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故事讲述与当代改革史的镜像表达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g858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江大河》中的人物塑造,探究这部讲述中国改革史的主旋律电视剧的当代寓意。首先,《大江大河》以“接地气”的人物塑造成功获取观众的认同,叉以人物的真情流露与理想追求感动人心、催人奋进。其次,主人公秉持的立场暗合了创作者对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传达了创作者的人文关怀。最后,主人公的成长故事意指更深刻复杂的意识形态,既传达了对改革史的当代认知和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建构。
  关键词:《大江大河》;人物塑造:改革開放;现实寓意
  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城乡巨变无不让人惊叹,裹挟在这大江大河之中的更是一代代、一个个平凡百姓的奋斗历程。《大江大河》以改革开放为背景,讲述了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三个年轻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他们的个人命运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转变而变化,也通过他们的故事表现了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生活着、拼搏过、奉献过的一代人的年轻岁月。作为一部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主旋律电视剧,《大江大河》自播出以来,不仅没有因其涉面广、跨度大的宏大叙事,让多数观众敬而远之,反而,引发越来越多的网友对剧中人物角色的社会关系、命运走向的讨论和关注,“姐姐走了”“大寻回来了”“宋运辉水书记摊牌”等长时间占领热搜头条。观众的观剧情感随着剧中人物角色的生存境遇、命运波折而变动,足见“人物之真”是该剧获得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的重要原因。黑格尔曾言“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下面试从剧中人物塑造出发做具体分析。
  一、小人物画像:接地气融真情注理想
  “人物画像”强调以直观经验把握人物角色,既包括外表、动作、神态等外在画像,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内在画像,无论哪一方面,《大江大河》中的人物角色都让观众“信以为真”“宁以为真”。首先,《大江大河》通过塑造“接地气”的人物形象,成功获得观众的认同。“接地气”不仅体现在剧中角色的着装、装扮符合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风尚,还体现在角色的日常话语和行动表现都符合特定的社会身份。例如,雷东宝在家乡小雷村带领村民改革致富时,他的日常话语“土味”十足,总是用粗话表达自以为是的道理;他做事有魄力、敢创新,但也缺乏计划和远见,这都很符合缺乏文化知识却敢拼敢于的农民创业者形象。再如,杨巡作为个体小商户的代表,剧中形象地呈现了他会说话、善交往、做事灵活的个性,也都符合观众对生意人的一般认识。马克思曾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再深入地来看,该剧的“接地气”更体现在通过种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体现人物的内在精神。例如,宋运辉同水书记的相处,可见宋为人率真,从不阿谀奉承;对大寻患难之际的帮助,体现他的重情重义;与刘总工、费厂长以及闵厂长的对峙,体现他将集体利益优于个人利益的无私精神。总之,剧中角色没有“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塑造出来”①,而是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角色才更会让观众相信和认可。
  拉康从镜像阶段的论述中引申出关于眼睛和凝视的辩证法,眼睛是一种欲望器官,因此,我们可以从观看行为中获得快感;但眼睛又是被充分象征秩序化的器官。当我们“凝视”屏幕时,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逃离了象征秩序而进入想象关系之中。②当观众认可剧中的人物角色时,自然会关心人物的命运走向,更投入到剧中的故事情节里。此时,观众由“观看”转向“凝视”,观众的自我想象也投射在荧屏中的理想人物之上。也正是如此,剧中人物所散发出的精神力量,往往会更加感动人心、震撼心灵。歌德提出:“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③既然艺术的价值不只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反映,《大江大河》也不只是让观众看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面貌,而是通过现实主义的呈现方式让观众体会到真情、价值以及意义。
  具体来说,《大江大河》在“接地气”的基础上为人物融进真情、注入理想,给“观众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剧中,雷东宝与宋运萍的夫妻之情、宋运辉与水书记的师徒之情、与大寻的兄弟之情以及与姐姐宋运萍的姐弟之情都表现得自然、真诚和质朴,这些动人的真情表现给观众带来一次正能量的观赏体验。例如,当宋运辉因被工人告状而返回家里休息时,姐姐给他鼓励,让他不要气馁,“你一直都很强,这个没有变过,可是生活也一直给咱们出难题”。所以,面对困难要更加坚韧,不能好不容易“走到半山腰了”而放弃。宋运萍在这次与弟弟的深入沟通后便意外离世,这也使她对弟弟的这份嘱咐、这份朴实却深刻的道理,让弟弟宋运辉铭记在心,更让观众在催人泪下的观剧体验中珍重这段“离别赠言”,获得向前的动力。此外,三位主人公的奋斗精神也无不感染观众。剧中,杨巡为了供弟弟妹妹读书在外做生意;宋运辉为了工厂的发展夜以继日地工作;雷东宝为小雷家发展致富顶着压力、冒着风险进行制度改革。他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无不感染着当代在学业或职场中也正在奋斗的青年人,安慰和鼓舞了处在生活逆境中的人们。
  二、小人物立场:回应改革发展问题
  现实主义是一种具有极大包容力和时代适应性的文艺创作方式,然而,电视剧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和镜像表达,其现实主义的呈现与现实世界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它所呈现的是虚构的、假定性的意象世界。现实主义表现形式的虚构性首先体现在创作者选取现实生活中的题材以及整合上,“现实主义艺术的取‘象’强调典型化,或选一生活原型为底本,再取他‘象’补充之;或‘杂取种种’,合而为一。这‘选’‘取’‘补’‘合’,无一不是按艺术家的主观意图进行的,无一不经其总体构思的过滤或折射,无一不是客观真实的不同程度的变形”④。选择在现实社会中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是现实主义典型化的首要前提,《大江大河》的叙事采用了三线并行的方式,每一位主人公的人生境遇看似是自然平常的个人经历,实际上却经过了创作者的精心设计。例如,剧中宋运辉在工作中经历了工厂内部的权力争斗以及贪腐问题,杨巡遇到了因产品质量问题而诚信受损的困境,雷东宝建立养猪场却导致了环境污染。这些问题关系到主人公的态度、立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行动方向,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同时,行政上的贪腐、环境中的污染、经济上的诚信也都是我们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频频被提及的问题。对这些事件的选取和涉及,体现了创作者对现实的严肃思考,对人们生活状况的真诚关注。   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不仅在于选取有特征的事物,使之“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⑤,更在于其中寄寓了创作者对这些问题的人文关怀。利奥塔认为每个“主体”在做出一个暗示前,都是先接受了一个指示。这个主体不仅是一个有自主权的说者,同时他还是一个听者、一个陈述的指谓。⑥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行动的主体,但是他们行动的原因却由创作者预先设定。《大江大河》中主人公对遇到的各种事情、问题的立场体现了主创者面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的当代回应。剧中,相比工厂里的一些老员工对权力、地位的关注,宋运辉更关心工厂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体利益,虽然在权力博弈中因自己坚持己见而受到打压和排挤,但是他总能凭自己的坚持赢得最后的胜利。面对因污染问题导致汉阳工厂的收购困难和养猪场的销售困难,雷东宝意识到污水处理的重要性。最后,他通过建沼气池解决污水问题,重获市场信任并得到收购汉阳工厂的资格。杨巡因合作同伙老王卖偷工减料的插座导致煤矿发生爆炸,自己质量好的电线也难以销售。这正是对当今诚信问题的回应——各厂家、商家是一个整体,一个部分发生了诚信问题都会危机到整体的发展。杨巡最后解决销售问题的做法(将杨子街假货付之一炬并承诺不卖假货、假一赔十)说明“解铃还须系铃人”,市场中的引发的诚信问题,也只有商家“知错就改”才能够重新得到买家的信任。集体利益、社会效益、绿色经济和诚信作风正是主人公面对问题时最终坚持的立场,表达了创作者在回首过往、立足当代之时,对当代发展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总之,剧中主人公遭遇的困境、所遇到的问题正是我们当代所共同关心的对象,也正是如此,该剧让观众达到共鸣的观赏体验。当代我们需要直面社会、思考问题和表达民生的现实主义作品。“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虽然贴近和直面现实,却始终对于现实持有一种质疑、批判、反思和超越精神,并且和现实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⑦《大江大河》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和主人公的态度立场,展现了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主旋律电视剧应有的人文品格。
  三、小人物成长:紧随时代的神话叙事
  罗兰·巴尔特提出直接意指信息的符号被读者联系到一个更广义的主题时,便产生了第二层更精妙复杂和意识形态化的信息和意义。他把这第二层意指作用称为神话的层次,“神话是一个特有的系统……是一个第二级符号学系统……不管刚开始是多么不同,一旦被神话逮住,它们就被简化为一个纯意指功能”⑧。剧中三位主角(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的个人成长与社会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成长历程对应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变化,他们的成长故事意指着更为深广的主题,包含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潜语。
  首先,《大江大河》虽把视点放在三位小人物的成长经历上,表现的是小人物的家庭生活、情感经历和工作状态,但是国家的整体发展态势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一直隐含在剧中情节发展的始终。“那些不曾说出的因素,事实上是包含在它已然的一切之中。”“那些应该说出、却不曾说出的一切,本然已然在言说、在呈现、在制造意识形态的铭文。”⑨剧中,三位主人公在奋斗过程中总会遇到诸多困难,但每一次矛盾的解决,既在于个人的坚持,也在于他们坚持的方向符合国家所认同、鼓励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行动力”符合国家的期望。例如,宋运辉为了上大学,在镇革委会的大院里反复背诵《人民日报》里关于1978年高考的中央文件内容,国家的新政策正是他有底气坚持的原动力;雷东宝能够带领村民走集体化道路,也是顺应了国家的改革号召,而且小雷家的成功也离不开县里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杨巡作为个体經济户能够发展起来,更是迎合了国家鼓励、支持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更为巧妙的是,该剧通过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人之间所构成的矛盾关系以及最后矛盾的化解,隐性地展现了国家、政府的整体形象。例如,雷东宝在村里实行收入分配制度虽然遭到县里一些领导人的质疑,体现了政府中一些领导人思想保守,还局限在改革开放前进行思想教化的管理模式中。但雷东宝最终的获胜又体现出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依然能够顺应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向,从而,在肯定雷东宝的制度改革方案的同时,暗含了对政府决策力、判断力的肯定,对共产党领导力的认同也潜移默化地构建起来。 其次,《大江大河》中主人公自我价值的实现、阶段性的成功,或是密切联系着国家重要政策的出台,或是得益于上级领导的批准。剧中对人物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78年恢复高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个现代化”等都被巧妙地融入主人公的成长故事中。同时,这些重大事件在人物的成长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们使得当时的年轻人重获新生、改变命运。个人的人格成长与国家的向前发展完美地统一在剧中主人公身上,实现了社会主导话语和大众审美趣味的会通。更加微妙的是,剧中主人公自我价值的获得往往伴随着集体利益的实现。例如,金州厂在引进新设备后由于高成本、低价格导致总体效益亏损,宋运辉坚持与上级部门进行沟通,获得海外销售权和自主定价权;而闵厂长要求调低参数,牺牲长远利益。在争执不下中,水书记从京城回来并获得了上级领导的批准,宋运辉的主张得到了肯定。他的成功更在于其主张符合集体的利益以及上级领导的英明决策。可见,剧中人物的价值实现暗含了主流的价值观念,即个体价值只有融入社会价值、集体价值中才能真正地实现。
  最后,作为一部讲述中国改革开放的电视剧,《大江大河》在对历史事件的选择与重构中,表达的是当代对改革史的认识。“历史”在电视剧的镜像表现中,已经成为一种语言结构的叙事构形,“并非发生在过去的所有事件都可以称为历史”,“历史是在现在的文化导向框架中对过去的诠释性表现”⑩。剧中所呈现的改革史某种程度上并非是对过去的还原,而是渗入了当代人对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认识。剧中,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的社会身份分属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三人的成长历程相对独立,但也有交叉,他们之间所建立的关联更加耐人寻味。雷东宝的大包干计划以及收入分配改革都源于小舅子宋运辉的帮助,他的电线厂建成以后,其扩大销售的渠道又是通过杨巡这个个体户来完成。剧中建构了三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社会关系,这便巧妙地暗示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整体面貌,传达了对我国复杂的经济结构的认识以及态度——即无论是国有、集体,还是个人经济,它们都不是对立矛盾的存在,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帮助的整体。
  意大利文伦家克罗齐曾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总之,《大江大河》这部讲述中国改革史的“神话”,不仅指向当下的社会问题,还深入人心,让观众感受到个人与集体、国家以及时代的关联,给观众传递积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对该剧的认同和共鸣中,获得生活的启迪和精神的净化。
  ①[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花城m版社1984年版,第59页。
  ②⑨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第193页。
  ③[德]歌德:《诗与真》,林同济译,见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458页。
  ④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页。
  ⑤[法]巴尔扎克:《轮艺术家》,盛澄华译,见王秋荣编《巴尔扎克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⑥李钧:《利奥塔后现代性理论研究》,包亚明主编:《后现代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页。
  ⑦张宏:《论现实主义创作在中国的历史嬗变与当下意义》,《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⑥罗兰·巴尔特:《神话学》,转引白[英]斯图尔特·霍尔编:《表征:文化表征与指意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68页。
  ⑩[德]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綦甲福、来炯译,上海人民出版2005年版,第12-13页。
其他文献
摘要:此文以女性主义自由伦理的视角,深入解读方令正执导的电影《唐朝豪放女》中的鱼玄机形象。女性主义自由伦理由从家庭走向社会、理性、独立自由等三大基础元素架构而成,笔者通过这三个层面分析片中鱼玄机的影像改编,还原该影片所勾勒的女性自由主义的理想形态,和对当代女性自由状况的叩问。  关键词:女性主义 鱼玄机 影视改编  1984年,编剧出身的方令正完成了他的导演处女秀——《唐朝豪放女》,这部披着情色商
期刊
摘要:《白鹿原》中的朱先生是白鹿原上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在陈忠实笔下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作为关中大儒的朱先生在形象上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将对二者人物形象的相似性进行论述。  关键词:《白鹿原》 朱先生 孔子 人物形象  在上千年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儒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保证了其主流教化作用的长期稳定。作为儒家文化创始人的孔子对后世读书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朱先生的原型来自于清
期刊
摘要:本文以曾经在网络上风靡一时的一首小诗《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为切入点,探讨中西方形象的建构性,即中国注视下的西方,与西方注视下的中国,二者之间的互动。中西方构成了彼此眼中的“他者”镜像,此种互动既有防御性,又有共生性。如何对这种互动善加利用,既减少负能量型的“网络信息飞瀑”现象带来的偏见的加深,又通过与它山之石的砥砺加深中西方的自我认知,即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中西方形象的建
期刊
摘要:《爵迹》是一部长篇奇幻小说,它的出版引发了文学界对于文本、内容、表现手段等方面的讨论,这种文学研究并不局限在通常所说严肃文学的范围。作为一部奇幻小说它具有自身文学形式上的特點,且对现代流行奇幻小说的创作具有开拓意义。本文将分析文本中突出的暴力美学因素在文章中的运用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发展间的联系,从小说的叙事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  关键词:青春文学 暴力美学 叙事  《爵
期刊
摘要:关于儒家的核心精神“仁”,在林鹏看来“仁者二人者,二人者夫妇也。”他认为,夫妇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是爱的结合,是感情,是道德,是天地之大经大法,是阴阳之合和,是万物之根本,世界之滋始……有了夫妇,才有子女,才有兄弟,才有家庭,才有亲戚,才有朋友,才有国家。在他看来,仁原本就是情感,是对人的爱护和关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人人都可以身体力行。而林鹏先生,穷尽一生之力都在践行着“专意于先秦文化
期刊
摘要: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种类繁多,王良和在其小说《蟑螂变》中大胆使用了蟑螂作为书写意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经过文学化的处理后,这一意象的使用不仅反映了作者对所处现实生活的认知,承载了作者自身的复杂情感,同时也是对卡夫卡作品中甲虫意象的模仿和延续。  关键词:意象 蟑螂意象 意象叙事 卡夫卡  现代文学作品中,不乏对意象的使用,其中昆虫作为作者主观情感的投射体,也时常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最为知名
期刊
摘要:苏童作为著名学者与作家,在中国享有盛誉,在国外也深受众多读者追捧。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界泰斗级的大师,并在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美国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新兴理论“文学地理学”为基础,在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探究苏童与福克纳地理写作的异同,并分析二人写作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 苏童 福克纳  文学地理学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门交织了文学与地理学研究的新型学科。文学地理学中
期刊
摘要:作为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他的诗作受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等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他对美的个性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精神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都源于法国象征诗派,展现了西方文学对东方诗人创作的影响和二者融合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李金发 象征主义诗歌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  当青年李金发怀着学艺的理想来到法国留学时,对自身前途迷茫甚至毫无方向的他或许根本不会想到
期刊
摘要:《三国演义》和《平家物语》分别是中日两国战争题材的文学名著,充满阳刚之美的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历史风云。虽然《三国演义》和《平家物语》的主人公都是英勇善战、驰骋沙场、勇武刚毅的男性英雄形象,但是两部作品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许多不同的女性形象。本文将对《平家物语》和《三国演义》中的几位女性形象进行比较,通过对文化的考察和文本的细读,来分析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相似性存在的原因。文章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阐释
期刊
摘要:《飞鸟集》的创作深受印度传统的影响,这一影响集中体现在诗歌创作中所反映出来的对意象的选择倾向上。本文以这部诗集中的意象数据统计为立足点,通过分析梳理这些意象进一步探讨泰戈尔在美学理念和哲学思想等方面受印度传统的影响。  关键词:泰戈尔 《飞乌集》 意象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近现代印度最为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生涯恰好处于印度时代变革的节点之上,西方文化与本民族传统的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