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国家治理意蕴的政治学分析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uli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党政治的中国逻辑、当代中国国家建设的运行机制以及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等赋予统一战线以国家治理意蕴,使其成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国家治理意蕴的实践特质体现的是一种共识之治、民主之治、制度之治。要在发挥统一战线现有平台优势中,在激发统一战线吸纳、整合和民主等功能中,在提高统一战线制度化水平中充分挖掘其国家治理意蕴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
  统一战线;国家治理;政治学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7)01-0040-06
  国家治理意指不同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以及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执政党,围绕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公共事务而展开的各种活动。可以说,国家治理是人类社会进入国家这个文明阶段以来的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每一个国家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话题做出了回应,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也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1]由于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的“同体同构”特点,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的任何治理活动都不仅仅是政党意义上的,而且必然具有国家意义。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作为中国共产党作用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机制,自然也就具有国家行为的特征。然而,目前对统一战线国家行为层面的意蕴却缺乏深刻认识。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 统一战线:国家治理意蕴的逻辑依据
  提及统一战线,传统上大都是从战略策略的意义上来认识的。但是,如果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就会发现统一战线不仅具有战略策略的作用,而且具有国家治理意蕴,体现着国家治理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
  1.政党政治的中国逻辑赋予统一战线国家治理意蕴
  政党政治已然是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普遍现象,政党扮演着推动国家政治发展的极其关键的角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行动者。可以说,不从政党的视角去把握一国的政治实践是不可能清醒地理解一国的国家治理的。实际上,自有政党领导以来,国家治理的实践就与政党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政党越先进,国家治理状态就越文明,人民的福祉就得以增进;反之,政党落后,国家治理就必然陷入窘境,人民的利益也就必然遭致损害。近几十年来一些国家所发生的一系列政党政治现象也为政党与国家治理之间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增添了脚注。其实,关于政党与国家治理之间的这种关系,一些学者是看得很清楚的。塞缪尔·亨廷顿强调:“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政党的力量。”“那些在实际上已经达到或者可以被认为达到政治高度稳定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2](P377)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政治时代。在整个当代世界——在西欧的民主国家,在亚洲或非洲的原殖民地地区——现在到处都能看到,高度组织的政党占据着政治结构的中心位置,这是因为在19世纪末以来崛起的大众社会的形势下,政党是体现人民大众的政治目的的唯一有效手段。”[3](P148)罗杰·希尔斯曼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现代政治的基本标志,“政党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工具”[4](P327)。可见,在政党政治条件下,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政治行为大都具有了国家治理的意味。诚然,世界各国政党对国家治理的具体行为存在诸多不同。譬如,在西方,政党竞争、利益集团游说、三权分立等等都是具有国家治理意味的政治行为。具体到中国语境,政党对国家治理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阶级、各阶层、各政党等不同社会力量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结成的政治联盟。在政党政治条件下,统一战线的任何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种战略策略行为,而是有着国家治理意蕴的政治行为,并且它也是中国政党所特有的一种国家治理方式。因为,在政党与国家治理之间的休戚与共的关系更为突出的当代中国,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不但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最主要的主体,而且也是直接决定中国国家治理状态的最重要的主体,政党的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国家治理的意蕴。
  2.当代中国国家建设的运行机制赋予统一战线国家治理意蕴
  与很多国家不一样,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的特殊历史情境,当代中国国家建设走的是“党建国家”的实践路径,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建构的最重要的行动主体,是领导社会革命、建设现代国家的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在这一点上,恰如塞缪尔·亨廷顿所形容的那样:“不是政党反映国家意志,而是政党缔造国家。”[2](P85)当代中国国家建设的这种逻辑决定了政党与国家具有高度的重叠性,而沟通两者关系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统一战线。在当代中国国家建构和建设进程中,统一战线不仅体现为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为实现、维护和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略和策略作用,而且也体现为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缔造、建设和治理社会、国家的功能。统一战线的这两种作用并行不悖,相互支撑,统一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尽管统一战线的这两种作用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但是无论是侧重实现、维护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还是侧重缔造、建设和治理社会、国家,由于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的“同体同构”的实践过程,统一战线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或机制,相当程度地嵌入到国家的运行与治理之中,成为当代中国特有的国家建设机制。虽然这种机制不完全是国家内生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国家和执掌国家权力的过程中赋予国家的,但由于统一战线凝聚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共识,反映的是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意志,因而,它实际上已经内化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机制,以至于当代中国的内在协调与稳定常常与统一战线工作状况有着高度契合性。统一战线关系国家治理的品质。因此,不难理解为何第20次全国统一战线工作会议明确赋予统一战线协调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等五大关系的新定位,“这五大社会关系构成了我国基本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能否协调一致,必然会影响到社会整体上的稳定和谐,必然牵动国家的全局。”[5](P29)就是因为这五大关系的协调,不仅关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且关系国家治理的政治与社会基础。也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把统一战线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联系起来,并着重指出统一战线同样也是实现这些任务的法宝的重大论断。   3.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赋予统一战线国家治理意蕴
  从最简练的意义上说,人民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掌握国家权力,治理国家。但是,历史已经证明,人民民主并非每个个体直接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而是要通过合适合法的形式来践行人民民主的价值真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共产党赞同、支持人民民主,以推动实现人民民主为己任。在推进人民民主不断实现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不但形成了人民民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实践机制,而且也创造了立足于群众路线精神的推进人民民主实现的另一有效形式:统一战线。之所以说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那是因为统一战线在以下三个方面契合了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一是统一战线契合了人民民主广泛性的要求。从主体数量和范围而言,推进人民民主意味着国家治理主体的不断持续扩大,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族各界各阶层人民的大联合,而且在统战对象和范围方面不断地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将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和对象作了归类组合,调整为12个方面,新增加了“新媒体从业人员”,拓展了人民民主的范围。二是统一战线契合了人民民主真实性的要求。从深度和广度而言,人民民主意味着国家治理领域的不断拓宽拓深,统一战线通过不断完善民主党派的监督机制促进党内民主,同时通过不断完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机制促进人民民主,促进党和国家的决策科学,从而不断拓展和保障人民民主的各项民主权利。三是统一战线契合了人民民主的合序性发展的要求。人民民主并不意味着每个公民个体的一盘散沙,各自盲目的行动,堕落为乌合之众,而是意味着有领导有秩序的理性政治图景。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界人民共同依法治理国家的政治联盟,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智慧,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意志,始终坚持有效参与和有效治理的有机统一,体现的是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具体落实,是人民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二 统一战线:国家治理意蕴的实践特质
  尽管政党构成为国家治理最重要的政治行动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政治现象,但是政党对国家治理的实践方式一般来说都是间接的。即使在政党与国家之间具有高度统一性的中国,政党介入国家治理的方式也非直接的,而是一种“嵌入式治理”。这种“嵌入式治理”指的是政党,特别是执政党运用自身的组织资源或者社会精英掌握的组织资源,以吸纳、动员、宣传等方式对整个社会及其群体与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政治参与有序化的政治过程。统一战线作为政党介入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实践方式,其所蕴含和发挥的国家治理作用自然也属于“嵌入式治理”之列。从统一战线介入国家治理的实践中,不难体认其国家治理意蕴的实质。
  1.统一战线的国家治理意蕴实质上是一种共识之治
  包括国家治理在内的任何治理活动都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实践主体对治理对象认识的烙印。因此,治理活动的展开一定要以各实践主体对治理对象的充分认识、深度沟通和广泛协商而形成共识为基础。可以说,一定程度的共识的存在是国家治理的前提。统一战线的国家治理意蕴也正在于它是以某种共识的存在而作用于国家。从政党的角度讲,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其在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而服务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从国家的角度讲,统一战线是不同社会力量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结成的一个政治联盟,存在着共同利益下不同政治力量的整合问题,是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而无论是作为战略策略的统一战线,还是作为政治联盟的统一战线,其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共识的存在。毕竟,没有一定程度的共识,此种战略策略不可能达成,即使强力推进,其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也不会很大,甚至是消极的;缺乏一定程度的共识,此种政治联盟也不可能形成,即使勉强把各种社会力量糅合在一起,其必然也是松散的,离心离德的。实际上,随着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诉求也愈加多样化,统一战线为各族人民、各阶层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是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和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引导着人民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为国家治理夯实了社会基础。
  2.统一战线的国家治理意蕴实质上是一种民主之治
  在民主几乎成为一种全民宗教的时代,任何形式的国家治理实践必须自始至终流淌着民主的血液,否则,就一定会带来合法性、正当性的质疑。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方向应该与民主并行不悖,这是考察某种具体国家治理实践方式的现实尺度。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实践方式,其本身就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民主是其底色。统一战线为广大人民群众开辟了各种诉求的表达和传递通道,使统一战线所联系的组织、代表和个体能够有序地合法地就公共事务进行充分的协商、讨论。这种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协商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同时,国家治理概念的提出,在赋予政党作为治理结构核心地位的同时,也更加明确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参与公共政策的主体地位,毕竟,国家治理的关键是当家作主的人民能够参与到决策过程之中去,并監督政策的执行。而统一战线恰恰可以提供这种参与,因为统一战线及其在国家层面实践所形成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其作用的发挥,对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国家治理必然会产生直接效应。譬如,人民群众有了通畅的参与渠道,就能及时地把自己的不公、不平和不满通过这种渠道传输到公共决策中心去,从而达到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另外,国家治理还意味着对权力的民主监督与制约,使权力真正体现出公共性的本质,切实保证权为民所有、为民所谋、为民造福的实现。统一战线中的民主监督既包括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相互监督,也包括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通过政协组织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监督。统一战线中这些监督体系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形成合力,发挥着民主监督之功能,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3.统一战线的国家治理意蕴实质上是一种制度之治
  国家治理是指在国家层面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通过多种途径或方式进行综合、协调、处理、管理的“用来维持秩序和促进集体行动的正式制度过程”[6](P22)。统一战线内含一整套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体系深入中国国家的方方面面,共同支撑着中国国家治理进程。譬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无不浸润和体现着统一战线精神,它们从不同的层面联系、整合着当代中国不同的政治力量,通过与各自相适应的制度化渠道或平台参与国家政治过程,对国家事务的处理献策出智,共同致力于中国国家治理的实践。在中国现实政治生活中,这些基于合作和协商等政治价值并作为民主和科学重要环节的制度体系深深嵌入到政治过程中,引导或支撑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成为国家治理制度化的重要体现。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统一战线的国家治理意蕴实质上是一种制度之治,尽管其制度化水平尚需不断提高。
  三 统一战线:国家治理意蕴的现代价值
  既然统一战线具有国家治理意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统一战线国家治理意蕴实质上是一种共识之治、民主之治和制度之治,符合现代政治文明的方向,那么,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挖掘统一战线之于国家治理的法宝作用就应是一种自觉之举。
  1.在发挥统一战线现有平台優势中挖掘其国家治理法宝作用
  无论是作为战略策略,还是作为政治联盟,统一战线都不是抽象的,在实践中都有与之相应的平台为载体,其国家治理意蕴就是由这些平台具体实施或促进的结果。也就是说,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在实践中发挥国家治理的法宝作用,离不开负责统一战线的组织平台或贯彻统一战线精神的制度平台。可见,在国家治理实践中,统一战线能否发挥作用及其作用之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统一战线平台的建设或其对统一战线精神的贯彻程度。因此,要充分挖掘统一战线之于国家治理的法宝作用,就要在完善和创新统一战线平台上下力气。一是要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各级统战部的履职能力。中国共产党各级统战部是统一战线的重要职能部门,负责贯彻统一战线的具体工作,其履职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统一战线国家治理意蕴的实现程度。因此,中国共产党各级统战部要准确把握统一战线广泛性、多元性、包容性与社会性的时代特点,遵循对话、交流、讨论、共识的原则,理顺纵向、横向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改革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统战工作的执行力,不断提升统战布局的合理性,不断提高统战效率,切实增强统战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科学性。二是要不断推进人民政协的建设。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人民政协,其在中国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仅是国家政治结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深深地渗入中国政治过程,成为国家治理的一种实践形式。人民政协将国家权威与各方面、各领域的人民群众联系起来,通过协商与合作,国家权威被自觉认可并获得稳定的支持来源,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也有序参与到政治过程中,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的既定目标。人民政协的这种国家治理实践形式浸淫着统一战线精神,是统一战线国家治理意蕴的具体表现。因此,挖掘统一战线的国家治理意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极推进人民政协工作,建设好人民政协这个具有统一战线属性的组织与制度平台。三是要接续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支撑、运行于中国国家治理的全方位、全过程。然而,无论是从这一制度的渊源来追溯,还是从这一制度的现实运行逻辑来考察,统一战线精神无疑是其得以形成、发展和运行的密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地位同样也是统一战线国家治理意蕴的具体体现。因此,接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挖掘统一战线之于国家治理的法宝作用的又一途径。
  2.在激发统一战线功能中挖掘其国家治理法宝作用
  功能这一概念通常指的是一事物之所以能够引起另一事物发生变化的潜在能力。从这个概念出发,统一战线之所以具有并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一战线本身所具有的诸多相关功能。循此逻辑,挖掘统一战线之于国家治理的法宝作用就要在激发其功能上花功夫。一是要激发统一战线的吸纳功能。国家治理总是在一定社会资源的支撑下展开的,社会资源的多寡常常与国家治理水平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尽管并不必然总是如此。中国国家治理同样需要尽可能多地拥有社会资源。特别是在面对一个多元化、异质性较强的社会,国家治理需要大量社会资源的支撑。由于中国国家治理是有明确领导核心的合作治理,而非没有前提条件的“多中心”治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具有主导地位。因此,争取更多社会资源的重任就更多地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毕竟“政党的实力显然不是来自国家政权,而是来自社会,来自党自身的发展和积累。因此,“一个政党要能在领导和执政地位上立于长久不败之地,就必须有强大的资源体系予以支撑”[7](P44) 。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有着天然优势,能够及时地吸纳一切可能的社会资源为国家治理服务。二是要激发统一战线的整合功能。从政治学的视角看,国家治理不但是政治整合的过程,同时也需以一定程度的政治整合为前提。缺乏一定程度的政治整合,国家治理即使能够勉强展开,但其治理成本一定非常高昂。因此,任何国家的治理都非常重视寻求有效的途径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结构进行政治整合,以维护和巩固既定政治秩序。“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制度还必须具有将现代化造就的社会势力吸收进该体制中来的能力。”“实际上,吸收新的团体进入政治体制,意味着该政治体制权力的扩大。”[2](P129)在中国,统一战线就是实现这种政治整合的政治基础和体制条件。因为统一战线能够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人民群众都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对社会各界力量进行有效地整合,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国家治理的实践。事实上,通过统一战线的政治整合,不但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得以协调,而且国家治理所需要的政治平等、共同价值、共同利益以及联合团结等现代政治要素也得以形成。三是要激发统一战线的民主功能。现代国家治理一定要运行于民主的基础之上,民主是判断国家治理正当性的重要根据。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正当性的基础同样必须建基于民主之上,始终贯穿民主精神。统一战线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实践方式,其之所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能够发挥重大作用,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拥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始终切实按照民主的要求运行。譬如,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协商民主的实施平台和现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它要求治国理政必须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切实体现出人民民主的真谛,从而增强国家治理的正当性、合法性。   3.在提高统一战线制度化水平中挖掘其国家治理法宝作用
  “行为发生在制度环境中,制度型塑着个体政治行为。”[8](P22)同样,对国家治理的把握也必须到制度中去寻找答案。没有或缺乏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国家治理就可能成为随领导人的个人喜好而变化无常的率性行为。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有过深刻的总结:“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9](P333)有学者也认为:“政治发展,包括一些好的想法、做法,一些利国利民的重大政治举措、一些民主化的进程,如果不及时转化成新的制度,就有可能由于领导人注意力的转移而被忽略,或者因时过境迁而被淡忘,甚至仅仅遭到少数利益集团的反对就被否定。这些政治发展的成果只有转化成人人必须遵守的、具有法律地位的制度,才能持久、稳定地发挥应有的作用。”[10](P4)在谈及国家治理与制度关系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实质上就是“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1]。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国家治理的一种具体实践形式,作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制度化,以制度化的形式開展各项统战工作。尽管统一战线通过人民政协的组织制度平台、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度平台开展的统战工作,实质上已是一种制度之治,但总的来说,统一战线的制度化水平尚待提高。在统一战线领域,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存在制度空白、制度悬搁、制度失灵等现象。譬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虽然进入了宪法,又有相关文件的颁布,各地还有地方性规定,然而,在机制运行方面还没有形成配套的、完备的规范,具体操作技术粗糙,不注重细节,制度中的“真空”地带不少。连统一战线中的制度性平台都是这样,更别遑论统一战线中其他许多统战性事务的制度化水平了。然而,统一战线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治理实践方式,却缺乏基本的制度依托和机制保障,严重制约着它的治理作用的发挥,这不能不说是其较大的一个缺憾。因此,挖掘统一战线之于国家治理的法宝作用应该自觉地不断提升其自身的制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2).
  [2]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3]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4]罗杰·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胡松,刘锋.和谐社会视野中加强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路径探索[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6]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7]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6).
  [8]埃伦·M.伊梅古特.新制度主义的的基本理论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6).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李景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J].社会科学研究,2007(3).
  United Front: The Political Analysis about the Implic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LEI Zhen-wen,YAO Xiang-xiang
  (The Research Center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
  Abstract:The United Front has been endowed the implic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by the party politics with Chinese logic,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state 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demand of people’s democracy.The united front is a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ate governance system in today’s China.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plic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which belong to the united front embody governance of consensus,governance of the system and governance of democracy.The implic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inherent in the united front should be adequately aroused by bring its existing platform into play,promoting its functions of absorption,integration and democracy,and improving its institutional level.
  Key words:united front;state governance;political analysis
其他文献
为普及汽车安全常识、倡导文明驾驶礼仪,全面提升道路行车安全水平,日前长安汽车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寓教于乐、别开生面的安全体验活动。活动的主角正是国内首款获得C-NCAP新五
目的在Web服务应用中,研究将多个服务组合成一个能完成复杂任务的组合服务技术。方法探讨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Web服务组合的消息处理方法,用它来处理信息并生成优化的服务组合
目的提出一种智能家庭网关与信息家电之间的串口通讯方案,设计一套基于RS-232的串口通讯协议。方法针对嵌入式系统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特点,参考电子控制领域通用的Modbus协议,并用C语言编制相应的串口通讯软件。结果建立了基于RS-232的串口通讯模型,实现了智能家庭网关与模拟节点之间的相互通讯。结论该智能家居网络的串口通讯方案是完全可行的。
2015年出台的"第一书记"政策,为我国农村扶贫治理带来了新的制度变革。"第一书记"制度仍然符合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的概念,科层制的"嵌入型"介入使精准扶贫工作走向了规
2015年9月20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上海举行品牌发布会,隆重推出覆盖用户养车、用车、卖车以及车务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连锁实体服务品牌——车享家,宣布全面进军汽车
捷豹3款"艺珠之车" 本次车展的捷豹展台上可谓是尽展经典与现代的汽车艺术之美,不仅有捷豹Type系列历史经典车型同台亮相,更有3款充满现代英伦“圆素(图案由许多圆点组成)”的“艺
合同监管一词来源于工商行政管理实践,是行政权力对私主体合同行为从外部进行的监管,其内含的法律关系实质上关涉一个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命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
康德将时间、空间作了主观化的理解,并在这种主观时空观的基础上理解数学如何被构造的问题。几何学的构造在于知性通过想像力对空间直观形式的先验规定性,算术的构造在于知性
作为一款自带光环的重量级车型,全新梅赛德斯-奔驰长轴距E级车一经发布,便收获了无数关注。那么,新车和标准版有何不同?"中国特供"是否诚意十足?全新长轴距E级车基于奔驰MRA模块
【正】 意識的問題,就其科学上、观念形态上和社会政治上的意义来看,是认識論、历史唯物主义和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在心理学中,这是最困难的、同时也是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