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置管用于小婴儿后尿道瓣膜症初期治疗的研究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在目前尿道瓣膜治疗基础上,输尿管置管运用于部分小婴儿尿道瓣膜症初期治疗的初步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后尿道瓣膜症患儿病史资料,并进行随访资料的统计分析。统计患儿的首诊年龄,初次就诊的血清肌酐水平,根据患儿在治疗中所接受的处理方式,分为瓣膜切开组、膀胱造口及瓣膜切开组和输尿管置管及瓣膜切开组。比较随访中各组血清肌酐值在术后6~9个月时的变化,统计随访时限,随访血清肌酐值在随访终末的变化,以及同位素分肾功能测量的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变化值,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63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输尿管置管及瓣膜切开组14例,膀胱造口及瓣膜切开组14例,瓣膜切开组35例。输尿管置管及瓣膜切开组患儿首诊时初始肌酐值为119.3 μmol/L,高于瓣膜切开组(51.5 μmol/L),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和膀胱造口及瓣膜切开组(83.2 μ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9个月内随访血清肌酐值,输尿管置管及瓣膜切开组为26.8 μmol/L,而膀胱造口及瓣膜切开组、瓣膜切开组分别为46.6 μmol/L和29.9 μmol/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期随访中,获得随访患儿术后9个月以上的最近一次血清肌酐值,在输尿管置管及瓣膜切开组、膀胱造口及瓣膜切开组、瓣膜切开组分别为40.6 μmol/L、38.1 μmol/L、36.3 μmol/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同位素动态显像计算GFR,各组在随访中GFR值的增加量,输尿管置管及瓣膜切开组为20.8 ml/min,分别高于膀胱造口及瓣膜切开组和瓣膜切开组的9.9 ml/min和12.0 ml/min,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输尿管末端引流不畅的后尿道瓣膜症患儿,进行输尿管置管支撑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有助于改善输尿管引流,有益于肾功能的早期恢复。

其他文献
红臀俗称为“红屁股” ,也称为尿布性皮炎 ,常发生于婴幼儿时期 ,尿布性皮炎是婴幼儿中最常见的皮炎形式之一 ,在婴幼儿中患病率为7% ~35% [1 ] ,在9~12个月婴儿中发病率最高[2 ]
腘静脉瘤是发生于腘静脉的真性瘤体 ,与常见的腘动脉瘤不同之处在于腘静脉瘤是一种发病率低、临床罕见、潜在致命性静脉病变.当瘤体直径扩张至正常管径的2倍以上时即定义为腘
目的 分析FeNO、Dmin、FEV1%pred关联性,探讨FeNO与支气管哮喘金标准之间的联系以及在支气管哮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
后尿道瓣膜症是男性儿童先天性下尿路梗阻中最常见的疾病,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短期预后明显改善,但是长期预后仍欠佳,具体原因尚不明确。国内外主要认为预后不佳与膀胱功能和肾功能恶化有关,本文主要就后尿道瓣膜症对肾功能的影响做一个系统整理。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 )这一概念由 BED-FORD于1955年首次提出[1] .POCD是一种发生于术后数天或数周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主要包括记忆力、定向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认知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外引流术后二期腹腔镜根治的可行性及技术要点。方法从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共收治胆总管囊肿外引流术后患儿6例,入院后行二期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手术,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手术操作难点和技巧。结果6例患儿入院时肝功能均正常,术前常规造影了解胆道形态。全部患儿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胆总管囊肿根治,采用4孔法,首先分离腹腔内粘连,切除囊肿后行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其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血浆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后尿道瓣膜症是男童先天性下尿路梗阻中最常见的疾病,可导致肾发育不良及膀胱功能异常,是导致儿童终末期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尽管经尿道镜瓣膜切除术可有效解除尿路梗阻,但患儿术后常合并膀胱功能异常及肾功能不全,膀胱功能及远期肾功能预后受诸多因素影响,难以预测。近年来,pop-off现象对PUV患儿预后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细菌性肝脓肿(BL A )是由于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所形成的局部化脓性感染病灶.有研究表明,肝脓肿约占内脏脓肿的48 .00% [1 ] ,B L A发生率高达肝脓肿的80 .00% [2 ] .近年来 ,人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amangiomas, IH)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大多数婴幼儿血管瘤有自然消退概率,但是部分血管瘤由于生长部位、范围、速度等原因,需要适当、及时处理,包括使用普萘洛尔进行治疗。本文结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历史与现状,对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用药方案及副作用等进行综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