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申科技,流水线上的新材料

来源 :中国电子商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材料技术与生命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一同被称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三大技术支柱。但是在传统的研发方法和研发模式下,一种新材料的出现有时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好的产品难免因为不能满足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需求而坐失市场商机。同时,传统的研发模式因为耗时长、效率低,对人力和资金也造成极大的浪费。所以,“高效”、“经济”成为众多新材料生产企业对研发模式的一种期盼。
  对这些企业来讲,有一把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利器,那就是高通量技术。
  面对于“高通量”这几个字,即使是“无所不知”的百度搜索引擎,给出的搜索结果也只是与此相关的仪器设备名称,没有一个准确系统的定义。事实上,它代表着高科技、高技术壁垒,所以关注它的大多数是专业人员,普通人很少问津。高技术性的另一面是它所能带来的巨大好处。美国化工业巨头UOP采用高通量试验技术,用几周的时间完成了常规3年才能完成的研发,著名的化工企业DOW化学公司借由高通量试验技术,将其新产品的市场响应速度提高了10倍。如果将高通量技术应用于“煤变油”等新能源开发领域,开发出的催化剂能大幅度降低转化所需的温度,可节省的成本数以亿计。
  高通量实验技术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在美国成功商业化,目前全球也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上海的亚申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亚洲唯一的高通量实验技术专业研发机构,很多世界500强,甚至是前50强企业都是亚申的客户,各大国际风投公司更是将其视为“宠儿”。就是这样的一个成功的企业,最初的成长之路却十分艰辛,几乎所有的投资公司都因不知道什么是“高通量”、“高通量”能做什么而将其拒之门外。
  从某个角度讲,亚申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的迅速成长也是新材料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伯乐难遇
  
  高通量试验技术起源于组合化学,是一种全新的材料研发技术。2000年时,留学美国且在高通量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权华、王尤崎等人,决定回国创立一番事业。当时间国内对高通量的认识水平比较落后,仅有一些研究所和教学机构对此有所了解,也没有深入的研究成果,市场应用更是一片空白。
  权华等人当时的融资之路走得十分艰难。首先他们的高科技跟一般人理解的高科技不一样,不是一个生产、制造技术,而是一个研发的技术。用研发的技术来开公司,这种概念vc很难接受。他们先是找国内的VC,找了两年,差不多有点规模的VC都见了,但是对方都很难接受这种商业模式,又只好再回头在国外找。
  正值网络热潮,国外的VC对材料业也不关注。在硅谷,权华他们跑遍了VC一条街,也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冒险。以至于后来这段故事都成为哈佛商学院的融资案例了。
  直到2003年,网络已非热点。此时的VC们不知道下一步往哪走。突然,硅谷一家很小的投资公司语出惊人,敏锐地指出:新能源、新材料是未来的亮点。BBC专门采访了这家公司,认为这代表了硅谷VC的新动态,是VC行业新的出路。硅谷VC们的觉醒,给亚申带来新的转机,软银、ADVANT INTERNATIONAL、Technology Partner等著名VC纷纷进入亚申。到后来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前景被日见看好时,投资亚申的VC们也跟着神气起来,因为他们领导了硅谷VC的新潮流。
  
  实力作证
  
  到2003年底,亚申已成功融资达1亿元人民币。同年12月,汇聚了高通量领域内世界顶尖科学家的亚申研发中心(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总部在美国,主要负责法律和商务,真正的运作核心则在中国上海。公司英文名Accelergy,取于accelerated energy,意即加速研发的源动力。
  亚申团队的核心成员几乎都是在国外生活多年的业界知名技术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中大部分在亚申的工资只有美国的一半,但正是共同的理念和对新材料行业的看好使他们凝聚在一起。创业初期,权华、王尤崎先来上海,借住在朋友一个废弃的舞厅里,吃在一楼,住在二楼,办公在三楼。经过了半年的时间,团队慢慢开始扩展。
  2004年2月,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2500余平方米的研发基地开工,5月即竣工投入使用。据亚申公司副总范群介绍,在没有正式投入市场之前,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对亚申的了解更多还是来自于技术论坛和研讨会等活动,2004年对亚申来说是在筹备和积累,2005年才成为公司发展的开始。
  2005年,亚申科技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客户,而这第一个客户就是世界500强排名前列的能源巨头。当时他们交给亚申的技术难题是他们自己十年都没啃动的,因为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亚申在做高通量实验技术,就邀请亚申去解决。仔细了解后亚申团队发现,这是他们当中所有人从来没碰过的问题,完全是在开发一个新的技术。但是因为团队功底在,所以只花了一个月,就拿出了解决方案,三个半月就解决了技术难题,最终交给客户的是非常成熟、完美的产品。这也就是世界上首套“高通量自动化混合系统”(HTMX-52A)。
  当这套系统运抵欧洲、并在严格的测试条件下顺利通过验收后,之前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客户们纷纷主动要求与亚申合作。这一事件将亚申推入了更多人的视野当中,市场从这一刻起,也向亚申敞开了大门。
  
  流水线上新材料研发
  
  经过3年多的时间,亚申团队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如今的150人,其中90%都是技术研发人员。公司拥有80余项国外相关专利发明,成为亚洲唯一的高通量实验技术专业研发机构,更以骄人的发展速度跃居总体规模世界第二。世界上首台高通量自动化混合系统等诸多世界首创就在这里研发、问世,吸引了白宫顾问Yergin博士、英国政府能源顾问Bulkin教授等国际权威相继加盟亚申顾问团。
  高通量技术概括地说,就是用精确手段将成百上千的试验通道集中在一个平台上,使传统的实验操作高度集成化、产业化。与传统的研发模式相比,高通量技术总体上具有这样几个优势:能够大幅度提高新材料的研发速度,比传统途径提高1130倍以上:降低成本,降至传统模式的1%以下;提供大规模的系统研发功能,减少或消除系统误差。
  目前,亚申致力于向清洁能源、环保等行业提供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于新材料研发的高通量解决方案,尤其是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煤转化方面颇具建树。亚申如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实现多样化,一方面,亚申可以为客户提供新材料研发的外包服务,或向其出售用于研发的设备;另一方面,亚申还可以为客户提供深层次服务,比如在外包服务的基础上为客户设计完整的解决方案。同时,亚申作为高通量技术的持有者,也自行开发一些新材料产品。
  范群介绍说,与国外同类企业所收取的研发费用来讲,亚申的收费标准简直就是“平易近人”,但目前亚申的客户群体中还是国外客户比重大些,国内企业对于这项技术的认识还是不够。而中国新材料行业如果要达到世界水平,高通量研发技术无疑是一条捷径。“说白了,我们做的技术就是把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科研过程变成自动化流水线,缩短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时间。这是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而我们的愿景,就是希望中国能成为世界的研发中心,我们能成为推动这一趋势中的一分子。”
其他文献
与很多国家情况一样,KDDI的移动通信业务起步不久,日本的固话市场就开始降温,KDDI面临着固网业务的不断下滑与移动业务竞争激烈的挑战。在2004年的时候,日本移动通信市场的普及率
银行业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业务,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新时期做好银行业的管理规划,直接关系到银行业的发展。而银行在进行业务办理以及业务审批时,需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50.32%的人口是农业人口,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会使整个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有显著的提升。笔者利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宁夏彭阳县社会保险制度的现
2016年2月23日,中国清洁空气联盟在京发布《京津冀如何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基于情景分析的京津冀地区PM25达标情景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介绍了某主桨变距拉杆提高疲劳寿命的设计改进方法,阐述了主桨变距拉杆疲劳试验提前失效的原因以及设计、检测方法的改进,为主桨变距拉杆在其它型号的设计应用提供经验参考。
<正> 妙手E海深蓝,开启成功之门 IT界从不缺乏热点,即使在寒流尽吹的2002年也是如此,PC与电信业虽然已经进入了理性的调整期,但随着我国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的大举推进和教育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治理的基础手段和环境监管的基本依据。我国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订存在未能充分考虑技术经济可行性、新兴及特征污染指标在标准中体现不够、标准间尚不能无缝衔接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快研究并建立系统的水污染物最佳控制技术评估体系,增加行业特征污染、新兴污染及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项目,强化标准对接、减少标准限值或适用范围上的冲突,加快流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管理计划及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领军人物一    陈宇红,中软国际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总裁。1996年陈宇红加盟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公司,历任副总经理、董事及高级副总裁等职。2000年正式成立中软国际,并于2003年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连续两年入选德勤亚太地区高科技、高成长500强。陈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中软国际2008年愿景    目前中国IT产业尤其是以IT服务为主题的软件产业发展正
就老子思想主旨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君主、王侯的"君人南面之术",更不是老子能动地为统治者提供的一种政治策略.老子"无为"本是老子"道"的一种存在方式,落实到人生实践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着物种生存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