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的实用性与文化内涵

来源 :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2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 名: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知识200问
  编 者:徐功明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为表情达意和交流沟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为语言文字制定清晰的使用标准和规范,意义和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从1955年文化部、文改会联合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至今,60年来,国家语委等部委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语音、汉语拼音、文字、标点符号使用的规范标准,并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修订、更新,对于净化语言文字的使用环境、满足实际使用需要,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也要注意到,规范标准是在总结大量语言现象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具有高度概括性,若非辅以生动鲜活的案例,理解起来难免感到抽象枯燥,存在隔膜,甚或对语言文字运用造成负面影响。再者,语言总是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而且速度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节奏成正比。规范标准虽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对于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却未必全部适用。如此而言,为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标准编写配套读本,结合实际阐释说明,自有其不可低估的必要性。徐功明老师编写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知识200问》,正是这样一部回应、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普及读本。
  某个多音字的读法如何区分?某个词语或成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又该怎样使用?音近形近的字或词语如何辨析?并列的书名号和引号间到底该不该加顿号?如此种种,看上去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真正使用时才遗憾地发现,对这些“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实际上仍然一知半解,知识储备和了解非常有限。基于释疑解惑的目的,全书选择了人们日常运用语言文字时普遍存在的若干疑问,分门别类加以概括总结,力求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代表性。无论中小学生、从事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工作者还是社会大众,读后都可以有所收获,提高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内容组织架构的宏观层面,全书采用了先总后分、循序渐进的方式,依次设置总论、汉语拼音、语音、规范用字、词语辨析、标点符号、数字用法七章。各章同样沿袭了这一思路,如语音一章,先介绍调值、四声、儿化、轻声等概念,再指出易错字的正确读音;规范用字一章,先介绍独体字、合体字、偏旁、部首等概念,再分组辨析音同形近字各自的含义和用法;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两章,先介绍新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标点符号用法》修订时依据的原则,以及与此前相比的改动之处,再逐条解释具体使用时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此种先展示全貌再将其剖析开来分别观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架构方式,契合了人们认知事物的习惯和顺序:是什么→包括什么→为什么。事实上,也只有知其然,才有可能更好地知其所以然。
  自然,由于篇幅的限制,一部百余页的读本,不可能彻底澄清全部疑问,考虑到阅读效果和效率,如是行文也没有必要。全书将常见的疑问提炼为200道题,以问答的形式呈现,如此设计,突出了实用性的定位,也切合大众的阅读特点和心理。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繁忙紧张,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读书,往往很难做到。而且,人们在产生疑问时,最为直接和下意识的反应,首先是获悉具体答案究竟为何,其次才是探究所以如此的原因。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内容始于问题的提出,终结于问题的解答,有助于读者在翻阅目录时,即可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并根据需要检索、查找相关内容。
  阅读需要有不同层次之分。为获得所需资讯而读,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如愿以偿,随着时日推移,其与为增进理解而读的差异、差距,势必逐渐明显、越拉越大。何况,语言文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凝聚了丰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字词、成语、惯用语等的确切含义和用法,与其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显然,解读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则,仅仅停留于简要说明“怎么用”、笼统告知“这么用行不行”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解释清楚来龙去脉。故而可以看到,本书在辨析各组音同形近字或词的含义与用法、辨析字词读音、介绍成语用法时,尽可能言明出处来源,并引用典籍文献加以佐证。如讲解多音字“将”的读音时,援引《诗经·卫风·氓》中的诗句,区分“傅”与“付”、“脍”与“烩”等易错易混字时,援引《识文解字》中的释文。再就是比较中见异同,如从概念入手阐释字与词的区别,从来源和适用范围指出普通话、国语、华语三者的实质和区别。了解语言文字的历史文化内涵、明确易混易错字词的异同,具体运用时才不容易出错。
  成如容易却艰辛。比起学术专著,面向社会大众编写简明实用的读本,难度更高。因为前者可以尽情体现研究者鲜明的个性,有较为宽阔的发挥空间,后者除了要针对大众的实际需求作出回应,还不得不考虑内容的呈现方式、阅读心理等,力求浅显易懂。而将复杂深奥的问题简明扼要解释清楚,绝非易事。以此观之,《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知识200问》的可圈可点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其他文献
【新闻链接】  2015年4月7日上午,福建漳州龙海,一辆接送小孩上学的中巴车与土方车发生严重碰撞, 3人遇难,多人受伤。事发校车上有10个左右小孩,大部分是龙海和港尾中心小学学生;  2015年1月10日山东兰陵一辆载33名学生校车发生事故致1死6伤,校车驾驶员重伤不治身亡,车上载有33名学生;  2014年11月19日上午8时左右,山东省蓬莱市潮水镇四村机场连接线附近,一辆运沙车与一辆幼儿园接
期刊
定义  在《现代汉语同典》中,“社团”的定义为:“各种群众性的组织的总称,如工会、妇女联合会、学生会等”。刘健清在《社团志》中认为,社团即社会团体,是一个广义的、历史性的概念,包括一切社会组织,诸如家庭、村社、同乡会等血缘地缘关系形成的自然群体,企业、学校、医院、政府等不同事业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以及有共同目的、组织规章的各种实业性、文化性和政治性的团体。  学生社团是由部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
期刊
“天荒”一词,若结合汉代王充的《论衡·恢国》来理解,应为“广大荒远之地”,也就是离中原比较远的地方。书中是这样写的:“天荒之地,王功不加兵,今皆内附,贡献牛马。”(对广大荒远之地,王的功绩表现在没有对那里动用武力,如今那里的臣民服从王的领导,还向王进贡牛马)若结合李贺《致酒行》中的“天荒地老”来理解,则又有“极言历时久远”的意思。有的词典还将“天荒”解释为“未开垦的处女地”。  至于“破天荒”应怎
期刊
国学中有许多寓意深远、富有哲理的寓言,比如人人熟知的《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出自《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株”指露出地面的树根。后来用“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也比喻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无论用它的哪个比喻义,都应该注意到,原文表述得很清楚:守株“冀复得
期刊
我国教育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对美育更加重视,明确指出:“我们要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美育真正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强调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
期刊
编者按:随着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涌入城市,其中不乏很多携妻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民工子弟学校的小学生在随父母迁移的过程中,涉及到角色转换、生活习惯的改变、价值观念的适应等问题,从而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自卑倾向。这就需要学校适时、适当地辅以心理引导,促使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成长。在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沿线的一个村庄,有一所立足乡土、因地制宜办特色教育、大力提倡赏识教育
期刊
所谓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  《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内容多,概念也多,涉及面广,而且史界有争议的地方也不少。所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课堂探究的方式得出历史结论,以体验的方式感受历史场景,不失为一种生态的历史学习方式。笔者仅以本课的课堂教学为例,略谈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过程设计,
期刊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而成的育人条件、历史传统和校园氛围等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它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笔者认为,每所学校有着各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群体、特定的精神特征,因而它不可能是简单的模仿和拼凑。  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坐标”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重要特征,办学思想是一个学校
期刊
绵阳市实验中学,从1993年创办以来,经过不懈努力,积淀起了“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的绵阳市实验中学文化,办出了水平,办出来特色,成为涪城区教育发展的一个品牌、一面旗帜。凭借其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涪城名校。  绵阳市实验中学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是因为高教学质量的输出才变得有意义。当然,这里说的质量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分数,要充分认识到的是“没有高升学的学校活不到明天,但是仅有高升学的学校没有
期刊
近年来,教师心理问题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调查检测都显示了我国教师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左右。然而,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的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却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消息一出,顿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  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教师的职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