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结合了舞台艺术、当地文化和旅游景观的旅游演艺备受关注。本文基于旅游凝视理论,通过对旅游者的深度访谈,采用隐喻抽取技术分析旅游者从旅游演艺中感知到的文化元素。笔者发现,旅游者在观看演出、凝视演艺剧目的过程中,基于感官接收到的艺术化刺激,能够感知到一些旅游景观以外的深层次文化元素,从而丰富旅游体验,提升旅游满意度。
关键词:旅游凝视;旅游演艺;隐喻抽取技术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湘西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调查与高质量发展(S202012034009)。
随着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演艺项目搭乘上旅游发展的快车。目前,旅游市场出现许多质量参差不齐的旅游演艺产品,旅游演艺的形式也层出不穷,观看特色的旅游演艺表演逐渐成为许多旅游者旅行中的一部分。研究旅游演艺的学者较多,但研究演艺文化元素相关的旅游者体验的文章稍显不足。本文基于旅游凝视理论,运用隐喻抽取技术分析旅游者对凤凰旅游演艺的感知,解析旅游者感知到的具体文化元素,探索凤凰旅游演艺中代表凤凰这一旅游目的地特色的文化元素,让旅游者深有感触,记忆深刻。
(一)旅游凝视理论
20世纪90年代,约翰·厄里根据福柯所提出的医学凝视而构建出“旅游凝视(Tourist Gaze)”理论。相对于福柯的“凝视”概念,厄里进一步把“凝视”和“旅游”结合起来,给旅游研究带来了更多可能[1]。同时二者又有许多不同,首先,旅游凝视理论产生之初主要是反映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中人和事物的凝视关系。旅游者出于探索和好奇的动机,离开常住地前往旅游目的地以感受目的地的风土人情[2]。其次,旅游者通常是带着自己的主观认知去凝视旅游目的地,从而形成了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最后,不同的旅游者对于同一目的地所得出的凝视结果和旅游感受不尽相同。
在厄里的旅游凝视理论中,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拍摄的图片,即是“旅游凝视”的具体化和形象化的体现[3]。而旅游者的摄影行为又分两种,一种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凝视和拍摄,即只有旅游者注意和凝视了他,旅游者才会留下关于他的摄影作品;另一种则是指有些景象的照片是偶然获得的[4]。
(二)隐喻抽取技术(ZMET)
本文采用美国扎尔特曼(Zaltman)的隐喻抽取技术(Zaltman 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ZMET)。该技术在心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基础上,以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期望和消费体验,探索其对产品的态度和对品牌的依恋,是一种将非文字语言(摄影作品)与文字语言(深入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分为5个步骤,即选样本、说故事、提构念、理关系以及绘地图[5]。
旅游凝视是关注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摄影行为和对目的地的感知态度,并以这些凝视行为作为透镜,寻求对旅游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隐喻抽取技术则是注重发掘消费者的内心想法和动机,将旅游者给出的文字和非文字信息进行整合,以获取解释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旅游凝视和隐喻抽取技术两者均肯定旅游者在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关注旅游者的摄影作品,都认同旅游者的摄影作品对研究旅游者行为和心理有重大的意义。
(一)案例地选择
凤凰位于湖南西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的交融所产生的独特文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时也为当地的旅游演艺提供了素材。凤凰古镇和其他旅游目的地一样,在旅游演艺蓬勃发展的今天,推出了诸多带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演艺表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以文学巨匠沈从文的经典名作命名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边城[6]。
(二)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
1.选样本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法,研究结果只对研究对象负责,因此对于理论的外在效度没有要求。根据前人采用隐喻抽取技术的结论并且出于实际情况考虑,本文仅抽取10位观看了凤凰旅游演艺的游客进行访谈,如表1所示。由于同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演艺产品能体现的文化元素有限,因此只做小样本抽样足够囊括大多数游客对该地区旅游演艺的看法。为了使样本多样化,覆盖面更广,研究尽量抽选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和性别的旅游者,以确保研究结果更加科学。
2.说故事
隐喻抽取技术注重非文字语言与文字语言信息,本文通过收集受访者的照片和语言文字信息,然后将其综合起来,得出研究结果。确定好访谈对象后,笔者在进行访谈之前,首先向受访者说明来意,询问对方的受访意愿,在对方有受访意愿之后,向对方陈述采访内容,给对方时间准备。在此过程中,笔者需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对受访者进行访谈,不让受访者违背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3.提构念
隐喻抽取技术通过访谈和摄影作品获得受访旅游者心中的构念,然后得出总的构念数,再采用收敛原则,提取出共同构念,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共识地图,通过共识构念得出所需数据。在实施隐喻抽取技术的过程中,除了分析旅游者的照片之外,更主要的是通过访谈获得更多隐藏在照片背后的信息,让旅游者通过访谈说出更多自己的故事和想法,获得照片背后的信息。由于受訪者文化程度、表达能力以及心智水平不同,再加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受访者对同一事物的描述也不尽相同。基于此,采访者有必要根据各个受访者的描述,分析差异,再将其归纳,详见表2。
4.理关系
研究过程中不需要分散孤立的构念,而是要找出这些构念的内在关系,并建成关系链,因此获得受访者数据后,研究者需要挖掘构念之间深层次的关系,然后把这些构念串起来,共同构成研究对象在旅游者心中的整体印象。隐喻抽取技术的优势就是让旅游者自己开口讲故事,旅游者在说故事的时候,会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不知不觉中透露出各个构念之间的内在关系。
5.绘地图
笔者用旅游者感知的体现凤凰旅游演艺文化元素的构念来绘制共识地图,可反映人们对同一事物共同的理解。因此,笔者在绘制共识地图时,采用收敛的原则找出共识构念,即选择那些能够与其他人形成共识的构念。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准确性,最终确定以3人为界限,3人以上提及的构念和构念关系才能运用在共识地图中,具体如图1所示。
(一)旅游者感知的文化元素
凤凰古城的大型實景演出取材于沈从文同名小说《边城》。演员穿着苗族风格的服饰,用歌舞、杂技等表演形式,展示了凤凰古城的悠久历史和民俗风情。让旅游者欣赏完沈从文《边城》中的爱情故事后,收获感动的同时通过艺术带来的刺激与这个古镇产生情感上的深度链接。旅游者观看凤凰的旅游演艺后,能够感知民族服饰的美丽、故事情节的感动、特色杂技的震撼和巫蛊之术的神秘。
以上元素既包括民族歌舞服饰、生产生活场景,也包括反映当地人生活的文学作品。这些以不同形式出现在旅游演艺中的元素,得益于生活在这一方水土中人们朴素而多彩的生活,以及神秘而丰富的文化。旅游演艺借助于当地的文化元素,向旅游者展现了一个立体而富有情感色彩的凤凰古镇,让旅游者对这个古朴小城的故事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这些文化元素并没有生硬地插入演出中,而是以艺术的形式融入旅游演艺中,并自成特色。此时,旅游者从小说《边城》中对凤凰形成的印象、在凤凰古城游览时形成的印象以及观看旅游演艺时形成的印象叠加组合,构成了旅游者心中对凤凰古城整体的现象[7]。
(二)启示
本文基于旅游凝视理论,采用隐喻抽取技术获得了关于凤凰印象的35个共识构念。这35个共识构念是与建筑、沱江、小巷等凤凰古城风景有关的典型意象,这些典型印象动静结合,在旅游者心中形成了对凤凰古城的整体初步印象[8]。旅游者通过当地的旅游演艺,可以感知很多在凤凰古城里不能感受的文化元素,有利于旅游者更深地了解凤凰当地的文化,使凤凰古城在旅游者心中的整体形象更加丰满。同时有益于丰富旅游者的体验,提升旅游者的满意度。旅游者对凤凰旅游演艺产品中的民族文化元素颇有感触,并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凤凰的旅游演艺产品可以在提升旅游者感知方面继续改进提升,为旅游者创造出更丰富的情境和更新鲜的旅游体验。
[1] 成海.“旅游凝视”理论的多向度解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8-69.
[2] 程绍文,梁玥琳,李艳,等.国内外旅游凝视研究进展综述[J].旅游论坛,2017(3):24-34.
[3] 张潇伊,韩宜轩.旅游凝视下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9(1):25-29.
[4] 周清,华智海.旅游凝视理论的应用研究刍议[J].长江丛刊,2016(11):97-98.
[5] 张媛.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形象呈现与公众认知:基于隐喻抽取技术(ZMET)的实证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62-66.
[6] 焦世泰.基于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游客感知评价体系研究:以“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为例[J].人文地理,2013(1):150-154.
[7] 方世敏,杨静.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11(4):152-157.
[8] 孔令怡,吴江,魏玲玲,等.旅游凝视下凤凰古城旅游典型意象元素分析:基于隐喻抽取技术(ZMET)[J].旅游学刊,2018(1):42-52.
关键词:旅游凝视;旅游演艺;隐喻抽取技术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湘西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调查与高质量发展(S202012034009)。
引言
随着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演艺项目搭乘上旅游发展的快车。目前,旅游市场出现许多质量参差不齐的旅游演艺产品,旅游演艺的形式也层出不穷,观看特色的旅游演艺表演逐渐成为许多旅游者旅行中的一部分。研究旅游演艺的学者较多,但研究演艺文化元素相关的旅游者体验的文章稍显不足。本文基于旅游凝视理论,运用隐喻抽取技术分析旅游者对凤凰旅游演艺的感知,解析旅游者感知到的具体文化元素,探索凤凰旅游演艺中代表凤凰这一旅游目的地特色的文化元素,让旅游者深有感触,记忆深刻。
一、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旅游凝视理论
20世纪90年代,约翰·厄里根据福柯所提出的医学凝视而构建出“旅游凝视(Tourist Gaze)”理论。相对于福柯的“凝视”概念,厄里进一步把“凝视”和“旅游”结合起来,给旅游研究带来了更多可能[1]。同时二者又有许多不同,首先,旅游凝视理论产生之初主要是反映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中人和事物的凝视关系。旅游者出于探索和好奇的动机,离开常住地前往旅游目的地以感受目的地的风土人情[2]。其次,旅游者通常是带着自己的主观认知去凝视旅游目的地,从而形成了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最后,不同的旅游者对于同一目的地所得出的凝视结果和旅游感受不尽相同。
在厄里的旅游凝视理论中,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拍摄的图片,即是“旅游凝视”的具体化和形象化的体现[3]。而旅游者的摄影行为又分两种,一种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凝视和拍摄,即只有旅游者注意和凝视了他,旅游者才会留下关于他的摄影作品;另一种则是指有些景象的照片是偶然获得的[4]。
(二)隐喻抽取技术(ZMET)
本文采用美国扎尔特曼(Zaltman)的隐喻抽取技术(Zaltman 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ZMET)。该技术在心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基础上,以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期望和消费体验,探索其对产品的态度和对品牌的依恋,是一种将非文字语言(摄影作品)与文字语言(深入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分为5个步骤,即选样本、说故事、提构念、理关系以及绘地图[5]。
旅游凝视是关注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摄影行为和对目的地的感知态度,并以这些凝视行为作为透镜,寻求对旅游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隐喻抽取技术则是注重发掘消费者的内心想法和动机,将旅游者给出的文字和非文字信息进行整合,以获取解释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旅游凝视和隐喻抽取技术两者均肯定旅游者在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关注旅游者的摄影作品,都认同旅游者的摄影作品对研究旅游者行为和心理有重大的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案例地选择
凤凰位于湖南西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的交融所产生的独特文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时也为当地的旅游演艺提供了素材。凤凰古镇和其他旅游目的地一样,在旅游演艺蓬勃发展的今天,推出了诸多带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演艺表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以文学巨匠沈从文的经典名作命名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边城[6]。
(二)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
1.选样本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法,研究结果只对研究对象负责,因此对于理论的外在效度没有要求。根据前人采用隐喻抽取技术的结论并且出于实际情况考虑,本文仅抽取10位观看了凤凰旅游演艺的游客进行访谈,如表1所示。由于同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演艺产品能体现的文化元素有限,因此只做小样本抽样足够囊括大多数游客对该地区旅游演艺的看法。为了使样本多样化,覆盖面更广,研究尽量抽选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和性别的旅游者,以确保研究结果更加科学。

2.说故事
隐喻抽取技术注重非文字语言与文字语言信息,本文通过收集受访者的照片和语言文字信息,然后将其综合起来,得出研究结果。确定好访谈对象后,笔者在进行访谈之前,首先向受访者说明来意,询问对方的受访意愿,在对方有受访意愿之后,向对方陈述采访内容,给对方时间准备。在此过程中,笔者需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对受访者进行访谈,不让受访者违背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3.提构念
隐喻抽取技术通过访谈和摄影作品获得受访旅游者心中的构念,然后得出总的构念数,再采用收敛原则,提取出共同构念,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共识地图,通过共识构念得出所需数据。在实施隐喻抽取技术的过程中,除了分析旅游者的照片之外,更主要的是通过访谈获得更多隐藏在照片背后的信息,让旅游者通过访谈说出更多自己的故事和想法,获得照片背后的信息。由于受訪者文化程度、表达能力以及心智水平不同,再加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受访者对同一事物的描述也不尽相同。基于此,采访者有必要根据各个受访者的描述,分析差异,再将其归纳,详见表2。

4.理关系
研究过程中不需要分散孤立的构念,而是要找出这些构念的内在关系,并建成关系链,因此获得受访者数据后,研究者需要挖掘构念之间深层次的关系,然后把这些构念串起来,共同构成研究对象在旅游者心中的整体印象。隐喻抽取技术的优势就是让旅游者自己开口讲故事,旅游者在说故事的时候,会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不知不觉中透露出各个构念之间的内在关系。
5.绘地图
笔者用旅游者感知的体现凤凰旅游演艺文化元素的构念来绘制共识地图,可反映人们对同一事物共同的理解。因此,笔者在绘制共识地图时,采用收敛的原则找出共识构念,即选择那些能够与其他人形成共识的构念。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准确性,最终确定以3人为界限,3人以上提及的构念和构念关系才能运用在共识地图中,具体如图1所示。

三、结论与讨论
(一)旅游者感知的文化元素
凤凰古城的大型實景演出取材于沈从文同名小说《边城》。演员穿着苗族风格的服饰,用歌舞、杂技等表演形式,展示了凤凰古城的悠久历史和民俗风情。让旅游者欣赏完沈从文《边城》中的爱情故事后,收获感动的同时通过艺术带来的刺激与这个古镇产生情感上的深度链接。旅游者观看凤凰的旅游演艺后,能够感知民族服饰的美丽、故事情节的感动、特色杂技的震撼和巫蛊之术的神秘。
以上元素既包括民族歌舞服饰、生产生活场景,也包括反映当地人生活的文学作品。这些以不同形式出现在旅游演艺中的元素,得益于生活在这一方水土中人们朴素而多彩的生活,以及神秘而丰富的文化。旅游演艺借助于当地的文化元素,向旅游者展现了一个立体而富有情感色彩的凤凰古镇,让旅游者对这个古朴小城的故事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这些文化元素并没有生硬地插入演出中,而是以艺术的形式融入旅游演艺中,并自成特色。此时,旅游者从小说《边城》中对凤凰形成的印象、在凤凰古城游览时形成的印象以及观看旅游演艺时形成的印象叠加组合,构成了旅游者心中对凤凰古城整体的现象[7]。
(二)启示
本文基于旅游凝视理论,采用隐喻抽取技术获得了关于凤凰印象的35个共识构念。这35个共识构念是与建筑、沱江、小巷等凤凰古城风景有关的典型意象,这些典型印象动静结合,在旅游者心中形成了对凤凰古城的整体初步印象[8]。旅游者通过当地的旅游演艺,可以感知很多在凤凰古城里不能感受的文化元素,有利于旅游者更深地了解凤凰当地的文化,使凤凰古城在旅游者心中的整体形象更加丰满。同时有益于丰富旅游者的体验,提升旅游者的满意度。旅游者对凤凰旅游演艺产品中的民族文化元素颇有感触,并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凤凰的旅游演艺产品可以在提升旅游者感知方面继续改进提升,为旅游者创造出更丰富的情境和更新鲜的旅游体验。
参考文献
[1] 成海.“旅游凝视”理论的多向度解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8-69.
[2] 程绍文,梁玥琳,李艳,等.国内外旅游凝视研究进展综述[J].旅游论坛,2017(3):24-34.
[3] 张潇伊,韩宜轩.旅游凝视下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9(1):25-29.
[4] 周清,华智海.旅游凝视理论的应用研究刍议[J].长江丛刊,2016(11):97-98.
[5] 张媛.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形象呈现与公众认知:基于隐喻抽取技术(ZMET)的实证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62-66.
[6] 焦世泰.基于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游客感知评价体系研究:以“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为例[J].人文地理,2013(1):150-154.
[7] 方世敏,杨静.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11(4):152-157.
[8] 孔令怡,吴江,魏玲玲,等.旅游凝视下凤凰古城旅游典型意象元素分析:基于隐喻抽取技术(ZMET)[J].旅游学刊,2018(1):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