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编剧赵晨阳 生活取之不尽

来源 :影视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晨阳拍摄的大多是自己写的剧本,虽然当初学的是导演专业,但早在学生时代,电影学院的老师曾告诫过她,如果能先做好编剧,日后对做好导演势必帮助良多,她在工作中不断印证着这一点。编、导一体的特殊身份,在实际接触了演员的表演和拍摄的全程之后,不仅能更准确地表达作者意图,还可以在创作时更具针对性。从这个角度讲,谈都市生活剧的创作与突破,赵晨阳的观点或许更具说服力。
  广电总局的扶持也罢,电视台的青睐也好,总之生活剧扎堆荧屏是当下的现状。看似生机勃勃的电视剧市场掩饰不住内容上的乏善可陈,观众不免审美疲劳。一直奋战在情感戏创作一线的赵晨阳直言市场与观众不能靠迎合与从众解决,保持时事敏感度,体会身边的生活才是正解。“情感戏的难就在于它与生活没有距离,不论什么样的故事最后都要落在人物本身上,观众记住的始终是这个人物。大家一看就会与内心对照,如果不真实第一时间就会排斥,编剧光有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有一个写剧本的机会,写完之后能有机会拍摄,拍完之后又能有机会在黄金时间播,真诚与责任心至关重要。不用回避生活中的尖锐与丑恶,但也不要放大它。一定要不乏向善的内容,再坏的人心里都有软弱与善良的一面,如果看完之后观众能反思自己,这就是一部戏的意义,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
  正是由于这份责任感,她排斥虐情与狗血,虽然这样的戏可以带来刺激与快感,虽然一直有观众追捧,但如果创作者以此取悦观众同样是缺少责任感。“不能唯收视率论,也不要忘记电视剧还有引导观众价值观的职能,看这些缺失养分的电视剧,会对生活更失望,对周围的人戒备,容易变得自私。”
  生活剧难做,其最易上手却最难出挑。但赵晨阳就是抱着这个“烫手的山芋”不放,“因为生活本就是丰富多彩的,这里有取之不尽的素材,让我写一辈子都可以。”她坦言好戏难求是整体大环境急功近利所致,倘若大家都能静下心来,细细观察,故事可以源源不断。毕竟人在不同的阶段,心路历程是不一样的,与父母、爱人、子女、朋友之间的感受太多了,任何一段都可以展开一篇好故事。
  
  创作,从真实感受入手
  生活是琐碎的,因而始终离不开锅碗瓢盆、婆媳关系与大战小三儿,模式化与套路化是生活剧的又一瓶颈。如何突破与创新,是抛给赵晨阳的又一难题。“不少投资方在那儿削尖了脑袋想情感戏要如何突破,如何做得跟别人不一样,我认为与其挖空心思想这个,还不如踏踏实实琢磨生活中哪些东西给你的感受最深,写最有感受的东西。否则很可能找到一个很刁钻的角度,但呈现出来的内容并不细致、真实、真诚,反倒弄巧成拙。”这个让很多制作人纠结的问题,被赵晨阳“四两拨千斤”似的轻松解决。“从真实感受入手,探讨人生命题”是她找到的最佳创作方式。
  “我的朋友比较多,经常会与大家沟通、交流,而且我自己有家庭、有孩子,天天接触柴米油盐,此外多观察周遭的一切,相信我遇到的问题,同样也是观众们遇到的。”
  夫妻之间相处时间久了,就容易放大对方身上的缺点,忽视优点。有感于此,赵晨阳的《一日夫妻百日恩》应运而生。通过描写三对不同年龄的夫妻关系,诠释彼此间包容与珍惜的重要,“社会上的离婚率如此之高,有些不可挽留,其实有些是可以挽留的。任何一段感情的开始,没有人希望会中途夭折,如果能用包容与珍惜的心态对待感情是非常可贵的,这部戏就是呼唤真情的回归。”
  如果说“情感三部曲”是赵晨阳对夫妻关系与情感的探讨,那么《AA制》的灵感则来自于现实的思索。将原本舶来品的AA制与新的婚姻法修订案结合,以此为窗口,折射80后族群婚姻关系中的问题,不仅视角独到,主题时尚且引人深思。
  “AA制不是简单的五五分账。其实它还有更深的解读,想表达的是两个人在生活上的相互分担。80后们的工作压力与家庭压力很大,安全感与信任感随之降低,AA制出现成为保护自己利益的一种方式。不仅仅是经济的分担,也是责任的分担和爱的表示,是建立在彼此信任、坦诚、透明基础上的,如果说AA制让两个人的感情变淡了,那不是AA的问题,是钱在里面,坦诚与信任出了问题。因此AA制有它进步的意义。世界上什么都可以AA,但唯独感情不能。”
  一部戏的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对生活的认知。大多数人的生活是雷同的,在琐碎与平淡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何一位编剧都不可能高级到脱离这些关系去写生活戏,那么拼的就是敏感度与洞察力。“如果哪部戏能让你眼前一亮,那一定离不开对生活不断细致的体会与思考。”
  赵晨阳的剧本成稿的时间很快,往往两三个月即能完成,但构思时间却很长,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下,发生在不同的家庭结构里就是不一样的结果,如何接轨于生活且真实地呈现,还不失细腻、温暖与力量,都需要潜心积累与打磨。经得住推敲的诚意之作必然能引起观众共鸣,有了共鸣必然保证收视。
  生活剧的确需要新视角与新亮点,但绝非教条式地创新,其实好剧都源于生活,真实的生活中始终不乏精彩的故事,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与敏感的心。
其他文献
“我试图实现电影的多义性,希望你们在一个故事里能获得不同的满足。”  管虎的电影所关注的群体,往往是很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对象,他的电影所探讨的是社会的边缘化,是一股暗流,却也都相当的合时宜,是一个阶段内既被我们忽略过又被我们想起的群体。地下摇滚,警察,民工,患者。  《斗牛》和《杀生》开始,有一些变化,开始讲究象征性的塑造,村庄,愚民。他的成熟显而易见。但是从一开始到最后,管虎的电影风格却都像
期刊
有观众总结,“生活剧三大宝,媳妇婆婆小三满屏跑”、“过日子就要闹,没有问题制造问题也要闹”,观众的厌倦情绪可见一斑。  都市生活剧往往会走两个极端,要么是苦情狗血情感纠葛,要么是口沫横飞没事逗贫,为了达到戏剧效果,能在换台的瞬间锁住观众视线,创作者往往把故事极端化。我们从近期热播的剧中可以看到,虽然这些剧有一个较强的社会热议话题支撑,但因对话题尖锐度和时尚度的过分依赖,也使得曾经温暖和煦、善良平和
期刊
因为制作时代的缘故,  那时候的电影本身就有一种视觉上的冷,  尤其是《冬春的日子》,  还是黑白片,  况且那个时候自己很年轻,  对当时的环境、  社会的状态、人的状态,  都是很直接的切入。  他戴着一副颜色沉闷但设计很别致的眼镜,普通的黑色休闲夹克,黑色牛仔裤,黑色皮鞋。整个人看上去严肃,眼神里又有些隐晦的桀骜。这就是第一眼的王小帅,隐藏在《青红》和《日照重庆》背后的电影作者。    《我
期刊
问题一:翻拍成风,原创难寻  电视剧的所谓接地气,就是指创作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但当下翻拍、跟风严重,为了追求短平快的利益回报,往往忽视真实而闭门造车。  陈家林:我最近看电视剧都总结出规律来了,假夫妻多、女土匪多,漂亮狠毒的日本女特务多,挖掘的生活永远是自己眼前那点事,创作者体验生活做得太少。现在的电视剧偏于类型化,对于人物塑造、生活挖掘远不够深刻,多流于俗套。  郭靖宇:因为我的作品一直坚持
期刊
余淳在推掉北京台一个节目的录制后,匆匆赶来接受采访。对于自己的戏突然扎堆儿播出,他反应淡定。“现在题材扎堆是电视台要收视率的结果,这会让这个题材加大风险,很多制片人会一哄而上,跟着便有大批内容雷同的剧落马。”  于淳坦承自己并不算有名气的导演,都市题材的火热荧屏让他的戏通常拍完就播,再也不像前几年要等个一年半载才有播出的机会,这虽然让他免除后顾之忧,但同时期充斥荧屏的雷同之作令他颇不愉快。“老是这
期刊
《影视圈》:做了这么多年制片人,你认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什么?  王平(以下简称王):这十年来,中国的影视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可以说,是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最好”是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地位的上升、国家产业战略的转移,使中国影视业成为一个产业焦点。“最坏”是管理机构、影视业内人士和投资人面对热潮,急功近利,准备不足,导致烂片层出不穷,佳作不多,投资失败,这肯定会伤害这个行业。  
期刊
王小康以《中国家庭》系列走入观众视线。此后,他的作品一直以接地气、紧扣社会热点话题为创作主旨,在都市框架内,无论家庭伦理还是励志情感,他均有涉猎。同时,作为有意识树立个人品牌的电视剧导演,王小康有自己的导演工作室,这也使他能够深入到制片领域,从剧本开始对电视剧市场做精准把握。因此,他的很多戏既是电视台的收视保证,又能让投资人赚得盆钵皆满。  反是2011年,他的三部戏《闪婚》、《三十而嫁》、《钱多
期刊
《饥饿游戏》:当电影结合在线游戏  尽管只有8000万美元不到的成本,但是在良好的营销和造势之下,狮门影业的青少年动作电影《饥饿游戏》还是以3.38亿美元的骄人成绩战胜了好莱坞群雄,领跑春季档。而在这部电影长达1年多的推广周期中,它与Facebook等诸多平台合作的线上游戏居功至伟,不少社交网络的用户就是通过这款游戏了解到《饥饿游戏》这部电影的。  早在2009年,狮门影业就通过自己的Facebo
期刊
内地青春偶像剧自《奋斗》肇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摆脱盲目向日韩、港台偶像剧学习,无病呻吟、娇嗲的语境氛围,开始走上青春励志,依托内地生活现实的路线,但是难免在青年个体积极奋斗向上的环节上,还是犯了假大空的毛病。而近期热播的剧集《AA制生活》在复制励志共性的基础之下,重心稍做偏移,不局限于80后青年力争上游,却遭受到现实残酷打击的狗血桥段,更多着眼于青年夫妻的婚前后生活,以现代都市家庭生活、婚恋机
期刊
在我看来,《泰坦尼克号3D》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就是一个/一群电影技术恋物癖煽动的集体狂欢。只是,更欢乐的是暗地里数钱的好莱坞制片商们。  十几年了,对好莱坞而言,中国电影市场“人傻、钱多、速来”一直没改变。15年前,中国电影市场年票房不足9亿元,《泰坦尼克号》却一片独大,在数月间吸引了1800多万人前往观看,创造了3.6亿元票房,占据当年票房的40%。15年后的2012年4月10日零点,《泰坦尼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