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新组合特优248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inf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水稻特优248的特征特性,并从适时播种、直播栽培、科学施肥、合理用水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特优248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促进杂交水稻特优248的大面积推广种植。
  关键词杂交稻;特优248;特征特性;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 S51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7-0158-01
  
  特优248(原名特优368)系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广东海洋大学杂交水稻研究室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培育而成的感温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08年早稻红旗镇七水洋引进种植9.3hm2,晚稻种植19.6hm2,增产显著。2009年早稻红旗镇扩种该组合达89.5hm2
  
  
  1特征特性
  
  特优248属感温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在2008年早、晚2季的试种中,该组合表现为:红旗镇早稻1月中旬播种,4月下旬抽穗,5月下旬成熟收割,全生育期131d,比对照品种Ⅱ优128迟熟2d;晚稻7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抽穗,10月中下旬成熟收割,全生育期120d,与对照品种Ⅱ优128同熟。该组合株高105.3cm,穗长22.1cm,有效穗数279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22.2粒,结实率87.1%,千粒重27.1g。该组合株型集散适中,叶片厚直,分蘖力中等,群体整齐,抽穗整齐度一般,穗粒结构协调,丰产性能好,耐肥抗倒,抗病力强,抗逆性好,适应性广,后期青枝腊秆熟色好,高产潜力大,其他性状表现见表1。
  
  2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2.1适时播种
  根据该品种的感温性特点,早稻播种期安排在1月上中旬左右,4月中下旬抽穗,5月中下旬成熟收割;晚稻播种期安排在6月底至7月上旬,9月下旬左右抽穗,10月中下旬左右成熟收割。
  2.2实行直播栽培
  整地达到细、软、平、净,做成“泡饭泥”,同时施足基肥,然后把田划分成厢,厢宽2.5~3.0m,厢间开深15cm、宽20cm的小沟和开好四周环田沟(整地做好厢后田面不宜积水)。由于该品种分蘖力中等,为确保后期有足够的有效穗数,应适当增加播种量,播26.25kg/hm2。同时通过早施肥、早管理,促进早分蘖,力争有效穗达300~330万穗/hm2。应在播种后4~5d,用60%丁草胺乳油750mL/hm2加禾无草225g/hm2进行化学抑草(可对水750kg喷雾或加少许水后混细泥沙750kg进行撒施)。施药时田面不宜积水,施药4~5d后才能回水。禾苗五至六叶期进行间苗和补苗(疏密补稀),确保全田苗齐、苗匀。
  2.3科学施肥,实行氮、磷、钾合理配施
  整地时施过磷酸钙375kg/hm2混农家肥3 600~4 800 kg/hm2作基肥;二叶一心期施好断乳肥,施尿素60~90kg/hm2,促壮苗及早分蘖;四至五叶期施磷肥375kg/hm2,尿素187.5 kg/hm2,促进多分蘖;分蘖盛期重施壮蘖肥,施复合肥262.5 kg/hm2,尿素75kg/hm2,钾肥75kg/hm2;幼穗分化期施钾肥225kg/hm2,促穗大粒重。抽穗灌浆期,用磷酸二氢钾按1∶350~400倍(喷水750kg/hm2)进行叶面喷施。
  2.4科学用水,实行薄露灌溉
  薄露灌溉是水稻直播栽培的配套措施。由于直播种子入土浅,根系浮于表面,通过实行薄露灌溉,以水调气促进根系深扎。其方法是:每灌1次浅水后,让其自然落干露田或至田面微裂后再灌回浅层水,这样往复循环地进行,使田间保持干湿状态,通光透气,根系发育良好,禾苗生长茁壮。但总的原则为:前期浅水促分蘖,中期露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抽穗扬花期保留浅水层,后期干湿交替保根系,成熟收割前5~7d断水晒田。
  2.5加强病虫鼠害防治
  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用20%叶青双500倍液或70%农用链霉素800倍液(喷水量900~1 125kg/hm2)进行喷雾防治,5~7d喷1次,连喷2~3次。纹枯病用5%井冈霉素500倍液(喷水量1 125~1 500kg/hm2)进行喷射防治。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应掌握在幼虫孵化高峰期进行防治,可用90%杀虫单600倍液或50%杀螟丹1 000倍液或快克2 500倍液(喷水750kg/hm2)进行喷雾防治,三化螟还应重点掌握在破口抽穗期进行喷药防治。稻飞虱用3%啶虫脒,或25%吡虫啉1 000倍液加20%多灭威8 000倍液混合,或25%扑虱灵3 500~4 000倍液(喷水量1 125~1 500kg/hm2)进行统一喷雾防治,喷药时田间留有浅水层。稻蝽蟓在抽穗灌浆期,用90%敌百虫800倍液(喷水750kg/hm2)于清早或傍晚进行喷雾防治。实行统一灭鼠。分别在播种前、后和抽穗前、后,以田洋或田片为单位,用敌鼠钠盐原药和稻谷按1∶500倍比例,进行统一配制、统一投放毒饵灭鼠。
其他文献
摘要介绍了玉米新品种济研501的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等,并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促进该品种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济研501;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播种;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13.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200-01    玉米新品种济研501(JPV×J9538)是由河南省济源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
1 选育过程    杂交芝麻新组合皖杂芝0176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而成,亲本组合为“0176A×0222”,母本0176A为隐性核不育系,来源于安徽省固镇县地方品种中变异不育单株,其系谱为01-76-44-17-2-23-10,该不育系叶绿色,单杆型,株高150~160cm,花白色,1叶3花,蒴果4棱,种皮白色,千粒重3.6g。父本0222是从固镇县农家品种中选择的优良单株,经系统选
摘要对杂交稻新组合天优4118在广东省五华县的示范栽培种植表现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天优4118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天优4118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杂交稻;天优4118;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174-01    天优4118是以三系不育系“天丰A”与“广恢4118”育成的杂交稻组合,该组合于2006年通过广东省
摘要桐城市2008年中籼稻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金色农华3号综合性状较好,产量较高,达9 849.0kg/hm2,抗性强,生育期适中,可推广示范种植;金色农华4号产量较高,但抗倒伏性差,可进一步试验;其他参试品种不适宜在桐城市种植。  关键词中籼稻品种;对比试验;安徽桐城  中图分类号S511.2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153-01    1材料与方法   
摘要结合具体事例,就本科生做毕业设计时如何选题、怎样选择指导老师以及如何开展试验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选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3-0032-01    SuggestionsforDoinganExcellentUndergraduateThesis  GU Wen-ying
摘要介绍了鲜食糯玉米新品种神玉糯1号的特征特性,从隔离种植、适期播种与合理密植、去分蘖留双穗、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采摘等方面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促进该品种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神玉糯1号;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202-01    神玉糯1号(原名:宁粘2号,wx/wx, /su1)
摘要 结合柠檬酸深层发酵的生产实际,就柠檬酸深层发酵过程中pH值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做了深入的探讨,并对柠檬酸深层发酵过程中pH值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以便在生产中采取相应的检测和控制措施,使生产菌在发酵过程中处于最适宜的pH值环境下进行,提高柠檬酸发酵生产率。  关键词 柠檬酸;深层发酵;pH值;控制  中图分类号 TQ9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
摘要介绍了皖麦38省级地方标准及栽培技术规程,总结了实施皖麦38标准化生产的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以期推进皖麦38标准化生产的实施。  关键词 皖麦38;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规程;措施;效果;安徽涡阳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7-0189-01    皖麦38是亳州市农科所培育的强筋小麦品种,以突出的产量表现、过硬的内在品质和显著的经济效益,赢得了
摘要 以酵母菌株BWG1-7A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方法,扩增出耐盐基因Hal1,测序表明该基因全长为885个核苷酸,与已发表的序列NC_001148比较,同源性99.3%。将该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YES2的BamHI和EcoRI酶切位点之间,构建表达载体pYES2-Hal1,序列测定完全正确,为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打下基础。  关键词 耐盐性;Hal1基因;克隆  中图分类号 Q785 文献
摘要从选地整地、适时育苗、适期移栽、肥分管理、田间管理和采收与贮藏等方面介绍了甘薯齐宁10号的栽培技术,以期为齐宁10号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薯;齐宁10号;育苗;移栽;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3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208-01    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2006年育出的优质、鲜食甘薯新品种齐宁10号,具有品质优、增产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