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本内涵 开掘文化底蕴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286929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大纲揭示了语文的本质属性,指出了语文和其它"工具"的区别,以及它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著名学者钱理群说:"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弥补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关注、探究教材文本内涵,开掘教材文本的文化底蕴。
  一、确立以人文性作为分析教材文本的教学理念
  从教学理念上看,关注、探究教材文本文化内涵的开掘,把课文的解读重心转移到文化上来,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解析教材文本中的文化意蕴,传承教材文本中的文化特质,进而开掘其内在的思想和趣味,而不是流于表面化和概念化,就必须以人文性作为分析教材文本的价值取向。
  所谓人文性,从感性的角度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包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怀与爱护;从理性的角度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是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在探讨课文和作品的内在特质时,要抛弃过去"惟教师""惟教参"的意识,打破主题唯一的框框,允许、提倡并鼓励师生一起利用相关资料进行言之有理的多元化的学术性探讨,鼓励争鸣,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发挥语文教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二、探究情理交融的教学策略
  这里的"理"指教材文本中各种民族文化要素。"情"包括文本自身的丰富复杂的人文情感。其实语文教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文本而具有独特的趣味,更具生动、形象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理性思维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看春花秋月,喜意盈怀;观惊涛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语文应该是激情的飞扬,语文应该是灵魂的震荡,语文应该是才华的喷涌,语文应该是思想的闪光。因此,从教材文本的特点出发,情理交融,这样才能开掘教材文本文化内涵的方向和深度。
  考察作者的写作意图,探寻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实现情理交融的重要途径。一般说来,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品的文化内蕴是一致的。比如第五册《乡愁》,余光中是在离开出生于斯,生长于斯的故土家园20年后创作的,诗人要表达他作为一个离开母体的游子思念故园的痛苦情绪及民族的自尊心,还要表现他古典的、传统的意识和乡土的、民族的观念,写出自己发自内心的感情。他说"创作《乡愁》一诗,我只用了20分钟。为什么我只用了20分钟呢?是因为乡愁在我心中积淀了20年了。"这些正是民族文化特质中最宝贵的内涵,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开掘这些深蕴的文化内涵,引领学生投入到对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深沉思考中,这样才能使课文的文化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三、追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本来也就是学习人类文化遗产的过程,是接受人类文化熏陶的过程。从这个高度来认识语文教材,使用语文教材,才会使语文教材鲜活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得到充分展现,才能有效地发挥语文教材的文化价值,落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都是历代的名篇佳作,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既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蕴含丰富的现代文化的精华。如: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合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里饱含深厚文化意蕴。
  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教学中,教师对这些蕴涵丰富文化信息的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是文化的一部分,语文教育不能只教文不育人,关注、探究教材文本内涵,开掘教材文本的文化底蕴目的在于文化的传承。人格的培养只有通过文化的参与才能得以落实,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育的价值。
其他文献
摘 要:蹇先艾是中国现当代的一位重要作家,但他的名气在很长时间内都不是很大,随着出名作家的过度研究,学者开始转向蹇先艾,目前对蹇先艾的研究已经小有成就,学者钱理群、刘丽、曾庆瑞等从不同角度对蹇先艾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给予了较高评价,无论是文学史著或是学术论文都曾对蹇先艾进行研究,2016年是蹇先艾诞辰110周年,有必要对这些研究做一个概述。  关键词:蹇先艾;乡土文学;蹇先艾研究;不
南普荒原是一片真正远离人寰的荒野。不知何时,从南非开普敦到好望角的汽车开始无情地从上面碾了过去,一条公路把荒原分成了两半。大地做出了恶梦,飞禽与走兽失去了安宁,一
时间的处所rn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会有着一种时隐时现的渺远而宁静的理想之地.它也许就是一座座云雾缭绕的群山.如果这座山与您的一些人生经验或是生存环境相联系的话,那么,
目的:探究老年病科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
摘 要: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走向成熟,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近年来,随着戏曲观众群落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戏曲艺术日益冷落,多数戏曲剧种剧团面临着负担沉重,生存艰难;人才流失,后继无人;剧种锐减,失传严重;获奖剧目备受冷落等困境。通过创新戏曲的发展机制,制定扶持戏曲的发展政策,营造戏曲发展的氛围,戏曲才会发展,就有出路。  关键词:戏曲形成;困境原因;创新发展  一、中
摘 要:作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非裔美国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创作了展现20世纪非裔美国人生存空间的《匹兹堡系列》。《钢琴课》是该系列历史剧中的重要的一部作品。该剧围绕着剧中姐弟俩对是否卖掉钢琴所产生的冲突展开,追溯了家族历史。本文通过分析《钢琴课》中的钢琴意象,进而解读剧作家赋予钢琴这一舞台物体的丰富空间含义。  关键词:奥古斯特·威尔逊;《钢琴课》;钢琴;意象;空间含义  奥古斯特·威尔逊用了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戏剧的角色造型和动作表演特点,结合计算机动画技术,提出一种能够用于戏曲卡通化的角色设计与设定的工作流程,为戏曲动画的创作提供另一种技术视角。  关键词:二维动画;绑定;关键帧;戏剧;造型  一、传统戏剧角色的造型与动作特点  人们对于戏曲的理解一般来说唱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身段,最后才是包括脸谱在内的角色造型等各种视觉符号。戏曲动作和角色造型都是在辅助“唱”这个叙事的核心手段,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我国的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病程长,早期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症状轻而不典型,早期误诊率高,病后3~6个月
摘 要:正确的理解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因而翻译亦是一种认知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包含着概念合成的过程。概念合成理论可以对翻译这一认知活动进行有效的解释,为意义的生成与建构提供理论的支撑,从而增强翻译实践过程中对原文的把握与理解程度。  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认知活动;理解;生成;建构  理解是翻译的关键,理解即“指对意义的领悟”,是“人类普遍的高级认知活动”(刘宓庆,2005:53),就英语而言,
蛛网rn不经意间发现了这张网.rn那天我正在书房看一本杂志,累了便抬起头来凝视着窗外,想歇歇眼睛.忽然,看见风窗上挂着一张蛛网.它透明得几乎和天光融为一体,若有若无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