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到来,出现的大批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微信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社交软件。微信的出现给大众带来了诸多新的交流体验,提高了人们沟通的效率,但在微信盛行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微信的传播机制,探讨微信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治理措施。
关键词:微信;传播机制;治理问题
科技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互联网的发展也迎来了又一个高潮。微信这一通讯和社交软件的出现,顺应了即时互联网络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特别是年轻群体的青睐。它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更便捷,更畅通,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负面的问题。
一、微信软件概述
微信是在智能手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用软件,2011年1月份,由腾讯出品和发行的。它可以通过网络满足人们快速交流的意愿,可以发送语音、文字、视频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并支持多人进行群聊。微信从产生之初就具有自身的特色,如“免费”、“便捷”、“语音短信”等等,都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受到人们的急速追捧。这是目前为止市场上增速最快的手机应用和互联网服务。
市场上还存在着一些与腾讯微信很类似的移动通讯软件,统称为微信类移动通讯软件。这类软件能够跨平台为用户提供图片、语音、视频等十分多样化的服务,国内外都相继出现很多类似的通讯软件,国外的如TalkBox、Kik、LINE等,国内主要是微信、米聊、“飞聊”等等,用户规模的比较大[1]。微信类的移动通讯软件将智能手机作为主要的终端平台,为用户提供网络多元化的社交服务,深得人心。
微信是国内第一款世界级的应用产品,发展十分迅速,用户规模刷新了国内外互联网领域的各项记录。微信巨大的市场需求主要来源于数量十分巨大的潜在用户,网民是微信用户的重要来源之一,我国网民的数量正在逐年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左右我国网民的数量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翻倍,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微信用户的潜在市场规模也十分巨大[2]。另外,微信具有如此大的市场需求还来源于用户质量的提高,智能手机的出现,使用户上网很少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网络在线时间也越来越长,增强了用户的潜在消费能力,为微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微信的传播机制
(一)微信传播机制
微信是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有三种主要传播方式,一种是好友之间进行传播,用户通过微信添加好友,成为好友的用户可以进行双向传播,好友主要来源是QQ的好友或者手机通讯录,与短信聊天的方式类似;另一种是在朋友圈的传播方式,微信可以安装朋友圈的插件,在朋友圈接受到好友发出的状态,或者自己在朋友圈发送照片或者文字;还有一种传播方式是信息接收,首先要安装先关的插件,接受来自腾讯网站或微博的新闻或者信息,或者接受微信公众帐号推送的消息[3]。
(二)微信传播特点
微信具有准实名性的特点。微信的好友来源主要是手机通讯录,大多数时间都是与通讯好友进行沟通,微信的帐号还要求号码绑定,无论是手机号码还是QQ号码都对个人信息有所体现,微信交流中对交友也鼓励实名。
微信信息内容有个人私密性特点。微信主要用于熟人之间的联系,所发的聊天信息或者朋友圈状态只有好友才能看到,对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了保护。微信与微博不同,可以与好友进行私密性的交流和沟通。
三、治理问题探究
微信通讯软件的产生为大众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存现的一些负面的影响,信息技术足够强大,就会出现恶意使用的现象。
(一)微信被大量滥用的问题
微信被大量滥用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几个方面,一是陌生交友方面,微信具有摇一摇、附近的人等陌生交友的功能,网路用户的交友渠道增加了,但也会被恶意的使用,出现诈骗、淫秽等不良社会现象。二是信息过载,微信信息传播方式主要是实时推送,但也可能被滥用,产生垃圾信息,不但降低客户的体验,还会给客户带来困扰。三是微信圈的商品推销,现在用户的微信群都存在大量代购现象,每天推送大量的商品信息,给用户造成困扰,并不时伴有诈骗现象的产生。最后是隐私保护方面,由于微信具有实名性的特点,涉及许多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如果管理不恰当,隐私就有可能被泄漏,被不法分子恶意利用。
(二)问题治理措施
新的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和社会问题,所有的新技术都存在被恶意使用的可能性,微信自然也面临这一问题,所以要加强行业的自律,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我国互联网的管理中,自律机制已经相对完善,且成本低,效率好。微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加强行业自律,避免滥用现象的产生。对于不良内容的信息,服务商可以对内容进行过滤和分级处理,通过产品机制对信息过载产生垃圾信息现象进行控制,并对微信开店现象进行适当的规范和管理,服务商已经建立用户隐私保护机制,也形成了对违法信息的监管和处理机制,有效的保护用户的隐私还有信息安全[4]。微信被恶意使用产生了违法犯罪的社会现象,服务商也制定了相应的举报监管机制。
从强制监管的角度来看,我国现有的网络立法众多,这些法律和法规可以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的监管,也能对微信起到基本的监督管理作用。但是,专门针对微信的相关法律和规定还是没有,微信的聊天记录等这样的电子数据可否成为证据,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所以有关立法需要做出局部的适应性调整,以规范微信的使用。目前国际上也在加强对行业的监管,保护互联网市场的和谐稳定。
四、总结
微信这一新兴通讯技术的产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舒适的交流方式与环境,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在微信大力发展的同时,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加强政府对微信的制度监管,同时行业加强自律,对滥用问题进行监管,充分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保障微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昕.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3.
[2]殷洪艳.微信用户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郑州大学,2013.
[3]周蕾.微信广告传播力研究[J].东南传播,2012(1):21-23.
[4]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71-72.
关键词:微信;传播机制;治理问题
科技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互联网的发展也迎来了又一个高潮。微信这一通讯和社交软件的出现,顺应了即时互联网络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特别是年轻群体的青睐。它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更便捷,更畅通,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负面的问题。
一、微信软件概述
微信是在智能手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用软件,2011年1月份,由腾讯出品和发行的。它可以通过网络满足人们快速交流的意愿,可以发送语音、文字、视频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并支持多人进行群聊。微信从产生之初就具有自身的特色,如“免费”、“便捷”、“语音短信”等等,都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受到人们的急速追捧。这是目前为止市场上增速最快的手机应用和互联网服务。
市场上还存在着一些与腾讯微信很类似的移动通讯软件,统称为微信类移动通讯软件。这类软件能够跨平台为用户提供图片、语音、视频等十分多样化的服务,国内外都相继出现很多类似的通讯软件,国外的如TalkBox、Kik、LINE等,国内主要是微信、米聊、“飞聊”等等,用户规模的比较大[1]。微信类的移动通讯软件将智能手机作为主要的终端平台,为用户提供网络多元化的社交服务,深得人心。
微信是国内第一款世界级的应用产品,发展十分迅速,用户规模刷新了国内外互联网领域的各项记录。微信巨大的市场需求主要来源于数量十分巨大的潜在用户,网民是微信用户的重要来源之一,我国网民的数量正在逐年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左右我国网民的数量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翻倍,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微信用户的潜在市场规模也十分巨大[2]。另外,微信具有如此大的市场需求还来源于用户质量的提高,智能手机的出现,使用户上网很少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网络在线时间也越来越长,增强了用户的潜在消费能力,为微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微信的传播机制
(一)微信传播机制
微信是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有三种主要传播方式,一种是好友之间进行传播,用户通过微信添加好友,成为好友的用户可以进行双向传播,好友主要来源是QQ的好友或者手机通讯录,与短信聊天的方式类似;另一种是在朋友圈的传播方式,微信可以安装朋友圈的插件,在朋友圈接受到好友发出的状态,或者自己在朋友圈发送照片或者文字;还有一种传播方式是信息接收,首先要安装先关的插件,接受来自腾讯网站或微博的新闻或者信息,或者接受微信公众帐号推送的消息[3]。
(二)微信传播特点
微信具有准实名性的特点。微信的好友来源主要是手机通讯录,大多数时间都是与通讯好友进行沟通,微信的帐号还要求号码绑定,无论是手机号码还是QQ号码都对个人信息有所体现,微信交流中对交友也鼓励实名。
微信信息内容有个人私密性特点。微信主要用于熟人之间的联系,所发的聊天信息或者朋友圈状态只有好友才能看到,对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了保护。微信与微博不同,可以与好友进行私密性的交流和沟通。
三、治理问题探究
微信通讯软件的产生为大众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存现的一些负面的影响,信息技术足够强大,就会出现恶意使用的现象。
(一)微信被大量滥用的问题
微信被大量滥用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几个方面,一是陌生交友方面,微信具有摇一摇、附近的人等陌生交友的功能,网路用户的交友渠道增加了,但也会被恶意的使用,出现诈骗、淫秽等不良社会现象。二是信息过载,微信信息传播方式主要是实时推送,但也可能被滥用,产生垃圾信息,不但降低客户的体验,还会给客户带来困扰。三是微信圈的商品推销,现在用户的微信群都存在大量代购现象,每天推送大量的商品信息,给用户造成困扰,并不时伴有诈骗现象的产生。最后是隐私保护方面,由于微信具有实名性的特点,涉及许多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如果管理不恰当,隐私就有可能被泄漏,被不法分子恶意利用。
(二)问题治理措施
新的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和社会问题,所有的新技术都存在被恶意使用的可能性,微信自然也面临这一问题,所以要加强行业的自律,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我国互联网的管理中,自律机制已经相对完善,且成本低,效率好。微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加强行业自律,避免滥用现象的产生。对于不良内容的信息,服务商可以对内容进行过滤和分级处理,通过产品机制对信息过载产生垃圾信息现象进行控制,并对微信开店现象进行适当的规范和管理,服务商已经建立用户隐私保护机制,也形成了对违法信息的监管和处理机制,有效的保护用户的隐私还有信息安全[4]。微信被恶意使用产生了违法犯罪的社会现象,服务商也制定了相应的举报监管机制。
从强制监管的角度来看,我国现有的网络立法众多,这些法律和法规可以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的监管,也能对微信起到基本的监督管理作用。但是,专门针对微信的相关法律和规定还是没有,微信的聊天记录等这样的电子数据可否成为证据,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所以有关立法需要做出局部的适应性调整,以规范微信的使用。目前国际上也在加强对行业的监管,保护互联网市场的和谐稳定。
四、总结
微信这一新兴通讯技术的产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舒适的交流方式与环境,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在微信大力发展的同时,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加强政府对微信的制度监管,同时行业加强自律,对滥用问题进行监管,充分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保障微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昕.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3.
[2]殷洪艳.微信用户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郑州大学,2013.
[3]周蕾.微信广告传播力研究[J].东南传播,2012(1):21-23.
[4]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