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r——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为例

来源 :农业科技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建设是农业科研院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为例,阐述了学科建设的现状和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学科布局、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平台建设水平等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院所加强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以国家农业知识创新平台、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主导构建的网络体系,负责全国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试验推广活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动力.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创新主体、创新布局、创新模式、创新平台、创新制度等方面阐述了构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
农业科技服务是集成农业技术、成果及人才诸要素,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淮安市农科院”)为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科技服务路径探索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担负起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使命;二是致力科技攻关,筑牢科技服务乡村振兴之基础;三是创新载体模式,优化科技服务品质;四是加强组织保障,完善考核奖励机制.
学科是科研院所发展的基本单元,决定科研院所研究方向、战略布局、发展前景,而优势学科在整个院所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以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为例,对其优势学科之一的茶学学科进行了探讨,从研究方向、平台及条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地市级科研院所茶学学科建设现状,提出了明方向、创体系,补短板、育人才,抓管理、谋新局等学科发展策略,并总结研究所是学科发展的基本平台,建议从资源、基地、人才等方面加强研究所建设,进而促进学科高效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链模式创新和重构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农业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的有效途径.文章以甘肃省阿西娅靖远县羊羔肉产业为例,对比分析逆向整合前后羊羔肉产业链供应模式的转变,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重构后的模式进行绩效评价,研究表明阿西娅产业链逆向整合的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提升,并提出了加强地域品牌建设、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等发展策略.
为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科技的研究发展脉络,本研究利用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以“农业科技”为主题,对2017—2021年收录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核心作者与研究机构均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成果转化、农业现代化、农技推广等关键词,是农业科技研究的热点领域;金融扶贫、绿色农业、农业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是农业科技研究的新热点、新趋势.
充分实现农业科研档案的价值,对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的价值,分析了实现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价值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丰富档案供给内容、扩大档案供给层面、拓展档案供给方式等实现途径,以期为实现农业科研档案价值最大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例,阐述了其学科建设的现状、成效,分析了存在问题,并从学科建设布局、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学科融合及协同创新、学科队伍动态调整、条件平台建设、建立学科建设管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贫困瞄准机制的不断变化,研究视野不断聚焦,贫困识别率不断提高.2021年,我国进入全面脱贫向乡村振兴转变过渡期,巩固和发展产业是基础.文章以人-产的合理匹配为切入点,从管理者、贫困户、产业等角度分析识别多维困境,探索人-产匹配的实现路径,归纳出人-产高匹配度模式的4种变形,期望实现人-产最优匹配.
农业科研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是单位的宝贵财富,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虽然他们已经离退休了,但仍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如何更好地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作用,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吉林省农科院”)为例,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离退休干部的特点,结合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的途径和方法,以供参考.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大豆的生产与加工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吉林省大豆的价格支持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大豆临时收储政策、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大豆“米改豆”补贴政策为例,从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出发,从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农户意愿等方面对其实施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从科学核算种植面积、考虑替代农作物比较收益及发展大豆全产业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吉林省制定大豆支持政策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