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式交叉联合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及游离腓骨修复小腿复合组织缺损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_19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介绍运用桥式交叉联合游离肌皮瓣和游离腓骨治疗临床常见的严重小腿复合组织缺损手术修复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2008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2例小腿胫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患者,胫骨缺损均超过8 cm(9~ 12 cm),软组织缺损面积17 cm×12cm~20cm×18 cm.用桥式交叉联合背阔肌肌皮瓣及游离腓骨Ⅰ期修复,肩胛下动静脉为血管蒂与健侧小腿胫后动静脉端端吻合,胸背动脉远端分支前锯肌支为蒂与腓骨瓣的腓动静脉吻合.术后外固定支架固定双侧小腿. 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32个月,平均21个月.参照Enneking系统,12例患者游离背阔肌、游离腓骨串联移植后肢体平均功能评分23分,肢体功能恢复77%. 结论 桥式交叉联合背阔肌肌皮瓣及游离腓骨皮瓣解决了受区血管条件有限的问题,是重建小腿大面积复合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及交通事业的发展,骨盆损伤越来越常见,其中高能量骨盆损伤的治疗对临床骨科医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按解剖学分类,骨盆损伤可分为前方(耻骨联合、耻骨支)损伤和后方(髂骨、骶髂关节、骶骨)损伤.骨盆后方区域是人体承重的"中转站",其结构的完整性是患者直立、行走的重要保证;占骨盆稳定性的60%~70%,而骨盆前方结构对盆腔内脏器的保护极为重要,且是应力均匀分布的不可或缺的保证,对骨盆的稳定有
期刊
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上较常见,占跟骨所有骨折的65% ~75%左右[1],手法复位和撬拨复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容易遗留慢性疼痛和关节功能丧失等并发症[2].2008年6月-2011年6月,我院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33例35足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比较三种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3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双张力带固定、双钢板垂直固定和双钢板平行固定治疗的75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其中张力带固定(A组)22例,AO分型:C1型5例,C2型11例,C3型6例;双钢板垂直固定(B组)27例,AO分型:C1型4例,C2型13例,C3型10例;双钢板平行固定(C组)26例,AO分型:C1型7例,C2型10
目的 评价行腓骨后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尤其是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1年7月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32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22例,旋前外旋型Ⅳ度10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 结果 术后通过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
在一般生产生活中,四肢贯通伤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其致畸率却较高,处理也较为困难.最常见的致伤原因为枪伤,其他还有冷兵器伤、生产活动中各种异物穿刺致伤等.其致伤机制复杂多样,多有穿刺伤、撕裂伤、挫伤、挤压伤等并存.致伤物经过伤道后导致创伤局部血管、神经及重要器官损伤,并使周围皮肤软组织损伤形成创伤带.四肢贯通伤的诊断比较容易,但有异物留存时血管、神经及重要组织器官损伤的判断存在较大的困难,其急诊救治尚
期刊
心脏异物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多由盲管性火器伤所致,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或心脏压塞导致死亡.而在日常工作中所致的心脏异物伤鲜见报道,我科于2011年8月成功救治1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资料患者男,36岁,入院前12 h因一异物飞溅击中胸部,当时感局部疼痛,并伴有少量流血、轻度呼吸困难及头晕.无意识丧失、心悸、气促、咳嗽、咯血等不适.急诊入当地医院,摄X线片发现心脏异物,急诊转入我院。
期刊
目的 评估连枷胸合并严重多发伤时应用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原则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11年12月胸壁固定合并严重多发伤连枷胸患者187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DCS组66例(初期肋骨悬吊牵引,延期内固定);对照A组70例(单纯肋骨悬吊牵引);对照B组51例(初期肋骨内固定).对各组治疗前后主要参数、病死率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
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救治中常用的手术方法,尤其是针对非手术治疗的恶性颅内高压(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CH),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在目前国内外的TBI临床治疗指南中,DC均被列为ICH的二线治疗方法[1-2],即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才使用,导致患
期刊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raumatic subdural hygroma,TSH)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继发于颅脑外伤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大约占颅脑外伤患者的5%~21%[1].TSH影响颅脑损伤患者的恢复,其形成及防治目前仍存在争议.我院对89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采取头部加压包扎防治术后TSH形成,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期刊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导致35岁以下人群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1-2].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50万人遭受TBI,超过300万人生活在TBI所致的残疾中[3].TBI后1年内,约40% TBI住院患者无法完全恢复至伤前的状态[4],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近年研究表明,创伤严重度相近的TBI患者预后存在显著的差异,原因之一在于个体的基因多态性差异[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