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画幅不必打开

来源 :经典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唉,我来跟你说一个我的老师的故事。”他说。
  他是美术家,七十岁了,他的老师想必更老吧?“你的老师,”我问,“他还活着吗?”
  “还活着吧,他的名字是庞熏琴,大概八十多岁了,在北京。”
  “你是在杭州美专的时候跟他的吗?那是哪一年?”
  “不错,那是1936年。”
  我暗自心惊,刚好半个世纪呢!我不禁端坐以待。下面便是他牢记了五十年而不能忘的故事。
  他是早期留法的,在巴黎,画些很东方情调的油画,画着画着,也画了九年了。有一天,有人介绍他认识当时一位非常出名的老评论家,相约到咖啡馆见面。年轻的庞先生当然很兴奋很紧张,兴冲冲地抱了大捆的画去赴约。和这样权威的评论家见面,如果作品一经品题,他的身价将提升百倍,就算被指拨一下,也会受教无穷。没想到人到了咖啡馆,彼此见过,庞先生正想打开画布,对方却一把按住,说:
  “不急,我先来问你两个问题——第一,你几岁出国的,第二,你在巴黎几年了?”
  “我十九岁出国,在巴黎待了九年。”
  “唔,如果这样,画就不必打开了,我也不必看了,”评论家的表情十分决绝而没有商量的余地,“你十九岁出国,太年轻,那时候你还不懂什么叫中国。巴黎九年,也嫌太短,你也不知道什么叫西方——这样一来,你的画里还有什么可看的?哪里还需要打开?”
  年轻的画家当场震住,原来总以为自己不外受到批评或得到肯定,但居然两者都不是,在这位评论家看来,他的画居然是连看都不必看的画,连打开的动作都嫌多余。
  那以后,他认真地想到束装回国,以后他到杭州美专教画,后来还试着用铁线描法画苗人的生活,画得极好。
  听了这样的事我噤默不能赞一词,那名满巴黎的评论家真是个异人。他平日看了画,固有卓见,此番连不看画,也有当头棒喝的惊人之语。
  但我——这五十年后来听故事的——所急切的和他却有一点不同,他所说的重点在于东方、西方的无知无从,我所警怵深惕的却是由于无知无明而产生的情无所钟、心无所系、意气无所鼓荡的苍白凄惶。
  但是被这多芒角的故事擦伤,伤得最疼的一点却是:那些住在自己国土上的人就不背井离乡了吗?像塑胶花一样繁艳夸张、毫不惭愧地成为无所不在的装饰品,却从来不知在故土上扎根布须的人到底有多少呢?整个一卷生命都不值得打开一看的,难道仅仅只是五十年前那流浪巴黎的年轻画家的个人情结吗?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