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有必要对课程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结合《产业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工作实际,探讨了《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的途径。
关键词 产业经济学 案例教学法 课堂讨论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产业经济学》课程属于经济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程,是经济学、工商管理、财政学和金融学等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重在强调它的应用性,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能够本着“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应用于对现实经济中的产业分析。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对具体的产业经济分析、行业分析资料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做到理论清晰、内容新颖,应用性强、信息量大。
鉴于《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的应用经济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并以各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实践指导便显得非常有意义。面对当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产业经济学》学科本身的要求,而且还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社会的需求,将学生的学业与就业联为一体来解决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认知与契合问题。
总体来说,在《产业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对于基础理论部分,仍然采取以讲授法为主,但在讲授中要突出重点,讲透难点,贯穿少而精的原则,精讲基本理论,并适当穿插讨论课,不但让学生能对理论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一些涉及到具体行业分析的内容,主要采取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的方法。社会调查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对学校所在地或家乡的某些行业的基本情况作调研,并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行业分析报告,使学生对具体产业的发展现状有感性认识,在分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根据现有条件,《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可遵循以下思路。
1 案例教学法在《产业经济学》授课过程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创和倡导的一种模拟实践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引导,对现实问题和特定事件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探索,并试图寻求答案,做出决策的过程。当前,在我国高校的很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大量的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是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该课程属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实际联系紧密,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鲜明的案例;第二,教师能够很好的处理课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能够根据课程的理论内容,设计相应的案例。
根据《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性质来看,该课程属于应用经济学门类,是横跨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该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并且在实践中产生大量生动鲜明的案例,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教学法提供了可能。研究一个案例,可以得出对于某一理论的特殊性结论,也可以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总结。利用案例分析来组织学生讨论,有利于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说来,案例教学主要采取以下的步骤:
第一,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产业经济学》主要涉及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企业理论、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理论与现实的联系非常紧密,能够在现实中找到与理论相匹配的案例,但是每个案例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不一定能用理论来进行完全解释,这就给课堂案例教学提供了不同分析的切入点。
第二,准备案例。此过程可以由教师准备与本门课程各重点内容相关的案例,也可以由学生准备案例,将准备好的案例告知全班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研究。
第三,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对于每个案例,选择1-2名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分析过程及结论向全班同学讲解,对于持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允许学生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
第四,教师在最后做总结性陈述,分别对每个案例进行指导性点评,从理论上指出学生看法不一的原因,引导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学习。
2 课堂讨论教学法在《产业经济学》授课过程的具体运用
近年来,学生对于国内外学术动态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对于基本理论、前沿理论的学习热情也正日渐高涨。因此,教师在组织讨论课教学时,应巧妙构思,将该课程涉及的相关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观点、研究热点与难点设计到讨论的话题中,并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单纯讨论理论,而是联系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前沿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准备课堂讨论稿,来完成对理论研究热点与难点的基本认识,并通过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穿插讲解,让学生能对该课程有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具体说来,课堂讨论教学法主要按照下面的两种途径来进行。
2.1演说类
此类教学方法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对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归纳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来讲,先布置学生思考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或者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行业;然后利用业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最后在课堂上每人利用5-8分钟时间将其精华部分说给同学们听。
2.2专题讨论型
该类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安排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专题,让学生分组选择感兴趣的专题,如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专题、环境保护专题、企业集群专题、垄断行为的政府规制专题、市场秩序整顿专题等。在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合作下,学生各自完成自己研究工作,然后小组整合成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小组研究报告。在课堂上,每个专题小组派代表阐述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并就不同观点与同学们进行激烈讨论。
3 社会调查教学法在《产业经济学》授课过程的具体运用
运用此类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学生的口、眼、耳深切的感受社会,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授课中实施社会调查教学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结构较完善,否则容易导致学生走出校门,找不到目标产业,或者能找到目标产业,但是由于该产业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导致调查出来的数据以偏概全,难以说明问题。
在当前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学校允许范围内,以小组调研的形式,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典型行业进行相关企业的实地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具体做法如下:
任课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择当地一个行业进行实地调研,学生按照调查的目标,设计不同的调查方式和途径,如问卷调查的方式、观察的方式、资料整理的方式,让学生收集到第一手或第二手的资料,然后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如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分析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并总结出规律或经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这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4 总结
从笔者近年的《产业经济学》教学经历来看,根据《产业经济学》学科的特点,综合使用以上的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在上述教学方法的使用过程中,能充分锻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能够结合其它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所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对具体问题做出初步性的结论,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水平。同时,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在对不同行业的深入了解中,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考问题的角度。
参考文献
[1]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刘志迎.产业经济学教程新编[M].科学出版社,2007.
[3] 穆红莉.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思路探析[J].高教论坛,2007.10.
关键词 产业经济学 案例教学法 课堂讨论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产业经济学》课程属于经济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程,是经济学、工商管理、财政学和金融学等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重在强调它的应用性,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能够本着“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应用于对现实经济中的产业分析。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对具体的产业经济分析、行业分析资料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做到理论清晰、内容新颖,应用性强、信息量大。
鉴于《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的应用经济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并以各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实践指导便显得非常有意义。面对当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产业经济学》学科本身的要求,而且还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社会的需求,将学生的学业与就业联为一体来解决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认知与契合问题。
总体来说,在《产业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对于基础理论部分,仍然采取以讲授法为主,但在讲授中要突出重点,讲透难点,贯穿少而精的原则,精讲基本理论,并适当穿插讨论课,不但让学生能对理论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一些涉及到具体行业分析的内容,主要采取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的方法。社会调查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对学校所在地或家乡的某些行业的基本情况作调研,并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行业分析报告,使学生对具体产业的发展现状有感性认识,在分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根据现有条件,《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可遵循以下思路。
1 案例教学法在《产业经济学》授课过程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创和倡导的一种模拟实践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引导,对现实问题和特定事件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探索,并试图寻求答案,做出决策的过程。当前,在我国高校的很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大量的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是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该课程属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实际联系紧密,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鲜明的案例;第二,教师能够很好的处理课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能够根据课程的理论内容,设计相应的案例。
根据《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性质来看,该课程属于应用经济学门类,是横跨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该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并且在实践中产生大量生动鲜明的案例,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教学法提供了可能。研究一个案例,可以得出对于某一理论的特殊性结论,也可以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总结。利用案例分析来组织学生讨论,有利于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说来,案例教学主要采取以下的步骤:
第一,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产业经济学》主要涉及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企业理论、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理论与现实的联系非常紧密,能够在现实中找到与理论相匹配的案例,但是每个案例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不一定能用理论来进行完全解释,这就给课堂案例教学提供了不同分析的切入点。
第二,准备案例。此过程可以由教师准备与本门课程各重点内容相关的案例,也可以由学生准备案例,将准备好的案例告知全班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研究。
第三,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对于每个案例,选择1-2名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分析过程及结论向全班同学讲解,对于持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允许学生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
第四,教师在最后做总结性陈述,分别对每个案例进行指导性点评,从理论上指出学生看法不一的原因,引导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学习。
2 课堂讨论教学法在《产业经济学》授课过程的具体运用
近年来,学生对于国内外学术动态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对于基本理论、前沿理论的学习热情也正日渐高涨。因此,教师在组织讨论课教学时,应巧妙构思,将该课程涉及的相关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观点、研究热点与难点设计到讨论的话题中,并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单纯讨论理论,而是联系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前沿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准备课堂讨论稿,来完成对理论研究热点与难点的基本认识,并通过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穿插讲解,让学生能对该课程有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具体说来,课堂讨论教学法主要按照下面的两种途径来进行。
2.1演说类
此类教学方法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对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归纳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来讲,先布置学生思考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或者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行业;然后利用业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最后在课堂上每人利用5-8分钟时间将其精华部分说给同学们听。
2.2专题讨论型
该类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安排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专题,让学生分组选择感兴趣的专题,如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专题、环境保护专题、企业集群专题、垄断行为的政府规制专题、市场秩序整顿专题等。在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合作下,学生各自完成自己研究工作,然后小组整合成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小组研究报告。在课堂上,每个专题小组派代表阐述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并就不同观点与同学们进行激烈讨论。
3 社会调查教学法在《产业经济学》授课过程的具体运用
运用此类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学生的口、眼、耳深切的感受社会,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授课中实施社会调查教学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结构较完善,否则容易导致学生走出校门,找不到目标产业,或者能找到目标产业,但是由于该产业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导致调查出来的数据以偏概全,难以说明问题。
在当前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学校允许范围内,以小组调研的形式,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典型行业进行相关企业的实地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具体做法如下:
任课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择当地一个行业进行实地调研,学生按照调查的目标,设计不同的调查方式和途径,如问卷调查的方式、观察的方式、资料整理的方式,让学生收集到第一手或第二手的资料,然后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如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分析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并总结出规律或经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这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4 总结
从笔者近年的《产业经济学》教学经历来看,根据《产业经济学》学科的特点,综合使用以上的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在上述教学方法的使用过程中,能充分锻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能够结合其它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所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对具体问题做出初步性的结论,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水平。同时,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在对不同行业的深入了解中,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考问题的角度。
参考文献
[1]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刘志迎.产业经济学教程新编[M].科学出版社,2007.
[3] 穆红莉.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思路探析[J].高教论坛,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