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报告资源研究成果开发利用研究

来源 :图书与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a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科技报告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科技报告的研究成果作了梳理,总结出典型作品、核心刊物和不同阶段的研究主题;同时结合实地走访相关部门与机构,发现在现有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推行的同时,科技报告资源开发与服务有一定实效的情况下,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据此提出:加强科研人员撰写科技报告的培训;加强对过往科技报告的回溯建库;构建科技报告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完善相应知识产权法规等配套措施。
  关键词:科技报告;开发利用;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G255.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7008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strategies for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reporting, as important national and strateg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he author made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into domestic literature of the study on scientific reporting and learned the typical works, core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them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iscipline. After some visits of the institutions and agencies, conclusion was made that although the existing national technology report system has brought about many positive results, problems are not few. Proposal were made to strengthen research personnel training in writing technology reports; to collect the past technology report in library; to construct quality control system for the evaluation of report; to improve relevant regulation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other supporting measures.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orting system;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1 引言
  我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现,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在“后危机”时代所做的重要战略决定[1]。从2012 年 7 月 9 日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 2016年11月29日《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三五”时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技术方向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是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产业创新需要科技信息资源支撑,需要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报告就是科技项目的研究成果,是重要的科技信息资源。科技报告是科研工作者围绕某个课题研究所取得成果的正式报告或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各阶段进展情况的实际记录。科技报告的研究课题涉及国家部署、支持的高、尖、精的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研究涉及基础理论或生产技术。科技报告专业性强,报道详尽,技术数据具体,常有图表及研究比较,是科技查新工作的一项重要信息源[2]。 科技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技研究过程、科技知识的创新及科研成果交流等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于2014年3月1日正式上线,科技报告制度全面实行,科技报告的管理和利用已经被政府和学术界重视起来,专家学者们对科技报告的研究也与日俱增。本文以开发与利用科技报告有助于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回顾国内研究科技报告文献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图情界对科技报告研究的整体情况,结合我国科技报告开发与服务现状,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报告管理与提供利用的对策。
  2 国内文献回顾
  笔者分别以“科技报告”为主题词、关键词或篇名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读秀等数据库进行综合跨库检索,同时对国家图书馆、中科院数字图书馆和中信所图书馆文献资源进行检索。汇总后发现:国内对此主题的专门研究一直以来总量并不多,直到2013年才有明显增加,文献类型主要是期刊论文。会议录论文、学位论文等数量很少,专著数量更少。
  2.1 相关专著及专题电子资源
  访问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以“科技报告”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剔除与科技报告研究主题明显不相关的作品,发现已出版发行的相关图书仅有以下7部:《科学政策和政府科技报告》(金宗蔚等译,1982)、《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实用指南》(王维亮,1995、2011再版,两部)、《科技报告及其撰写和编辑出版》(黄厚坤,1996)、《科技报告之写作技巧》(姚文隆等,2001)、《美国政府科技报告管理和服务体系研究》(贺德方,2006)、《科技报告体系构建研究》(贺德方、曾建勋,2014)。此外,有三份电子资源:《科技报告呈交流程和共享办法》(乔晓东主讲,2014)、《科技报告撰写要求、典型案例和质量管理要点》(张新民主讲,2015)和《国家科技报告体系研究》(贺德方主讲,2015)。不难看出,针对我国科技报告管理与使用的研究专著目前只有一部,即贺德方与曾建勋合著的《科技报告体系构建研究》(2014)。这是一部力作,内容全面系统,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内容涉及:科技报告概述;国外科技报告制度剖析;我国科技报告制度现状分析;科技报告资源形成机制研究;科技报告制度框架研究;科技报告知识产权研究;我国科技报告建设模式研究;我国科技报告体系构建研究;我国科技报告工作操作实务等。   2.2 论文种数与时间分布
  通过跨库和多平台检索发现:国内以科技报告为研究主题论文有期刊论文、会议录论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和报纸刊登的研究性论文。目前检索到最早涉及科技报告的论文是1976年《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对查找11种科技文献资料的介绍 ,其中科技报告为其中一种。之后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张玉麟研究馆员1980年在《图书情报工作》的发文,研究内容为日本学术会议录、科技报告的著录和目录组织。
  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数量甚少,检索到的相关硕士论文仅8篇,博士论文为1篇,其中较早的一篇硕士论文发表于2003年,是中信所情报学硕士张东所作。唯一的1篇博士论文发表于2016年,是贺德方教授指导的南京大学博士生朱丽波所作,题目是《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几乎绝大多数学位论文完成时间都花费近三年时间。较早的一篇会议论文是1986年11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召开的全国文献资源布局学术讨论会上的《科技报告联合服务网络布局初探》,并于次年刊发在《图书馆界》[3]。
  根据论文刊出的具体情况,可以得知自1980年开始论文数量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及分布(见图1)。截至2016年11月,论文总数是323篇,2016年已发表36篇。由图1可见,从1980-2012年,我国学界对科技报告的研究虽持续关注,但整体处于低迷状态。2012年底之前,每年发文量最多不超过10篇。直到近几年,我国提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2年9月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引起学者们的更多关注。2013年开始,国内科技报告研究的数量猛增,随着2014年我国国家科技报告系统正式上线,到2015年达到前所未有的研究高峰。由此也能看出,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对于国内科技报告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2.3 发文期刊的相对集中性
  国内科技报告的研究论文多发表于国防科技类期刊和图书情报类期刊。论文的期刊分布相对集中,其中《情报理论与实践》《中国科技资源导刊》和《图书情报工作》载文量较大。笔者将载文数量为9篇以上的期刊进行汇总(见表1)。
  图书情报类期刊载文数量最多的为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10研究所主办的《情报理论与实践》(曾用名《兵工情报工作》),截至2016年11月载文数量为40篇。表1中前7位期刊刊载科技报告的论文数量占总篇数的43%。结合文献调查发现,国内对科技报告研究主体是在情报学领域。
  2.3 研究主题的阶段性和递进性
  国内科技报告的研究主题按照出现顺序依次是:国防领域的应用、科技报告基础理论(概念、作用、特点及组织检索与利用)、国外成功经验、国家管理制度与体系的构建和省级管理制度与体系的构建。由于时间跨度长,对同一主题研究层面深度与角度及方法等均有不同,科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因此按照时间再结合文献主题,将国内自1980年以来对科技报告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初期阶段、推进阶段、深入阶段。
  (1)研究的初期阶段(1980-1997)。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主要是围绕传统纸介质信息环境下的科技报告的作用[4]、特点[5],以及如何撰写[6]、如何组织[7-8]、如何收藏[9]与管理[10]、如何检索[11]利用科技报告的基本问题[12]。研究的角度有:国外科技报告的编写、标引组织和检索工具介绍[13],对当时国内开展科技报告管理和服务工作发出呼吁[14],甚至有学者提出建立科技报告联合服务中心的设想[3]。
  (2)研究的推进阶段(1998-2012)。这一阶段的研究,既有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视角对科技报告编写[15]与出版[16]、管理[17]、网络检索[18]的微观研究,同时也有对科技报告资源体系[19-22]、科技报告管理制度体系[23-24]和科技報告服务体系[25]等宏观问题的积极探索。微观上,认为科技报告是技术信息产品[26],是重要的资源[27],是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28],关注网络上科技报告资源的分布与获取[29-30],也提出科技报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31]。宏观上,2011年以冯长根为首的32位专家学者[32]联合撰写《建立国家科技报告体系势在必行》;2012年贺德方认为科技报告制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能保障条件;石蕾等[33]学者将中美科技报告制度建设作了对比分析。至此,我国科技报告制度体系构建具备了基本的理论条件。
  (3)研究的深入阶段(2013-至今)。这一阶段的研究是在继承前一阶段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深入与升华。深入是指本阶段的研究无论从微观上还是宏观上都有了更细化与更贴近实践的拓展,升华是指本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指导实践的标准或规则。有学者对科技报告已从情报学视角系统认知[34],认识到科技报告是科技情报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对科技报告撰写研究深入到对质量进行评价[35-36]和控制[37-38],提出对科技报告资源建设[39-41],对科技报告组织的元数据[42]和关联数据[43]开展研究,对知识共享[44]与绩效评价的系列探索[45],对比美国、欧盟等国外科技报告制度与服务的进展[46-48],提出构建我国科技报告制度[49-52],以及我国科技报告服务体系,涉及模式问题[53]、服务系统[54]、技术标准化[55]和知识产权保护[56-59]等一系列问题[60]。众多研究成果必然直接推动我国科技报告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
  3 国内科技报告开发管理与服务现状
  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扎实推进,将发展动力切换到创新驱动上来,已成社会共识。对于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重要基础性战略资源的科技报告,一直以来,政府与学界没有忽视,尤其在国防与尖端科技领域,近两年,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对科技报告这一科技信息资源越发重视,作为提供主体,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在不断推进其开发与提供利用,既取得了很多成就和进展,也仍然还有一些待努力推进和解决的问题。   3.1 呈现的可喜局面
  (1)形成分工协作的三级管理体系。201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科技报告管理体系。科技报告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科技资源,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将科技报告纳入科研管理,是推动国家科技资源持续积累和完整保存、增强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举措。科技报告制度是国家意志和科技实力的多方面体现。有利于加强各类科技计划协调衔接、避免科技项目重复部署;有利于广大科研人员共享科研成果、提高国家科技投入效益;有利于社会公众了解科技进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国家科技报告管理体系是科技行政主管部门、项目主管机构、项目承担单位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建立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见图2)。
  (2)出台顶层设计的制度框架。2014年9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部署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全国统一的科技报告呈交、收藏、管理、共享体系,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报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现在有了科技报告制度,就可以在梳理国家重大科技进展和成果的基础之上,及时向社会公布,进而推动科技成果形成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2014年09月12日 12 版《 人民日报 》刊出《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全面推行》一文,揭示出科技报告工作流程(见图3)。
  (3)开通统一的服务系统平台。“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于2014年3月1日正式开通运行,公众可以通过该系统检索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报告,这标志着我国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作为科技报告向社会展示和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基础平台,“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于2013年11月1日开通征求意见版,并根据广大科技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结构优化和功能扩展,科技报告资源规模增加到1万份,实现了科技报告与相关论文、专利等其他成果产出形式的知识关联。目前,系统已开通了针对社会公众、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三类用户的共享服务。该系统的开通将实现万份科技报告向社会开放共享,公众只要登录网址www.nstrs.cn,就可以检索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报告,通过实名注册的用户即可在线浏览公开科技报告全文。同时,系统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科技报告作者相关知识产权权益。
  (4)推出相应的国家标准。科技报告应按《国家科技报告编写规则》(GB/T 7713.3-2014)等国家标准进行撰写(见图3),对技术细节和研发过程作详细描述。科学技术报告编写规则主要是对科技报告的结构、构成要素以及编写、编排格式等进行规定,确保科技报告结构规范,段落清晰,简明易读,以及科技报告的基本信息项完整、准确、格式统一,便于统一收集和集中管理,也便于信息系统处理和用户检索查询。科技报告的组织整理需按照《国家科技报告编号规则》(GB/T 30535-2014)进行编排。一个项目(课题)可能会形成多篇科技报告,需要统一编号,以便于呈交、管理、检索和使用。科技报告元数据主要用于对科技报告的文献特征信息和项目来源基本信息进行描述、组织和管理。科技报告元数据的主要作用是支持科技报告基本信息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存储、管理、定位、调用等功能,帮助用户检索、识别和确认所需要的科技报告。科技报告的标引与著录需按照《我国科技报告元数据规范》(GB/T 30535-2014)进行。对科技报告的分类分级管理应依据《科技报告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GB/T 30534-2014)赋予代码与标识。制定科技报告保密等级代码和标识标准是为了统一确定和标识科技报告保密等级及其受限范围,方便密级等级变更和解密,以促进科技报告的管理、交流和使用。
  (5)积极响应的地方政府与管理部门。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后,各地政府及各级科研管理单位和部门都积极响应。《科技日报》2016 年5月11日第7版報道:广东去年出台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广东省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中都明确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项目承担者必须按规定提交科技报告”等具体要求。同时,依托广东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成立“科技报告管理与服务中心”(内设机构)作为具体工作承担单位,实现“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在地方的落地。截至2016年5月上旬,广东科技报告制度已经初步构建完毕,“广东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已上线使用,超过 2000 份科技报告面向社会公众实现共享,《广东省科技厅关于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的通知》也即将正式出台。全国各地各级相关政府和单位部门都在积极落实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并在国家制度框架下积极构建适合本地本单位本部门的规则与细化制度,推动科技报告信息资源最大程度的社会共享的早日实现。
  3.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党的十八大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毋庸置疑,与欧美西方国家相比,国内科技成果管理体制落后的面貌并没有彻底改观,仍存在科技投入分散、科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低、资源利用效率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弱等问题。 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科研人员的规范意识缺乏,撰写能力有待提高。科技报告描述科技活动的产生、发展和结果,科技人员可以凭借科技报告的描述来重复试验过程或了解科研结果,是科研工作能够承上启下的基础保障之一。科技报告的存在可以避免由于知识分散在个人或机构中而导致的科研成果流失,从而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61]。但是,并不是每一位科研人员都有科技报告写作的规范性意识或常识,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习惯表述来描述研究过程。即使科研人员有规范撰写科技报告的意识,通常也很难规范,因为不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拥有完美的表达技巧和表达习惯。撰写规范的科技报告是一项技能。   (2)科技报告存量序化有限,数字化整合难度大。国家科技报告制度要求必须强化科技报告的完整保存和集中收藏,在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开展科技报告的回溯工作,做到财政性资金资助的科技项目必须呈交科技报告,鼓励并引导社会资金资助的科研活动自愿呈交科技报告。科技部及其委托机构应对全国范围内所收集的科技报告文摘、项目基本信息、项目产出信息等元数据和科技报告全文进行加工整理、集中收藏和统一管理。由于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框架推出较迟,之前科研管理部门受制于人力资源、空间或其他因素的局限,收集的科技报告多呈现信息孤岛状态,没有整理,缺少分类与分级,没有编号和代码标识。甚至许多科技报告没有录入系统,也没有电子版。如果不进行整理和数字化,这部分科技成果将失去共享的可能,对于社会也是损失。
  (3)质量控制缺乏客观标准,绩效评价精准难。理论上,作为一种非正式出版的特种文献,科技报告要求能够客观、系统、及时地描述科研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工艺和过程等,以便科研人员之间、管理部门之间快速交流和分享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前沿技术。但在实践中,情况很难如人意。我国正着手推进国家科技报告资源建设工作。在此过程中,由于科技报告资源类型众多、提交加工过程繁琐、科研管理机构制度不健全、操作欠缺标准化以及缺少知识产权保护等原因,致使提交的科技报告规范性不够、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降低科技报告资源的科技含量和应用价值。目前尚缺乏统一、有效的质量控制标准,缺乏对科技报告质量评估筛选审核机制,直接影响到用户对科技报告的使用。
  (4)知识产权等问题突出,分类分级不好把握。根据分级分类原则,通过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面向项目主管机构、项目承担单位、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开放共享服务,以此方便社会公众了解科技进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特殊种类的科研信息资源,科技报告目前在公开共享交流及技术保密不予示人之间存在难以清晰界定、平衡发展,由于缺乏具体、明确的技术保密评估、审核标准,使得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以下3种倾向:应该公开却保密;应该保密却公开;为防涉密简化科技报告信息而使之利用价值降低。由于以上种种情况,许多国家科技成果依然处于分散、搁置甚至流失的状态。
  4 提升国内科技报告开发与服务的建议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信息采集与整合的需求前所未有地提升。我国建设科技报告制度和服务共享体系可以被称为是科技领域的大数据革命,建立科技信息的大数据平台,优化我国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将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4.1 大力宣传科技报告制度,加强撰写技能培训
  各省市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定期举办科研人员国家科技报告撰写规范与写作技能培训。培训对象是主持相应省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人员,尤其是当年准备结项的科研人员。培训的目标是让科研人员认识到科技报告规范提交的重大意义;科研人员要熟悉国家科技报告制度,从而也便于维护自身的知识创造带来的权益;通过明确提交范圍、方法、程序等具体要求,使科研人员学会在线提交规定格式和规范的结题报告文本。培训内容为:科技报告对于国家的战略性意义;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内容、进展与展望;科技报告的规范与撰写;科技报告呈交系统演示。培训需要约束性:培训与结项验收绩效、获得下次项目申请立项机会以及科研信用指数相联系。
  4.2 整合已有的科技报告,选择性数字化回溯建库
  多年以来,虽然科研管理部门一直要求科技项目主持者结项时提交科技报告,但很少有单位能将收集来的科技报告文本很好地加以管理序化并提供在线利用。在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要求下,依据国家相应的工作标准,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重视之前已收集的科技报告,做好整合工作。针对已验收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应开展科技报告回溯工作。可以根据工作量大小,安排专门工作团队发现、整理和挖掘以前的科技报告,做好分类分级整理,按照适用范围,科技报告分为公开科技报告、延期公开科技报告、保密科技报告等。邀请专家小组进行论证,确保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原有分散的科技报告进行梳理,将重要领域和重要主题的科技报告优先回溯建库。在整理并回溯建库时,应根据各领域文献老化周期,科学合理地安排优先次序。
  4.3 构建质量评价体系,加强科研绩效监管
  推动我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构建我国科技报告制度体系框架和建立完善相关技术标准等还是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科技报告资源的共享。必须还要加强科技报告资源质量管理,使呈交的科技报告资源质量能够达到共享服务的要求。因此,提高科技报告质量监管与控制,实现科技报告资源不断积累、有序组织和持续改进是促进科技报告资源质量提升和共享使用的前提。即:构建具有科学性、客观性、便于实施、符合我国科技报告管理要求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提高国家科技报告技术价值和编制质量。设计科技报告验收阶段和收录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权重,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未按时按立项要求完成科技报告任务的科研项目,不予以结项并计入绩效。对结项报告存在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计入项目负责人及其所在承担单位的科研信用记录,并依据相关规定向社会公布。科研人员根据科研合同或任务书要求按时保质完成科技报告任务,并对科技报告的内容和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4.4 健全相关法规,完善知识收益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为此指明方向。创新创造关键在人。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制定促进科研人员流动政策,改革科技评价、职称评定和国家奖励制度,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引进国外高质量人才和智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坚决打击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发明创造,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各省市级等不同层次的相关科研管理单位,在国家法律与政策允许的框架下,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或部门实际,制定灵活的绩效激励制度。同时,工作人员应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确保按照信息可公开与共享的合理范围与程度设置使用权限。   5 结语
  在泛在信息社会和知识流动全球化的时代,任何组织无论实力多么雄厚,都很难拥有创新需要的全部信息资源和知识技术,创新离不开对外部资源的获取。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因此,政府需要为社会的创新发挥基础性保障作用,需要将收集的科技报告等创新资源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社会。科技报告是科研人员为描述其从事的科研、设计、工程、试验和鉴定等活动的过程、进展和结果,按照规定的标准格式编写而成的特种文献。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来看,科技报告主要是创新链前端和中段的产物。通过对科技报告进行完整保存和集中收藏,有利于实现国家基础性科技资源的战略储备[62],科技报告开放共享是增强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举措,是高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因此,科技报告这一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提供利用,对于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必须持续推进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落实与不断完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所需的信息与知识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爱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26.
  [2] 谢新洲,周静.新编科技查新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04.
  [3] 李延海,刘学和.科技报告联合服务网络布局初探——关于建立科技报告联合服务中心的设想[J].图书馆界,1987(4): 163-165.
  [4] 陈馨武.科技报告在高校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1982(4):30-31.
  [5] 屠原梓,杨学泉.科技报告的特点及作用[J].河海大学机械学院学报,1995(3):76-80.
  [6] 黄厚坤.科技报告及其撰写和编辑出版[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6.
  [7] 张玉麟.日文学术会议录、科技报告的著录和目录组织[J].图书情报工作,1980,24(5):26-30.
  [8] 刘立雪.我们是怎样用主题键词处理科技报告的[J].图书情报工作,1981,25(4):13-18.
  [9] 路霞.科技报告的藏与用[J].图书情报知识,1997(2):49.
  [10] 刘宝元.科技报告管理工作亟待加强[J].中国信息导报,1994(5):9.
  [11] 张龙根.科技报告的查检[J].图书情报工作,1982,26(1):14-17,27.
  [12] 李家瑞,黄崇安.国外科技报告的收藏与利用[J].图书馆杂志,1996(5):24-25.
  [13] 王维亮.美國政府四大科技报告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14] 秦洪生.科技报告管理办法应改进[J].情报理论与实践,1986(2):23-24.
  [15] 张爱霞,杨代庆,沈玉兰,等.“科技报告编写规则”国家标准的编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3):108-111.
  [16] 真溱,李子彤.科技报告电子出版的设计方案初探[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1):33-35.
  [17] 王岩.馆藏美国政府科技报告缩微胶片的计算机管理[J].情报杂志,1998(4):39-40.
  [18] 陆伟,娄有济.美国政府科技报告网络免费检索[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4):40-41.
  [19] 张东,赵新力.关于建立我国科技报告体系的探讨[J].中国信息导报,2003(8):15-17.
  [20] 张爱霞,沈玉兰.美国政府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现状分析[J].情报学报,2007(4):496-502.
  [21] 熊三炉.关于构建我国科技报告体系的探讨[J].情报科学,2008(1):150-155.
  [22] 贺德方,胡红亮,周杰.中国科技报告体系的建设模式研究[J].情报学报,2009(6):803-808.
  [23] 唐宝莲.建立科技报告制度 促进江苏科技进步[J].江苏科技信息,2006(10):34-36.
  [24] 邹键.关于科技报告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7:7.
  [25] 郭学武,朱江.开放科技报告服务体系建设刍议[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9):82-84,126.
  [26] 朱东辉,文秀芳.科技报告:一种高值高效的技术信息产品[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5):558-560,511.
  [27] 于光,王菁.网上科技报告信息资源[J].情报科学,2001(9):960-963.
  [28] 刘洁.完善科技报告管理体系——科研院所开发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2004(1):78-80.
  [29] 陈文天.中外知名大学科技报告网站建设对比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07(8):36-38.
  [30] 李伟华,王通,顾英.互联网上科技报告资源的分布与获取[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9(6):62-66.
  [31] 胡红亮,宋清林,龚春红.科技报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97-102.
  [32] 冯长根,饶子和,王陇德,等.建立国家科技报告体系势在必行[J].科技导报,2011(21):15-16.   [33] 石蕾,袁伟,刘瑞,等.中美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对比分析与对策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2(4):120-122.
  [34] 毛刚,贾志雷,侯人华.情报学视角下的科技报告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12):62-66,109.
  [35] 朱丽波,裴雷,孙建军.科技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3):80-84.
  [36] 任惠超,刘亮,史学敏.国家科技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6(1):42-49.
  [37] 赵梓辰,科技报告撰写质量控制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25):76-78.
  [38] 朱丽波.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6.
  [39] 张奎勇.我国科技报告资源建设的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
  [40] 杨小芳,周杰.从知识管理角度看科技报告资源建设[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5(6):74-81.
  [41] 张奎勇,周杰.科技报告撰写和呈交的激励机制探讨[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3 (4):100-103.
  [42] 宋立荣.基层科技报告资源建设中元数据质量评估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为例[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6(1):57-66.
  [43] 李成龙.科技报告中粒度关联数据的创建与发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4] 赖院根,科技报告整合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4(1):34-39.
  [45] 李亚峰.科技报告知识共享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46] 袁清昌,张玉华,乔振.从美国科技报告体系看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发展[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5(5):40-44.
  [47] 闵超,孙建军.美国政府科技报告网络服务新进展[J].情报资料工作,2016(1):80-86.
  [48] 吴蓉,顾立平,曾燕.英国科技报告制度调研与分析——支持科技报告存储与传播的政策环境[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1):76-82.
  [49] 賀德方.中国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方略[J].情报学报,2013(5):452-458.
  [50] 张新民.我国科技报告制度体系框架设计研究与实施进展[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3(3):1-6.
  [51] 侯人华,刘春燕,杜薇薇.科技报告制度体系与形成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1):51-54.
  [52] 张新民.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5(5) :1-7.
  [53] 汪雪锋,付芸,邱鹏君,等.关于我国国家科技报告服务模式的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6(7):190-195.
  [54] 何文珍,赵捷.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用户满意度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5(5):14-19.
  [55] 曾建勋.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体系研究[J].情报学报,2013(5):459-465.
  [56] 张文玄.科技报告知识产权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
  [57] 张文玄,周杰.科技报告委托方著作权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5(1):99-105.
  [58] 曾建勋,许燕.关于科技报告版权登记制度的思考[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5(5):20-25.
  [59] 陈传夫,汤琪.中外科技报告服务版权管理实践比较研究——以NSTRS,NTIS等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10):134-139.
  [60] 侯人华.科技报告政策体系及服务方式研究[J].情报学报,2013(5):472-477.
  [61] 毛刚,贾志雷,侯人华.情报学视角下的科技报告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12):62-66,109.
  [62] 沈忠浩.科技报告制度助推创新资源“聚”与“散”[EB/OL].[2016-11-29].www.gov.cn 2014-09-11/.
  作者简介:郭春侠(1973-),女,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叶继元(1955-),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戈(1992-),男,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一、核能发展的最新动向(一)核能复苏的动向●2001年5月,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的能源政策,要复苏核能.新的能源政策指出"应该发展清洁的、资源无限的核能","把扩大核能作为国家能
本文以建构主义为切入点,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模式、方法深入探讨了商务英语课程双语教学。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协作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教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一项长远工作。通过比较分析淮南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特点
7月1日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1、2号机组)建筑与安装、工艺系统与设备专项通过了由国防科工委组织的竣工验收,至此,秦山二核竣工验收的7个单项已经全面完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系统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人作为操作者在安全生产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浅谈自动化系统中导致操作人员失误的心理、生理原因及
随环境温度升高,冰机排汽端出现鼓风声、气动马达产生较大振动.通过跟踪观察分析,认为是温差问题.经第一次处理后,故障现象得到缓解,但仍存在.再度观察分析发现,鼓风声不是发
简述设备水循环发动机在大修时常见的汽缸套外表面穴蚀现象及其成因;在使用和维修中,从调整缸口垫片、活塞连杆组的装配、清除水道内水垢、保持冷却水的温度和清洁、避免发动
对传统的电除尘器阴、阳极振打系统进行改进,消除了阴、阳极振打轴断裂频繁和不易检修更换的难题,大大提高了电除尘器的收尘效率.
本文对政策领导力的概念、运行和对策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