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与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dujia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 容 摘 要》在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中,我们也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本文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教学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谈谈自己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课信息素质课程整合素质教育
  
  在现阶段,我国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时期,一些常规科目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等,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只体现在那些常规科目的教学中,也可以直接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素质教育。2000年,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强调:“信息技术教育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途径,我们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截止目前,我县已有47所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计算机专业教师却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授课教师只经过短期培训,无论专业知识,还是实践操作能力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这些教师授课,往往很容易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据我所调研过的一些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基本上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而且较少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甚至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上得比其它学科还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共同关注。
  一、对信息技术课的作用和地位正确认识
  1、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撑。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计算机专业课。计算机专业课是软件说明书的教学,注重的是计算机专业知识深度的研究与进一步开发;而信息技术教育是教“信息的信息”而非信息。
  2、信息技术课的增设更是一种新的文化。它是教学艺术的发挥,它必然会引发教学观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学生参与等一系列的思考与探索。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充分整合,教师的教学上利用多媒体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信息丰富而不繁锁,让学生开拈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3、信息技术课的引进更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它所直接引起的是教学设计、课堂结构的改变,为适应这种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势必引起变化。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化的教学环境将方便教师学习、教师备课、教师的创新,必然更有利于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充分整合。
  二、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所培养的目标
  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教学要求立足于实践,在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帮助学生光大这些火花,进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成功中,养成创新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习者带来了不断地去更新自己已有知识的需要,信息技术的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只罗列了当前阶段的大多数人所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而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变化,更没有照顾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软件、日益通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这些都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够一时完全学到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
  (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而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崛起和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计算机。
  三、培养学生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
  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的约束,大胆地对所学知识的内容、适用范围作出猜想和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创造新知识、探索新功能的基础,举一反三。教学中我们尽量结合实际,注重计算机知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首先,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和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计算机的文字、数据、图象处理,网络应用等内容,为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带来了极大方便,在问题讲述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试探学生的认知水平,探寻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在教学内容顺序的编排上,可打破常规,可以让学生先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再回来学习操作系统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实践性的认识。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开发计算机应用,甚至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学生学习了数据库应用后可以为班级处理考试结果,为教师提供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还有学生将数据库应用于地理学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推广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还有学生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还有学生能够帮助其他学科教师编制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中,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信息技术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不仅仅只是在中小学开设一门计算机课,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教学生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但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需要不断去探索,这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只要我们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调整传统的教学结构,促进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不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就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有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利用好课堂40分钟,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进社会。”知识源于生活,要让我们的学生在物理课堂的学习中兴趣盎然,主动投入就需要我们更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课题;教学手段;方法;民主  初中物理教师可能都已经意识到初中物理教学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物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当今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学多数是教师讲、学生听,热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就是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创新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