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北漂思乡苦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b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太祖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他当了皇帝之后,把老家改名为凤阳府,并在这里建设中都,算上南京和北京,明朝有了“三都”。明太祖给老家升格,合情合理,不给一些实惠,怎么好意思说这里出了皇帝?所以,嘉靖即位后,也开始复制明太祖的那一套,给自己的老家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市)贴金。
  知道嘉靖想给老家贴金,一些阿谀奉承的臣子便提议直接把都城迁移到安陆州,这算是学习好榜样——明成祖就把京师迁到藩王府所在地。嘉靖不傻,迁都不是说着玩的,更何况那时明朝国库空虚,哪里有钱搬迁呢!不过,嘉靖有办法,他朱笔一圈,把安陆州升格为承天府,府城所在地赐名为钟祥县,即“祥瑞所钟”的地方。
  后来,嘉靖还是觉得自己家乡级别不够高,便在这里设立了兴都留守司,重兵驻扎以保护家乡和他父亲的陵寢。接着,嘉靖参照陪都级别,将承天府硬件、软件全部大升级,不知不觉,明朝从“三都”变成了“四都”。此外,嘉靖还命大臣编撰了(《兴都志》和《承天大志》这两部史书,详细记载了兴献王(嘉靖生父)和嘉靖在承天的言行事迹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兴献王墓原本只是个藩王墓,随着嘉靖皇权的巩固,逐渐被升格为帝王陵,并获赐名“显陵”。据记载,显陵前前后后修了四十多年,耗费了数十万两白银。
  嘉靖虽然贵为天子,但每逢清明节百姓祭祖之时,自己却不能亲临拜谒显陵,因为实在离得太远。嘉靖心想:把生父陵寝迁到北京不就得了?嘉靖让大臣们讨论迁陵之事,礼部尚书说:“兴献皇帝的体魄已经埋葬很久了,如果我们贸然打开陵墓,怕是泄了陵寝的灵气,恐怕兴献皇帝也不愿意这样啊!”嘉靖怕自己被冠以不孝的名声,便暂时放弃了迁陵。
  嘉靖十七年(1538年)底,嘉靖生母去世,她生前曾对嘉靖说:“请你务必把我跟你父亲葬在一起。”嘉靖谨记遗嘱,便决定把显陵迁到北京大峪山。但是承天府那边来报,说显陵玄宫渗水被淹了,恐怕难以搬迁。嘉靖听了十分伤心,承天是自己的发迹地,显陵是生父的陵墓,不能让父亲黄泉之下不安心,便不顾大臣们反对,决意带领文武百官南巡承天查看显陵情况。
  嘉靖十八年,嘉靖在承天多次拜谒显陵,还带领文武百官举行了多项礼仪活动,之后,他还特地给当地官民下了一道白话诏书:“承天是我的家乡,是我的发迹地,可惜我的父母都去世了,我心里实在很苦啊。我很羡慕你们,毕竟还有父母在身邊。乡亲们,希望你们能够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候,好好孝顺他们!”嘉靖临走时,特地颁诏免去了承天府三年的田税。回到京师后,嘉靖最终决定把母亲的梓宫放入承天的显陵。
  嘉靖此次南巡时还写了不少诗赋,赞扬了家乡的美景和风水,认为龙飞之地承天是自己的福地,希望家乡能够保佑自己。
  嘉靖虽然贵为皇帝,但是他的内心其实是脆弱和孤独的,生母在世时,他非常尊重生母,也非常依赖生母。因为生母也在紫禁城,所以当时他还能把紫禁城当成家,一些言行多少会受到生母的监督。但是生母去世之后,嘉靖似乎觉得紫禁城没有了当年的温暖,成了冷冰冰的建筑。
  按道理,母亲去世了,还有妻子和孩子陪伴,可是,嘉靖跟好几任皇后的关系都不好,以至于被史家评价为“刻薄寡恩”。他早年生了几个儿子,但大部分早夭了,这些对他的打击太大了。嘉靖中期,虽然嘉靖身边有几个儿女陪伴,不过他的内心依然感到孤独。后来他索性长期离开紫禁城,跑到北京西苑去“修道”和“静摄”。在那里,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那里,他可以在宗教活动中寄托自己的精神,并祈求长生不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嘉靖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嘉靖四十五年,嘉靖得了重病,他觉得自己可能熬不过去了,忽然想到:“我出生和成长在承天,家乡给我带来好运,使我成为皇帝,而且还做了四十多年,远远超过了之前的皇帝。家乡既然能给我带来好运,也一定可以治愈我的疾病,所以应该去一趟承天。”同时,他又想:“万一自己好不了,还能到显陵同生父拜别,退一步讲,即便自己在承天驾崩了,也算是落叶归根,即便自己最终还是要葬在北京天寿山中。”
  为了给自己南巡承天找借口,嘉靖也是绞尽了脑汁,他说:“我的病老不好,说不准去显陵拜谒,在承天取药,感受下家乡的水土就好了。”他还说:“我这次回去就不用劳师动众了,大家也不用迎送我,准备一个可以卧躺的御轿,我躺着回去。”内阁首辅徐阶劝阻道:“皇上如果要取药,我们可以差人去取。您现太虚弱了,经不起路途的颠簸啊。”无可奈何,身体孱弱的嘉靖已经不能一意孤行决定南巡了。不久,嘉靖又找到了新的借口:“承天地区遭受了洪灾,听说地方在维修王府的时候搜刮百姓财物,搞得民怨沸腾,所以我要亲自去看一下,说不准因此我的病就好了。”徐阶再次劝阻说:“现在天下并不太平,北部边疆也经常有战争,您现在身体又弱,可不能不顾江山社稷啊。”
  嘉靖的心愿最终没有实现,所以他的心情也不好,时不时跟身边的太监念起家乡。没过多久,嘉靖就在想回故乡却回不去的遗憾中驾崩了。
其他文献
苏东坡为人幽默,有时甚至会像孩子一样淘气。他的好友大通禅师是个道行高洁的老僧,据说别人到他的修道场所见他时必须先斋戒沐浴,而且女子不能进禅堂。苏东坡一向有平等精神,对大通禅师的做法有些不以为然。  某次,他与一群人去逛庙,其中有一个青楼女子。苏东坡故意带着那个青楼女子向大通禅师敬拜,大通禅师很不高兴。苏东坡笑着说,倘若大通禅师肯将用来敲木鱼的木槌借给青楼女子,自己就立即写一首诗向大通禅师谢罪。大通
左宗棠是晚清时期与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并立的“四大中兴之臣”,但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都是进士出身,而左宗棠一生未考中过进士,所以左宗棠常自称是“乙科入阁”。  其实左宗棠不笨。他自幼天资聪颖,20岁就考上了举人,可惜此后三次会试都榜上无名。心志很高的左宗棠气得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开始追求实用知识。除了务农教书,他以极大的精力钻研政治、军事、地理、历史等,无不涉猎,无不精通。  机遇都是为
一  胡适曾发表过一篇动情的演讲,题目叫《终生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讲述了爱迪生终生投身科学实验的事迹:这位科学家只要醒着,就无时无刻不在做实验,胡适因此尊称爱迪生为“科学的圣人”。  不知道胡适猛夸爱迪生的时候有没有想起,《红楼梦》里也有一位终生做实验的化学家呢?而且,论起做实验的狂热,此人更加夸张。  这位来自贾府的科学家,他为了一项在中华传承了上千年、无数人前赴后继却尚未实现的“航天事业”,
“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这是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那个化着烟熏妆、留着齐刘海的哪吒哼唱的“小妖怪之歌”。  这部动画电影上映不足一个月,票房已破40亿。影片主角哪吒本应是灵珠投胎转世,却阴差阳错成了魔丸转世。顶着宿命的“恶魔”头衔,世俗的成见和误解使他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熊孩子”,最后几经波折,哪吒脱去了熊孩子的特质,成为拯救众生的小英雄。虽然他因此失去了世俗的肉体,却保住了赤勇的灵
1904年,医学家福斯曼出生于德国,因年幼丧父,在其全科医生叔叔的熏陶下,渐渐热爱起医生这个职业。1922年,18岁的福斯曼考入柏林洪堡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并在柏林一家医院当一名外科医生。在当时,福斯曼发现有很多病人因心脏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去世,这让他很难过。有什么办法能在不进行外科手术的情况下发现心脏疾病并尽早治疗呢?福斯曼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福斯曼夜以继日地查找资料
微笑是人类通用的语言,从挑逗动物到摆弄乐器,从普通大众到电影明星,人类群居的点滴之处,都能发现欢乐的氛围。  1936年,两个骑马越障运动员正在比赛骑海龟,很想知道裁判和观众是否也在同时拼耐性。  1960年,英国喜剧演员埃里克·赛克斯在一部影片中重现了“大規模流水线剃须机”,不知观众在发笑的同时有没有觉得头皮发麻。  1962年,英国电影制片人詹姆斯·卡雷拉斯正在为美国电影制片人兼导演威廉·卡斯
1934年8月,鲁迅和茅盾创办《译文》杂志,鲁迅担任主编。因翻译家黄源博学多才、文笔优美,鲁迅便让他协助自己编辑。到了第四期,黄源接替鲁迅的主编位置,还同时担任《文学》杂志的编辑。  1935年,鲁迅为《译文》翻译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長篇小说《死魂灵》。一次,一位编辑欲当天刊用《死魂灵》译稿两千多字,并将清样送给黄源看,黄源狠狠地批评了这位编辑。原来,鲁迅的肺结核病越来越严重,《死魂灵》译得非常辛苦。
《权力的游戏》第八季烂尾突如其来,“跪求重拍”的泪没流完,翻拍的噩耗又来了——韩剧《请回答1988》将被翻拍成《相约九八》,经典就是这么被毁的……  《权力的游戏》  翻拍剧名:《冬天里的一把火》  剧情简介:  夏冬战国时期,赵王室势力衰微,无法制衡诸侯。一场大火烧光了赵家的韭菜,来自北方象牙山村的赵四·史塔克为调查赵家宰相的死因,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血雨腥风。为争夺权力并获得王权象征—铁爬犁,各
1945年的某天清晨,有人在成都北郊平桥子乡“萼园别墅”附近发现了张琨的尸体。因为张琨的父亲张继是国民党元老,所以此案轰动一时。  当年张琨从法国留学归来,在西北联大读书,勾搭上一个叫桂萍的有夫之妇。桂萍的丈夫知道了,赶来捉奸,却被张琨用枪打成重伤。闯了祸的张琨逃往广元,但很快就被父亲抓回重庆。  张继自作主张,为张琨定下一门亲事。张琨大吼:“你们可以赶走桂萍,我也可以拒绝这个媳妇!”张继气得发抖
楚汉争霸的舞台上,为什么刘邦输了无数次都能卷土重来,而一直胜利的项羽输了一次就彻底玩完,连渡江回老家从头开始的勇气都没呢?  按司马迁的说法,项羽是爱面子的,心中有愧,无颜见江东父老。还有人认为,项羽愿赌服输,所以干净利落地抹了脖子。项羽是英雄不假,他豪爽、热血、快意恩仇,相比老奸巨猾的刘邦,后来的人们可能更喜欢他。但这也说明了他简单、粗暴、孩子气的行事风格,最终导致他的失败。  项羽曾握着一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