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追问是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富于启发的、动态的连续性提问,是课堂提问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课堂有效追问可以开掘学生最近发展区,是契合学生认知心理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要研读文本,找准追问的触发点,合理设置追问的环节和难度,将学生的疑难点转化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回归语文的本真特质。这既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又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条路径。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性追问;效益;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4-0036-03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课堂提问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有效路径,也是一项充溢着教学机智与教育魅力的艺术。作为课堂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有效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富于启发的动态连续性提问,也是教师提问策略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深化门径。有效追问“它能最经济地启发学生拓宽思维宽度,掘进思维深度,提升思维高度,也将教师业务水平与能力最为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追问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更关涉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语文课堂有效追问起始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教师以一个母题而不断推出子问题,使学生完成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思维发展,在整个追问进程中始终聚焦、强化着学生思维转化与发展过程。
一、语文课堂有效追问的教学效益
1.课堂疑难点转化为亮点的有效方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疑惑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遇不可求的一份宝贵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教师不仅能让学生困惑释然,更能让他们的思维跃动出亮点。同时,课堂也是师生之间思维碰撞与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动态答疑解惑的担子可落在有效追问上。
首先,看一位特级教师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一个片段:
师: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在翻译时,标题有两种译法,还有一种译法为“套中人”,现在大家比较一下哪个更好。(学生分组讨论)我们分别请一个代表发言。先请认为“套中人”好的代表发言。
生:我认为,这一个“装”字非常重要。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一个“装”字告诉我们,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不是他自己的责任,是别人,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罪恶。
师:同学们,这两个不同译法的标题或许各有千秋,但这个“装”字的作用确实不可忽视,它点明了小说的深刻的主题,告诉我们,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固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专制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和毒害。可见作者的矛头不是指向别里科夫。而是指向——
生:沙皇专制。
师:同时,更深刻地告诉我们,别里科夫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
生:一类人。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是一类人呢?
生:课文最后。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小说的结尾。这段话四个句子有两层意思,大家看表示两层意思的过渡词语是什么,两层意思的重点又是什么。
生:“可是”。
师:从这个过渡词语可知意思的重点在前还是在后?
生:在后。
师:在哪一句?
生:在最后一句。
别里科夫的劣根性不是个例,而只是根植于社会深层土壤中扭曲人性的代表。老师从不同标题优劣的比较入手,让学生认识到“装”的深意:“……但更重要的是专制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和毒害。”作者的写作意图又在哪里呢?老师连用两个“不是……而是……”引导学生得到“一类人”的认识,随后进一步解读文本,追问“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是一类人呢?”最终在文尾完成了回归文本并印证学生认识的完美演绎。这样的追问不仅解答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困惑,更问出了语文课堂的亮点与高潮。
2.回归语文本真特质的重要途径。
“游离文本,游离语言本身,热衷于语言和文章之外的‘体外循环’,可以说是现行语文教学特别是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表现出的一个怪病。”语文课的本真特质在一些浮华与喧闹的教学风气中愈来愈变味,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并没获得扎实的知识与技能。优化现有教学模式中的合理因素,使其成为回归语文本质的是语文教学已经迫在眉睫。
纵观诸多精彩而充实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感到课堂的语文味源于文本的支撑与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而非仰赖于肤浅的华美包装。真正体味文本需要师生思维碰撞与交流。前述《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就是一个范例。层层紧密的追问,不仅直达学生思维的纵深,碰撞出闪亮的思维火花,更揭示了语文课的灵魂。真切的语文味不仅会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会将这种情趣积淀于学生的内心。所以,我们看到,根植于文本品读,推演于动态思维中的课堂有效性追问,不失为力显语文学科特质与践行新课程理念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语文课堂有效追问的实施途径
1.细读文本是有效追问的基础。
有效性追问在一些语文课堂上的缺失源于教师对文本的开掘不够。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孙绍振曾尖锐指出:“缺乏微观基础的空话、套话、大话、胡话乃至黑话,本是由来已久的顽症,却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借强调师生平等对话之机,找到了合法的避难所,于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所问肤浅,所答弱智,滔滔者天下皆是。”
细读文本是课堂追问有效性的坚实基石。追问的起点须建立在教师对文本深层体味的基础上,否则教师的追问会游离于文本之外并丧失其价值。很难想象,没有仔细研究文本的教师能够完满回答诸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好在哪里?”之类的问题,更不用说用追问去启迪引导学生思维了。所以,语文课堂有效性追问实施的基础是仔细研读文本。
2.找准触发点是有效追问的关键。
我们来看一位教师执教孙犁《荷花淀》时,引导学生分析水生嫂的一个片段: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一个学生点评说:这一对话显然可以看出水生嫂的内心矛盾,面子上,从大道理上,她不能不支持丈夫,但从家庭角度,从个人情感上,她又不忍心丈夫离开。
老师这样追问:‘你的分析是有道理的。那我想进一步与你讨论,你认为在水生嫂身上,这个矛盾是真的矛盾吗?
学生一答:不是。
老师又问:为什么?
学生一答:因为整体看,从前后文看,她是识大体,顾大局的。
老师问:既然这样,你前面的矛盾说是不是很准确呢?
学生一答:不很准确。
老师:那应该如何说?
学生一:我觉得应加上:当然,这种矛盾也是表面上的,实际上,又是不矛盾的。
老师:你能够把不矛盾解释得更清楚、更深刻一点吗? 比如说,既然如此识大体,顾大局,又为什么要说“家里怎么办”这样拖后腿的话呢?
学生二答:我以为这是水生嫂的幽默。
学生三答:我觉得这个特定的氛围中,水生嫂将与朝夕相处、深情相爱的丈夫生离死别,不可能冒出什么幽默。我理解,这应是水生嫂希望丈夫明白他离家后家庭的难处,知道她在家中将要承担的辛苦,从而更多地理解自己,看重自己,特别是离别前能够对自己更多安慰和爱抚。
这位教师紧握“矛盾”一词触发追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最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水生嫂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开掘出货真价实的语文味。把握追问触发点精准性的缺失,会让语文教师因问题设置方向的迷失,丧失正确引导学生思维的主动权。所以,敏锐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找准追问触发点是有效追问成功的关键。
3.分散设问难点是有效追问的保证。
设计提问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这是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于追问效益而言也极为重要,有效性追问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新局面。因而,教师设计问题必须在其难易上狠下功夫,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有答问的条件,力争每位学生的回答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例如,笔者在一次练习评讲中遇到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一句,其中有一个词语“虚幌”,不少学生认为是“窗帘”。我这样追问:“如果是‘窗帘’的话,那么,从‘倚’字来看,你觉得诗人和他妻子是在一问屋里口马?”学生思考片刻,有的回答:“不是的,应该是一个在屋外,一个在屋内。”我问:“那么,谁在屋外,谁在屋内呢?”有学生说:“应该是杜甫在屋外,他的妻子在屋内。”我问:“那么,你们认为这样的情景与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否相符呢?”一些学生会意生笑,已然认识到前面回答得不准确。
通过简短而有层次的追问,教师一方面抓住追问触发点,一方面尽量降低设问的难度,以学生回答为抓手,创设必要阶梯,让学生有所凭借,而不是直接反驳,提出正确看法。这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回答的偏颇,实现了学生自我的评价,更将追问有效性大大推进。
综上所述,有效性追问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手段。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挖文本,准确捕捉追问的触发点,合理设置追问推演提问的难度,使课堂喷薄出绚烂的思维火花,体现出学科的本原特质,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推进新课程改革创出一条新的路径。
[责任编辑 牛宾国]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性追问;效益;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4-0036-03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课堂提问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有效路径,也是一项充溢着教学机智与教育魅力的艺术。作为课堂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有效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富于启发的动态连续性提问,也是教师提问策略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深化门径。有效追问“它能最经济地启发学生拓宽思维宽度,掘进思维深度,提升思维高度,也将教师业务水平与能力最为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追问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更关涉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语文课堂有效追问起始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教师以一个母题而不断推出子问题,使学生完成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思维发展,在整个追问进程中始终聚焦、强化着学生思维转化与发展过程。
一、语文课堂有效追问的教学效益
1.课堂疑难点转化为亮点的有效方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疑惑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遇不可求的一份宝贵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教师不仅能让学生困惑释然,更能让他们的思维跃动出亮点。同时,课堂也是师生之间思维碰撞与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动态答疑解惑的担子可落在有效追问上。
首先,看一位特级教师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一个片段:
师: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在翻译时,标题有两种译法,还有一种译法为“套中人”,现在大家比较一下哪个更好。(学生分组讨论)我们分别请一个代表发言。先请认为“套中人”好的代表发言。
生:我认为,这一个“装”字非常重要。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一个“装”字告诉我们,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不是他自己的责任,是别人,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罪恶。
师:同学们,这两个不同译法的标题或许各有千秋,但这个“装”字的作用确实不可忽视,它点明了小说的深刻的主题,告诉我们,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固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专制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和毒害。可见作者的矛头不是指向别里科夫。而是指向——
生:沙皇专制。
师:同时,更深刻地告诉我们,别里科夫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
生:一类人。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是一类人呢?
生:课文最后。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小说的结尾。这段话四个句子有两层意思,大家看表示两层意思的过渡词语是什么,两层意思的重点又是什么。
生:“可是”。
师:从这个过渡词语可知意思的重点在前还是在后?
生:在后。
师:在哪一句?
生:在最后一句。
别里科夫的劣根性不是个例,而只是根植于社会深层土壤中扭曲人性的代表。老师从不同标题优劣的比较入手,让学生认识到“装”的深意:“……但更重要的是专制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和毒害。”作者的写作意图又在哪里呢?老师连用两个“不是……而是……”引导学生得到“一类人”的认识,随后进一步解读文本,追问“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别里科夫是一类人呢?”最终在文尾完成了回归文本并印证学生认识的完美演绎。这样的追问不仅解答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困惑,更问出了语文课堂的亮点与高潮。
2.回归语文本真特质的重要途径。
“游离文本,游离语言本身,热衷于语言和文章之外的‘体外循环’,可以说是现行语文教学特别是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表现出的一个怪病。”语文课的本真特质在一些浮华与喧闹的教学风气中愈来愈变味,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并没获得扎实的知识与技能。优化现有教学模式中的合理因素,使其成为回归语文本质的是语文教学已经迫在眉睫。
纵观诸多精彩而充实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感到课堂的语文味源于文本的支撑与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而非仰赖于肤浅的华美包装。真正体味文本需要师生思维碰撞与交流。前述《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就是一个范例。层层紧密的追问,不仅直达学生思维的纵深,碰撞出闪亮的思维火花,更揭示了语文课的灵魂。真切的语文味不仅会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会将这种情趣积淀于学生的内心。所以,我们看到,根植于文本品读,推演于动态思维中的课堂有效性追问,不失为力显语文学科特质与践行新课程理念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语文课堂有效追问的实施途径
1.细读文本是有效追问的基础。
有效性追问在一些语文课堂上的缺失源于教师对文本的开掘不够。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孙绍振曾尖锐指出:“缺乏微观基础的空话、套话、大话、胡话乃至黑话,本是由来已久的顽症,却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借强调师生平等对话之机,找到了合法的避难所,于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所问肤浅,所答弱智,滔滔者天下皆是。”
细读文本是课堂追问有效性的坚实基石。追问的起点须建立在教师对文本深层体味的基础上,否则教师的追问会游离于文本之外并丧失其价值。很难想象,没有仔细研究文本的教师能够完满回答诸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好在哪里?”之类的问题,更不用说用追问去启迪引导学生思维了。所以,语文课堂有效性追问实施的基础是仔细研读文本。
2.找准触发点是有效追问的关键。
我们来看一位教师执教孙犁《荷花淀》时,引导学生分析水生嫂的一个片段: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一个学生点评说:这一对话显然可以看出水生嫂的内心矛盾,面子上,从大道理上,她不能不支持丈夫,但从家庭角度,从个人情感上,她又不忍心丈夫离开。
老师这样追问:‘你的分析是有道理的。那我想进一步与你讨论,你认为在水生嫂身上,这个矛盾是真的矛盾吗?
学生一答:不是。
老师又问:为什么?
学生一答:因为整体看,从前后文看,她是识大体,顾大局的。
老师问:既然这样,你前面的矛盾说是不是很准确呢?
学生一答:不很准确。
老师:那应该如何说?
学生一:我觉得应加上:当然,这种矛盾也是表面上的,实际上,又是不矛盾的。
老师:你能够把不矛盾解释得更清楚、更深刻一点吗? 比如说,既然如此识大体,顾大局,又为什么要说“家里怎么办”这样拖后腿的话呢?
学生二答:我以为这是水生嫂的幽默。
学生三答:我觉得这个特定的氛围中,水生嫂将与朝夕相处、深情相爱的丈夫生离死别,不可能冒出什么幽默。我理解,这应是水生嫂希望丈夫明白他离家后家庭的难处,知道她在家中将要承担的辛苦,从而更多地理解自己,看重自己,特别是离别前能够对自己更多安慰和爱抚。
这位教师紧握“矛盾”一词触发追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最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水生嫂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开掘出货真价实的语文味。把握追问触发点精准性的缺失,会让语文教师因问题设置方向的迷失,丧失正确引导学生思维的主动权。所以,敏锐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找准追问触发点是有效追问成功的关键。
3.分散设问难点是有效追问的保证。
设计提问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这是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于追问效益而言也极为重要,有效性追问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新局面。因而,教师设计问题必须在其难易上狠下功夫,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有答问的条件,力争每位学生的回答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例如,笔者在一次练习评讲中遇到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一句,其中有一个词语“虚幌”,不少学生认为是“窗帘”。我这样追问:“如果是‘窗帘’的话,那么,从‘倚’字来看,你觉得诗人和他妻子是在一问屋里口马?”学生思考片刻,有的回答:“不是的,应该是一个在屋外,一个在屋内。”我问:“那么,谁在屋外,谁在屋内呢?”有学生说:“应该是杜甫在屋外,他的妻子在屋内。”我问:“那么,你们认为这样的情景与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否相符呢?”一些学生会意生笑,已然认识到前面回答得不准确。
通过简短而有层次的追问,教师一方面抓住追问触发点,一方面尽量降低设问的难度,以学生回答为抓手,创设必要阶梯,让学生有所凭借,而不是直接反驳,提出正确看法。这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回答的偏颇,实现了学生自我的评价,更将追问有效性大大推进。
综上所述,有效性追问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手段。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挖文本,准确捕捉追问的触发点,合理设置追问推演提问的难度,使课堂喷薄出绚烂的思维火花,体现出学科的本原特质,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推进新课程改革创出一条新的路径。
[责任编辑 牛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