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藏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性发展策略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24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化是该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本质特点,它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智慧、理想、创造力的高度凝聚物。玉树藏族民间文化是藏族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具有珍贵而独特的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玉树灾后重建的收官,随着玉树县改县建市进程的加快,加强对玉树藏族民间文化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开发措施,对于繁荣玉树藏族民间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的新玉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民间文化/发展战略/保护
  一、以保护为基础,以保护促发展
  玉树藏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展要以保护为基础,充分尊重藏族文化习俗,保护好玉树藏族民间的原初风格、传统特色,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在国家和政府层面上,对于如何进行玉树灾后重建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2010年5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玉树考察抗震救灾工作时指出:“在建设中要特别注重保护和传承藏族文化,对于损毁寺庙的修复和重点文物的保护,政府要予以支持。”[1]2010年5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研究部署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常务会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尊重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中央大力支持、各方积极援助,科学依法统筹、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恢复重建各项工作。”[2]青海省综合玉树和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需求也明确提出要把玉树州首府建成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青藏高原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地区。
  因此对玉树藏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系统、全面地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对各类文化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对各级各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利用录像、照片、视频等现代科技形式加以全面、系统的保护,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科学、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呈现的玉树藏族传统文化数据库,为玉树民间文化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二是对已经遭到破坏的文化资源进行及时修复,在修复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护文化遗迹的原貌、原创性。尤其是对宗教文化资源如寺庙的修复,不仅要考虑恢复寺庙原貌,且要考虑寺庙周围信众的保护工作。第三,在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积极主动的发掘过程中,要加强对一些文物、古迹、遗址的保护,以确保在发展旅游业时不会对原有的藏族民间文化资源造成破坏。第四,充分考虑玉树特殊的生态环境和脆弱的环境承载力,适度开发民间文化资源,防止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震后的重建绝不仅仅是恢复以往的状态,也不仅仅是以物的建设为中心,而是将发展的理念嵌入到重建中去,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的和谐。[3]
  二、加强玉树藏族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专家级人才匮乏,在玉树藏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到目前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保护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文化传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玉树藏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鉴于此,一定要加强玉树藏族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培养。
  通过加强当地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提高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举办“玉树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加紧修补、搜集整理等方式,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确保玉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二)加强文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充分利用玉树重建中各地方、企业、解放军对口援助的方式,借助专业对口部门和单位的力量,分期分批地对玉树现有的文化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帮扶和系统培训,加强文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玉树藏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人才支撑。
  (三)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专业技能水平的文化管理人员和文化研究人才,为从传承人培养到资料挖掘搜集、整理、文化研究和文化管理等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四)建立玉树藏族民间文化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为玉树藏族民间文化系统的搜集整理、保护开发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留下足够的资金空间,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和保证。
  三、走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和发展,文化保护的目的不仅是要保护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更是为了促进文化的发展。”[4]“玉树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独占性,藏文化的根、三江源头都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独占性资源,”[5]这为玉树藏族民间文化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先决条件。鉴于此,青海省政府在玉树灾后重建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依托玉树丰富的藏族民间文化资源,把玉树州首府结古镇建成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玉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路径之一就是走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首先,要开发文化资源,发展玉树特色文化旅游。玉树有丰富的歌舞、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且表现出五大特征:一是独特性。玉树拥有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滩等为代表的“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新寨嘉呐嘛呢石经城、文成公主庙为代表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宗教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二是多样性。玉树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节庆、服饰、歌舞等民俗文化和宗教活动;三是生态性。玉树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有原生态的雪山、湖泊、珍惜濒危的藏羚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志愿者、专家和学者等来此探险、考察,生态旅游无疑将成为玉树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神秘性。玉树曾是古代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其文化受到中原文化、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点。此外,玉树的藏传佛教发展历史悠久,萨迦、格鲁、宁玛、噶举四大教派齐全,寺院星罗棋布,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源,且保留着原始的风貌,好似一部浓缩、奇幻的藏传佛教史,只要你行走在玉树就能追溯其历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五是互补性。玉树地处三江源头,有很强的区位优势,是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中“四个优先发展的旅游区”之一。玉树除结古以外,还有称多县原生态的拉布民俗村、囊谦县悠久的历史文化、曲麻莱神秘的黄河源头等旅游资源,都是玉树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亮点和支撑点。玉树在其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着力突出这些特色,发挥这些潜在的优势,注意藏族民间文化和生态旅游的有效契合,大力发展既富有民族特色又极具生态性的文化旅游,开发具有玉树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全力打造一支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另外,考虑到玉树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低、生态环境脆弱、高原气候等特殊性,玉树还应做好以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相得益彰的综合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和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建设,加强藏族民间特色文化的宣传、发掘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将旅游定位在高端市场,力求在突出民族和地域特色、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上取得重大突破,较好地解决旅游业发展和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彰显藏族民间文化的魅力。   第二,挖掘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促进宗教文化旅游
  藏传佛教在玉树有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教派主要有宁玛派、格鲁派、萨迦派、觉囊派、噶举派。这些教派建立的许多寺院,如结古寺、禅古寺、尕藏寺和宗达寺等,这些寺院既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又是国家历史文物的宝库,留下了许多珍贵且内涵丰富的文化遗迹和富于传奇的民间传说,对于藏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亦是玉树旅游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玉树在开发宗教文化旅游时,应突出玉树不同于其它藏区的文化资源特色,着重打造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品牌。例如充分挖掘《格萨尔》传说、新寨嘉呐嘛呢石经城、文成公主进藏的传说、玉树康巴文化、赛马节等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通过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文化相关产业,逐步打造成玉树独特的宗教文化品牌,实现产业化发展。
  第三,挖掘藏族生态伦理资源,推动草原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同样关系到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草业学家任继周院士所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有其丰富的科学和人文内涵;它与农耕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辉煌,今后也将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活泼元素;人类文明将永远离不开草原文化的支撑。[6]藏族人民从事游牧活动的历史悠久,在这个漫长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生态文化系统,藏族牧民与草原生态系统密不可分,已经成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国内许多学者通过长期研究认为应拯救和振兴三江源有机畜牧业,提出协议保护与移民保护同时并举。[7]尤其是党中央对玉树重建的定位——将玉树建成高原生态型的商贸旅游城市,更是将这种生态保护的传统意识与现代社会契合,玉树在未来的经济或文化发展中应把草原畜牧业及其文化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内容之一,充分发掘原有的草原畜牧业资源和生态伦理资源,扶持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并积极引导其产业化发展,让藏族生态伦理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在未来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让草原畜牧业成为玉树文化产业的又一道亮丽风景。
  第四,推动观念破壁,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产业意识、资源意识、市场意识的匮乏,玉树还缺乏适应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和重要的外部环境。要想推动玉树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首先要破除观念壁垒,形成一定的开放观念和意识,立足于玉树特有的文化资源、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特质等因素,结合现代文明发展的要求以及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积极借鉴国际、国内行之有效的制度、政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稳步有序地将文化产业纳入到玉树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中,更新观念,突破约束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闯出一条符合既玉树实际,又彰显玉树藏族民间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在这方面,政府首先要通过各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藏族民间文化发展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不断完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撑环境;其次,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再次,制定政策吸引资金发展玉树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最后,制定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及良性互动,为玉树文化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最后,要注重对贫困群体的扶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进步的相互促进。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住宿、出行、餐饮和娱乐等项目,可以拉动当地的消费市场,从而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玉树在推动其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大力吸纳和扶持藏族文化拥有者即普通民众的积极和广泛参与,始终体现民众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的“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PPT)”模式,通过建立PPT旅游发展基金,让广大藏族同胞真正成为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受益者,并且唤起玉树藏族普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藏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继而成为独具魅力的玉树藏族文化重要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同时也让他们成为玉树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力军,这样的发展路径既可以避免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又可以保证玉树乃至整个藏区的社会和谐与稳定,亦是藏族民间传统文化获得新生和更好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10年5月24日。
  [2]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光明日报)2010年5月20日。
  [3]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再造——以玉树灾后文化建设为例骆桂花,白世俊《青海民族研究》2013.7第3期
  [4]喇明清.灾后重建中民族文化“发展性保护模式”探讨.文化研究,2011,(3):56~61
  [5]张荣刚.灾后重建的文化要素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结合青海玉树建设[J].青海社会科学。2010。(3).
  [6]任继周:《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活性元素【DB/OL】》,中国沙产业草产业网。2009—03—27.
  [7]张孝德等:《重构三江源生态保护模式——关于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N】,中央党校主办:《学习时报》2010年2月1日。
  作者简介:李秋梅(1976——),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
其他文献
浅谈砚北矿井优化设计的体会兰州煤矿设计研究院邰文阁砚北矿井位于华亭煤田中部。我院1992年10月完成初步设计,同年11月通过能源投资公司审查,随后按审查意见修改调整设计。根据1993年3月国
选煤厂设计工艺流程参数改进的探讨煤炭部武汉设计研究院陈开寿由于矿井开采普遍使用机采或综采,其毛煤水分越来越大,与过去矿井炮采产出的原煤水分很低相比,设计上如果仍然采用
新集矿井主井回风设计简介煤炭部合肥设计研究院岳宗伟立井提升中,虽然主井回风具有一井多用、建设工期短、井巷工程量少、建设投资省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主井漏风率高、井筒装备
广东省公安厅幼儿园重修工程设计,从用地环境出发,通过对环境制约和要求的研究分析,优化幼儿园内外环境,有机延续着幼儿园的育人传统,建筑设计面向儿童的特征和幼儿教育的特点进行
目前,在我国电力电缆国家标准,行标,以及正在行批的国际<<电力工程电程设计规范>>(报批稿)和厂家样本中,对选择U0类别各自有其相应的规定;设计使用中也对各种规定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亟需统
浅谈一点多址数字微波组建矿区电力调度通信网煤炭部合肥设计研究院徐廷一点对多点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是国际上七一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经济、先进的通信手段。它利用卫星多
<正> 土壤微生物和肥力的演变、植物营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土壤中的一切生化过程都是在土壤酶的参与下完成的,土壤酶活性的大小反映了土壤中进行各种生物化学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摘 要:小说是当下最受欢迎的文学形式,其内容的生动和有趣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对于小说,我国近现代的学者虽有过较多的研究,但较之诗词却仍显薄弱。其中,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将小说的重要性提到“新一国之民”的高度,本文试从梁文的角度阐发新的观点,探讨小说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并进一步研究其社会影响。  关键词:小说;梁启超;四种力  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似乎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带上了“下里巴人”的
本文对陕西省黄陵县南川二号斜井井田开拓方案进行了静态和动态比较的定量分析与研究,确定出最佳方案,进而给出其经营亏损率和安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