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期结直肠癌64例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和黏膜下深浸润临床意义的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T1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和黏膜下深浸润的临床意义。

方法

纳入2010年1月30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结直肠癌外科根治术的41例(外科手术组)和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23例(ESD组)T1期结直肠癌患者,记录患者肿瘤大体类型、最大径、是否含有组织学低分化成分、浸润程度(黏膜肌层破坏类型、浸润宽度和深度)、肿瘤出芽分级,以及是否有脉管瘤栓。采取电话随访方式收集患者追加治疗和预后情况。分析T1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ESD组中黏膜肌层完全破坏与肿瘤浸润宽度和深度的相关性,以及术后追加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

肿瘤有组织学低分化成分或脉管瘤栓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高于无低分化成分或无脉管瘤栓者[3/6比12.1%(7/58)、3/4比11.7%(7/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34、11.409,P均<0.05)。外科手术组患者黏膜肌层均完全破坏;ESD组中,16例肿瘤浸润宽度≥ 2 mm,其中15例黏膜肌层完全破坏,1例部分破坏;7例肿瘤浸润宽度<2 mm,其中2例黏膜肌层完全破坏,5例部分破坏;14例肿瘤浸润深度≥2 000 μm,其中13例黏膜肌层完全破坏,1例部分破坏;9例肿瘤浸润深度<2 000 μm,其中4例黏膜肌层完全破坏,5例部分破坏;黏膜肌层完全破坏与肿瘤浸润宽度≥2 mm和肿瘤浸润深度≥2 000 μm均有关(15/16比2/7,13/14比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29、6.659,P均<0.05)。64例T1期结直肠癌患者中6例(9.4%)预后不良;5例(7.8%)患者死亡,其中3例(4.7%)为肿瘤相关死亡。外科手术和ESD组患者中各有10例追加辅助治疗且均未发生预后不良,两组内未追加治疗与追加治疗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9.7%(3/31)比0(0/10)和23.1%(3/13)比0(0/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T1期结直肠癌伴有肿瘤黏膜下深浸润时,临床医师需结合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脉管瘤栓和黏膜肌层破坏类型等多种病理特征对预后风险进行综合判断。

其他文献
干细胞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骨科疾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机遇。干细胞在临床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特别是在骨折、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临床干细胞治疗的推广还面临着诸多难题,缺乏相应的标准。本文对干细胞治疗骨损伤的临床研究进行回顾,从骨损伤种类分型、细胞种类数量、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干细胞临床治疗骨损伤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托拉塞米联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肾病综合征(NS)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NS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予以呋塞米联合泼尼松治疗)、研究组(41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予以托拉塞米联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肾功能包括尿素氮(BUN)、白蛋白(Alb)、24
目的探讨生物信息反馈灸疗仪联合分阶段训练在膝关节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00例膝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物信息反馈灸疗仪联合分阶段训练,均于治疗4周时评估效果。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应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LKSS)和WOMAC
目的比较化痰消瘀方与胃复春治疗胃癌癌前病变合并胃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胃癌癌前病变合并Hp感染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标准四联Hp根治疗法,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胃复春片口服,观察组则给予化痰消瘀方随症加减治疗,疗程共计180 d;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治疗前后中医主症状评分、胃
用光学二次谐波产生(SHG)、拉曼散射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研究了偶氮、苯腙及半花菁三种有机染料Z型Langmuir-Blodgett(LB)多层膜的时间稳定性问题。发现:随着放置时间的推延,其LB膜的二次谐波产生信号强度下降,然后逐渐达到稳定;在高压汞灯光照射下,粉末样品中N=N(偶氮)、C=N(苯腙)、C=C(半花菁)键伸缩振动所对应的拉曼峰强度以及这三类染料在LB膜样品中所对应的生色团的吸收均呈现逐渐变小的现象。三个实验所确定的三种分子稳定性排列次序是完全一致的:C=C键的结构最稳定,C=N次之
胃肠微生态学是研究消化道微生物群落与宿主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胃肠微生态的发展与方法学的进展密切相关。胃肠微生态的研究方法从分离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检测发展为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胃肠微生态的结构和功能逐渐被揭示,多组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胃肠微生态与消化系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相关的临床转化研究的进展。饮食调整、微生态调节剂的补充、肠道微生态环境的重建等微生态干预措
以NEL-A系列直流激励轴快流CO2激光器为例,研究谐振腔非正常放电问题。通过化学实验的方法验证了谐振腔内主要腐蚀物为碱式碳酸铜,运用物理和化学理论分析了腔内碱式碳酸铜的成因及其影响谐振腔放电的微观机理。实验结果证明,腔内主要腐蚀物碱式碳酸铜是造成激光器谐振腔湍流放电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该结论可作为直流激励轴快流CO2激光器谐振腔和气体单元改进设计的参考,同时也为设备现场维护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结直肠癌确诊时多已属中晚期,疗效不佳,其早期发现和及早预防至关重要。与其他肿瘤一样,结直肠癌也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主要针对腺瘤或炎症的治疗,阻断其发展为癌;二级预防是早诊断、早治疗,即早期发现并干预处理,以免进入进展期(中晚期);三级预防则属于广义的预防范畴,主要是对于进展期的结直肠癌,通过外科手术并在术后进行辅助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预防肿瘤再发或转移。本共识意见参
目的分析反流性哮喘(RA)与典型胃食管反流病(TGERD)患者反流相关参数的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于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同期行胃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和24 h pH-阻抗监测检查的120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症状相关性指数将GERD患者分为RA组和TGERD组,每组各60例,比较2组反流性食管炎(RE)评分、胃镜下食管裂
目的归纳肠白塞病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诊断为肠白塞病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并发症;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针刺试验结果;消化道受累部位、溃疡形态;同时比较临床表现的性别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7例肠白塞病患者中,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