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4种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与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验组)分别于入院时、出院时测定N末端B型脑钠尿肽(NT-proBNP)、白细胞介素-33(IL-33)、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2蛋白(sST2)、半乳糖凝集素-3(Gal-3)水平。根据患者出院后半年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这4种标志物对心力衰竭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的预测能力。另选取同期30例正常体检患者(对照组)作为对照。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ST2、NT-proBNP、Gal-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IL-33水平低于正常人(P<0. 05)。事件组在住院治疗前后,sST2、Gal-3水平无明显变化,而非事件组治疗后sST2、Gal-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 05);两组治疗后NT-proBNP均较前降低,而IL-33水平则变化不明显。通过ROC曲线分析,只有NT-proBNP变化比值具有预测短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能力。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4种标志物均较正常人有所差异,高sST2、NT-proBNP、Gal-3水平提示预后不佳。NT-proBNP变化比值具有较强预测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