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优化的再思考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arab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社会的发展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信息技术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核心素养更好地融合到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这是作者在教研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文章重点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在优化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面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02
  课题项目:本文是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立项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优化的实践探索”(FJJKXB16-526)成果。
  作者简介:陈金灿(1983—),男,福建永春人,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科研。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关注点从技能操作转向思维训练,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蕴含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其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宗旨。课堂教学紧紧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建构信息化情境,体验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共享、合作与对话。
  二、信息技术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1.重知识的灌输,轻能力的培养
  偏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的通病。教师不能根据学习的主题与其他学科的内容有效整合,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
  2.重结果的评价,轻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当前,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任务完成的情况,较少或者几乎没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更没有关注,导致部分学生很少有机会表现自己,在意识上对学习容易产生排斥。
  3.重認知的塑造,轻情感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把学生看成“物”而非“人”,忽略了教学的重心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学生很容易掌握操作技能,但很难把操作技能迁移到思维能力,利用计算思维来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不多。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程一直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原因所在。
  三、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加强研究,在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情况下,改进教学,改变课堂,具体培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形成可模仿和可借鉴的方法和策略。
  1.优化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
  教师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内在动力”为总体目标,遵循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兼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原则,确立课程教学目标。以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确立为例,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对于知识点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某一种固定的操作方式,而是强调利用技术解决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既能灵活地把知识运用到具体的问题当中,又能适当地将知识内分解,分散运用。同时,教师要一直关注目标的落实,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关注“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从关注“怎么教”转向关注学生“怎样学”。
  2.优化教材等学习资源的使用
  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统筹设计,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渐形成。只有准确地把握教材,才能跳出教材谈教学。每位教师通览教材,理清课程整体脉络,从学科特征与深层价值角度出发,按照课程知识的内在结构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使孤立的知识成为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系统地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模块学习完成后,要基于需求,以主题任务或项目活动的方式为每个模块设计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同时也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相互依赖。
  3.优化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
  在教学的组织上,教师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积极营造敢于质疑、自主创新、勇于探究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围绕“核心基础”展开充分思考与探究、交流与讨论,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当学生新旧认知有冲突时,要设计恰当而关键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在有效参与中解决核心内容中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主题的任务深入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大胆展示自己对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展示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就不同的方法展开讨论和争论。
  具体而言,中学教师以微项目方式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学习与探究,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关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问题。
  4.丰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
  现行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材相对老化,教学内容比较单薄。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与创新思维,丰富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各学校应根据学校实际,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开展信息技术创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在完成既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尝试选择合适的可视化编程工具,如Scratch、Arduino等,将编程引入课堂,将分支、循环、过程等思维方式应用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四、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合理化建议
  1.注重应用,培养能力
  教师应注重讲清思路,标示清晰的操作步骤,理清来龙去脉,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掌握基本要领后,要能举一反三、自主迁移、触类旁通,完成同一类型的学习任务,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们力求通过总结规律,使学生能够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更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和启发性,探索进一步扩展的余地。
  2.优化过程,渗透思想
  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掌握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有意分散难点,合理编排、优化整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顺序,并科学渗透、融合相关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对于难度较高的知识重点,我们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积累一定的知识能力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知识的难点再进行总结和提炼,让学生对知识的三维目标有一个循序渐进、迂回反复的上升过程。
  3.多元评价,有效激励
  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成果给予积极的反馈,并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同时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评价应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指向,及时发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善于运用准确精练的话语或恰当的体态语言等方式来激励、评价学生。
  五、结语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重起炉灶,而是对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改进与完善学科教学,从而有效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感受信息技术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信息时代的社会责任感和网络道德,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苏耀忠,郝新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特点及对教学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0):11-13.
  [2]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注重培养信息能力——兼谈人教版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EB/OL].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10/yi-xinxi.htm.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现阶段侦查程序存在的种种弊端逐步显现,关于检警关系的争论日益激烈。依据我国宪法及相关法律规定,我国检察机关主要承担诉讼监督与提起公诉两项诉讼职能,这决定了
合成了两个系列具有Keggin结构的12-钒钼磷酸和钨钼磷酸,研究了它们对乙醇氧化、脱水的催化反应。借助程序升温脱附技术研究了反应物及产物乙醇、乙烯、乙醚等在样品上的程脱
一、“班班通”的概念  “班班通”是指整个校园被网络联系在一起,通过共享网络,每个班级都能使用高科技终端显示设备连接网络,将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共享。“班班通”除了连接各个教室,还可以在校园其他地方进行网络连接,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都通过这样的网络联系在一起,通过无线局域网连接在一起,整个校园形成一个整体,方便教师之间交流与资源的共享。农村的中小学更应该重视这样的新兴技术,通过利用这种便捷的教学设
水墨画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水墨创作潜能,最终体验到其中的
<正> 防治工业污染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通过技术改造治理老污染源,取得了明显成效。使我国在
本文以莱哈衣藻为生物模型,研究了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以不同浓度存在时,对衣藻细胞生长分裂的影响,并由此探讨主族元素有关此类生物作用的规律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渗透国学教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正习惯、立品格.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小学国学教育如果只是“
<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不仅其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这个系统与其外界各种事物相互制约、相互作
期刊
<正>关于Fe(Ⅲ)—邻菲罗啉(phen)溶液的光化学还原现象的记载可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本世纪以来,许多化学家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但对其反应机理至今仍无定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