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徐州向心力 建设幸福淮海大家庭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ge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对徐州发展多次作出明确指示,寄予厚望,特别要求徐州要树立中心城市应有的目标追求,进一步巩固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力争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近年来,徐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持续推动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大转型”,强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点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振兴转型之路,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典型。同时在淮海经济区发展进程中积极发挥龙头作用,坚决扛起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责任担当,与各成员市携手合作,着力强化向心力,共建幸福淮海大家庭。
  主动担当作为,在凝聚共识中强化向心力
  徐州同周边城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具有广泛的经济社会联系。起步于1986年的淮海经济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各成员市携手并进30多年,交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2018年10月,国务院颁布《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淮海经济区10个市范围,明确要求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为淮海经济区新一轮合作指明了方向。2018年11月,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率团赴商丘、枣庄、淮北、宿州等周边城市考察交流,围绕深化区域合作与各市领导进行深入磋商,并达成共识。首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于2018年12月在徐州成功召开,10个市党政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就加强合作交流、推动协同发展发表意见建议,共同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布协同发展宣言,正式开启新一轮合作的帷幕。2019年5月18日,10个市共同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区域发展科学决策持续提供智力支持。
  推动协同发展,在互利共赢中强化向心力
  经济区建设最大障碍和问题是行政壁垒、利益分割,必须以推动协同发展为有效载体和路径,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互利共赢,打造利益共同体。
  建机制保长效运行。经过充分协商,10个市共同建立了包括战略决策、沟通协商、合作运行三个层面的协同发展新机制。建立协同发展座谈会制度,作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协商会议制度,协调推进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建立专题工作组制度,分条线具体落实重大任务。共同成立协同发展办公室,负责做好日常统筹调度和组织协调工作,各市选派了1—2名专职人员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
  定专题促重点突破。淮海经济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把交通、产业、生态、社会事业四个领域作为先期主攻方向,努力以重点突破带动区域合作整体推进。加强交通同城化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加快建立分工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环保联防联控,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合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推进社会事业融合发展,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制度对接、待遇互认,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优质服务。
  优化发展环境,在共保共治中强化向心力
  大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有利于强化区域向心力、凝聚力,提升竞争力、影响力。
  优化生态环境增强吸引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美丽徐州建设,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和建设,举办首届城市绿色发展国际论坛,发布生态修复“徐州标准”,扎实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等工作,推动生态环境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徐州建成区绿化率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打造了“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态名片,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称号。今年棚户区改造工作再次获得国务院表彰奖励,全国和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在徐州召开,徐州做法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同时,淮海经济区10个市强化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突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共同组织编制防治规划,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共保区域环境安全。探索沂沭河山东—江苏跨省界水环境补偿、徐宿淮连跨市河流生态补偿,推动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优化营商环境增强聚合力。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徐州市持续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年”“提升年”“深化年”活动,着力优化政务服务、投资开放、要素供给、创新创业、诚信法治、人文生态等“六大环境”,全力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得到央视《焦点访谈》点赞。创新实施“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企业工作机制,首创综合企业服务中心及企业服务平台,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数字政府优秀营商环境十佳典型案例。针对疫情影响,及时推出“惠企21条”、利企便民“双百行动计划”等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共渡難关,荣获“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奖。同时,淮海经济区10个市携手启动市场监督管理执法协作,打破地域界限,共同构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作配合的区域执法新机制,合力打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和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助推区域市场一体化和创新创业高地建设。
  优化社会环境增强保障力。徐州着力健全完善“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实现全覆盖,跻身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入选“中国最安全城市”。今年以来,积极预防和应对疫情引发的次生性社会问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水平持续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同时,围绕打造区域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10个成员市不断强化警务协作交流,共同签署警务合作协议,全面打造边界地区基础化、立体化、实战化治安防控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在共建共享中强化向心力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协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围绕民生需求加强区域公共服务合作。
  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质。2017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坚持站在全省看徐州、站在云端看徐州、站在世界看徐州,对标省会城市标准能级,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个中心”,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中心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高水平做好城市规划设计,高标准推进东南片区、大郭庄机场中央活力区、北部生态新城、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等重点片区建设。克服疫情影响,坚决把教育、医疗卫生、住房条件改善和社会保障等年度45件民生实事办实办好,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
  有力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10个成员市积极对接沟通,推进交通、社会事业融合发展,先后有10多个领域签署了区域合作协议,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徐宿淮盐铁路、徐宿快速通道开通运行,徐宿、徐萧、贾汪至枣庄台儿庄等跨省毗邻城际公交开通运行,徐连高铁建设顺利推进。成立淮海商贸、健康养老等5大职教联盟,启动5个区域性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平台,建立15个跨省域医学专科联盟,优化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加快实现异地就医定点医院跨省联网全覆盖。成立旅游合作、文旅融媒体联盟,定期举办区域性培训、体育赛事等活动,促进多层次交流往来。启动实施区域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已发放异地贷款694笔2.4亿元,不断扩大公积金制度惠民优势和范围。
  当前,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徐州正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断提升城市首位度、向心力和辐射带动力,全面推进协同发展重点任务落地见效,更好服务全省全国发展大局。
  (作者系徐州市政府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包咏菲
其他文献
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由于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电气设备会受到变化程度较为复杂的电力负荷影响,给电气自动化系统带来不利的影响,电
首先对加强养老保险标准化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进行说明,然后结合电力公司养老保险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为全面促进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实现标准化管理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逐渐提高,最常见的就是人们希望有一个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在满足自身基本需求的同时,能够获得一些精神需求。尤其是在外出旅行时
自1996年开始,江苏与陕西就开始了省际间的对口协作。20多年的峥嵘岁月,苏陕两省山遥水远情相近、隔山隔水不隔心,共奏一首协作交响曲。2020年2月,陕西省56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如期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江苏省在2019年度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获得了“好”的等次。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察看了柞水、平利两县的苏陕协作项目,对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多年来,江苏
日前,由武汉美术馆主办的“书风——当代中青年书家邀请展(第三届)”在该馆举办,本届“书风展”以“日常书写”为主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日新月异,用作日常交流
报纸
捻子条是复合材料梁肋三角区必不可少的填充材料。为了优化捻子条的制造工艺,提高制造质量,提高自动化程度,开展了材料构型、成型温度、材料填充数量等工艺参数的研究,探索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江苏把补齐生态短板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江苏虽然是林业资源小省,但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同样任重而道远,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大力推进绿美江苏建设,把美丽江苏建设的林业任务落到实处,用绿色铺就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生态兴则文明兴。今年,
近几年来,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绿色管理不仅体现在环保建设工作中,也逐渐被应用到企业管理等其他领域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全社会性的“绿色发展”之潮。在绿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