压棒的角度及复位程度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常见出生缺陷之一,是儿童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心脏发育过程出现错误而引起的畸形,是一个由多种基因、信号通路和调节因子共同参与的过程。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以及ENCODE项目表明,基因组中有80%以上的基因被转录,但这些转录物中只有3%对应于翻译蛋白质的RNA,非编码RNA和编码RNA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不仅蛋白质编码基因参与心血管发育的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LVNC)是一种罕见且病因不明的心肌病,以突出的肌小梁和深陷的隐窝为主要病理表现,是儿童三大心肌病之一。LVNC存在多种不同的遗传模式,如X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线粒体遗传等。一些编码肌节或细胞骨架蛋白的基因突变也被证明与LVNC相关。作为一种合并了致命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心脏综合事
化脓性心包炎仍是危及儿童生命的疾病,其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有效的抗生素应用及充分的脓液引流。化脓性心包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是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内溶纤维蛋白治疗能有效减少化脓性心包炎患儿心包膜纤维蛋白沉积,防止心包黏连、纤维化,从而预防缩窄性心包炎。但目前该治疗方法在儿童化脓性心包炎治疗中应用研究较少,该文总结了国内外心包内溶纤维治疗在化脓性心包炎中应用治疗的研究报道,介绍心包内溶纤维蛋白治疗的适应证、作
目的研究某极早产儿队列中新生儿胆汁淤积的结局。方法采用基于人群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斯德哥尔摩地区胎龄<30周并存活28 d的早产儿。胆汁淤积定义为结合胆红素值≥30 μmol/L且至少2次超过总胆红素值的20%,结合胆红素≥100 μmol/L定义为重度胆汁淤积。根据胎龄按1∶2匹配无胆汁淤积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结果胆汁淤积的发病率为37/250(14.8%),胎龄越低,发病率越高。胆汁淤积相关的
血糖控制既是糖尿病管理的方式,也是糖尿病治疗的目标之一。自我血糖监测带来的疼痛感导致血糖检测依从性较差。随着持续葡萄糖监测的出现,使得血糖检测更加便捷,实现了动态化血糖监测。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在成人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广泛,近几年儿童使用率也逐步增加。不少研究对于儿童的使用情况进行临床试验,初步肯定了持续葡萄糖监测在糖尿病患儿中的使用,但部分研究对于儿童的应用仍存在争议。该文就近几年在儿童糖尿病中的临
T细胞功能紊乱,尤其是抗原提呈细胞和CD4+T细胞相互作用导致CD4+T细胞的异常活化,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持续炎症、关节软骨及骨破坏中发挥重要作用。辅助性T细胞亚群失衡诱导炎性细胞因子进一步促进滑膜细胞增生、血管翳形成和炎症细胞浸润,在类风湿关节炎免疫病理中起核心作用。了解CD4+T细胞分化及细胞亚群为理解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视点,并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靶点。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少突胶质细胞中表达,位于髓鞘最表面,是髓鞘的重要组成部分。MOG抗体相关炎性脱髓鞘疾病是近年来神经科领域研究热点,其临床表型谱变化多样,随着对该病研究的逐渐深入,已发现越来越多的表型。目前推荐采用基于细胞的检测方法(cell-based assay,CBA)检测外周血中MO
作为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了抗菌作用外,阿奇霉素还具有缓解炎症反应,减少气道的黏液分泌以及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等特性。因此,阿奇霉素被广泛应用在非典型病原菌、部分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及囊性纤维化、慢性鼻窦炎、支气管哮喘、胃轻瘫等慢性疾病当中。阿奇霉素的广泛长期使用带来的耐药问题以及婴幼儿应用中的不良反应需要临床工作者更多的关注。该文综述阿奇霉素的作用机制及近年来临床应用进展,探讨目前缓解耐
目的虽然父母养育是促进高危早产儿健康发育的关键,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常限制父母进入。本研究旨在评估父母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校正年龄24个月时精神运动发育结局的影响。方法招募意大利北部Ⅲ级NICU的42名早产儿及其父母,随机分为早期干预组(接受2次小组指导培训和4次一对一的婴儿观察指导)和常规护理组(无小组指导培训和一对一指导)。由家长提供在NICU里怀抱婴儿和皮肤接触的数据。使用格里菲斯精神
目的探讨初次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治疗后复发的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栓塞再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介入组收治的初次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治疗后复发并接受支架辅助栓塞再治疗的20例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11例,中位年龄55.5岁(范围:33~71岁);首次治疗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7例、开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