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私塾”是家庭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iii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道禾教育的创始人曾国俊先生强调国学应该是知行合一:“离开具体的生命体验,没有什么国学可谈。”“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至实处,知至明澈,随着年岁增长,知行趋向合一,这是“率性之谓道”,也是“修道之谓教”。
  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不是背完四书五经所可完成。压抑灵性的发展与身体,在情境中的“行有余力”式学习,让孩子“大量读经”只会害了孩子。
  好的国学教育,是唤醒与激发
  国学班究竟教什么?什么是国学的真精神?
  就儒家而言,孔子倡仁学,孟子倡扩充人性之善端,荀子以为人性本恶。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追求一种符合公义的社会秩序,指引修习者的人格养成。学习儒家经典,当使人从修身齐家做起,推己及人,仁民爱物,当下承担起自己在世的责任,成就一个不忧不惧的美好人生。
  五千言的《道德经》则教人从现成物化的世界退开一步,回到使物成为物,使美丑、高下、善恶得以如此显现的自然生成的世界。学习道家经典,当使人归返天地,成就一个自然逍遥的美好人生。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与本土文化相生发,到隋唐产生出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等中国本土宗派,宋明更是激发了儒学的新形态,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新进展。学习佛教经典,就当体会如何克治无明执着,成就一个自在无碍的美好人生。
  真正的儒家提倡父慈子孝,却绝不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绝对权威;提倡家国情怀,尽自己国民的责任,却绝不主张对任何一种权力的愚忠;提倡做人的基本礼节,却反对徒有其表的虚礼,尤其反对以礼杀人,提醒人们认识到礼背后洋溢着的生命的自然节奏与和乐精神。
  《论语·卫灵公》篇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说到底,学国学,是要唤醒孩子生命中的那个天命之性,那个充满灵动之气的自我,从体会爱之为爱的真诚感人始,推己及友人而至陌生人,涵养其换位思考与宽宏胸怀。
  让几岁的孩子一天读十小时经典,这不是使经典开阔其生命,而是使幼小的生命服務于经典,极易造成其对国学的反感不说,若让生机盎然的生命渐渐枯萎,罪莫大焉!
  因此,国学学习的目的是唤醒,而非灌输;是激发,而非强迫;是在孩子与父母、师长、同学和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随机指点其恻隐、是非、羞恶与辞让之心,从而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内求和自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此基础上,教育者才有真实的基础往前再走一步,引导孩子适度诵读经典,使其由浅入深,慢慢与经典发生真切的生命共鸣。
  读经典最适合的环境还是在家中
  其实,最好的“私塾”,是家庭。父母完全可以陪着孩子一起读经典,一起成长,每天半小时,使经典在家庭生活中活起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得以生而发之,孩子对父母的回馈,也绝不止是养老和孝敬,而是自孩子出生,即以其天真之在,使父母当下即能重新体会到活泼泼的至诚生命状态。这种至诚的生命体验,是孩子带给父母的神圣礼物。
  这就是最动人的国学,最美好的教育。
  (戴志勇 《南方周末》评论员)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家中十岁的女儿颇令我骄傲,她聪明懂事、勤奋努力,还练得一手好钢琴,成了左右邻里竞相称赞的佼佼者。可没想到,令我欣慰的一切却在女儿升入四年级后彻底改变。  那是四年级的第一次英语测试,女儿哭哭啼啼地拿着84分的试卷进了家门。一看她满是泪痕的小脸,我料到了女儿出师不利,果然这次考试她排到了46名。尽管我也为女儿隐隐担忧,但还是没有严加指责,而是轻描淡写地叮嘱了她几句。可没想到,接下来的几次考
一生活现象,引发猜想 师:今天这节课,张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两张照片(照片略).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 生:我看到了炸鸡店(K店)和汉堡店(M店). 生:我发现,
我小时候跟奶奶住,奶奶家在黄河岸边,那里有一片令我难忘的芦苇滩。芦苇滩一年四季的景色都特别迷人。早春,冰雪消融,芦苗就钻破刚刚解冻的土壤,慢慢露出尖尖的"脑袋"。一场春
对会宝岭铁矿主通风机控制系统进行变频改造,实现了主通风机的分时段变频功能。同时根据井下生产组织安排,计算不同时段的需风量,精细化的控制主通风机不同时段的运行频率,在
汉语“数·量·名”结构产生于先秦时期,其过程经过了两条途径:一是在甲骨文、金文中,“名·数·量”经过了“名·量”、“量·名”两个阶段,进而转化为“数·量·名”结构;
7岁的儿子昂昂每逢星期天不上学,总是要带一大群的小朋友来家里玩。这些活猴子一进门,不是翻箱倒柜的找玩具,就是抢着开电视看动画片。平时工作忙,难得等到一个周末休息日,其实我也是很想清静一下的,比如睡个舒服的懒觉,或是坐到电脑前写点豆腐块文字,陶冶一下情操。但是昂昂邀请的一大群孩子闯到我们的家里,严重干扰了我正常的生活秩序,为此,我很是恼火,但又不便发作。  一次,我正在书房里码字,几个孩子居然拿起话
某高校教师:“真、善、美”首要前提是“真”  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经传承并发扬了数千年。国人将之作为一种快乐和追求,作为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俗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自小都在接受这样的美德教育,我们也一直用这样的词汇教育我们的孩子。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美德、气概却走调了。  “真、善、美”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其首要的前提是“真”。没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