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来源 :学生天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efltoe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想我们伟大杰出的康熙帝,操着一口和本山大叔一样的东北口音与大臣们议事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大跌眼镜,甚至忍俊不禁。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文化差异较大,如果连语言都不通,可想而知交流会有多么不顺畅。现在推广了普通话,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基本无障碍。那么,在普通话还没有推广的古代,人们是怎么交流的呢?
  柳宗元讲话靠翻译
  自古以来,中国官场便有一种不得在籍贯或出生地为官的规定。此种规定也带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古代官员与当地百姓常常因语言不通而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广西柳州做刺史时,对此就颇有感叹。他在《柳州峒氓》中写道:“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他在柳州时,必须与当地少数民族打交道,以致“愁向公庭问重译”。重译即翻译,为了正常开展工作,柳宗元不得不在办公室内设立翻译一职。
  不仅柳宗元无法听懂当地方言,当地人也听不懂柳宗元讲话。柳宗元到了柳州,就如同身处异国他乡,如果没有翻译,根本无法与当地人对话,有些事情用手比画也说不清。说话用翻译,效率便大减。有时柳宗元审个案子,正常用一个时辰,用了翻译后,得审一天,别提心里有多郁闷了。
  说起来,柳宗元的老家是山西运城,而他本人出生在京城长安,后又在长安学习、工作。所以,柳宗元既懂山西话,又会当时的官话(相当于普通话)。但广西当时属烟瘴之地,极其封闭落后,很多少数民族连汉字都不认识。语言不通,文字也无法沟通,可想而知,柳宗元这官当得多郁闷。
  康熙皇帝不说北京话
  清军入关十年后,康熙皇帝在北京出生。当时,皇宫里的人全部是从辽宁迁移过来的,所以整个皇宫说的都是满语。满语不完全等同于东北话,但相似度非常高。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可以想象,康熙皇帝的东北口音有多浓重。
  康熙皇帝的祖籍在现今辽宁省新宾县,这个地方属于抚顺,距离赵本山的老家铁岭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千米。所以,康熙皇帝与本山大叔的口音相似度至少在一半以上,从康熙皇帝批阅的奏折上也可看出一二,如“专治疟疾……连吃两服,可以出根”中,“可以出根”实为“可以除根”,而东北话讲“除”就是第一声的“出”。还有,“解京又费一凡事,不如存库……”,这其中“费一凡事”,实为“费一番事”,用东北话讲“番”正是第二声的“凡”。
  后来,随着满汉语言的快速融合以及汉臣的大幅增加,在民间形成的北京话才慢慢成为宫廷中的主要语言。但康熙皇帝年事已高,毕竟又是皇帝,不可能再学北京话。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最经典的一个情节就是康熙皇帝训斥大臣,试想当时那段经典的发言是用东北话说的,该是多么有趣。
  不给皇帝面子的曾国藩
  作为晚清重臣,曾国藩对大清国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无论是谋略、学问,还是治军、做人,曾国藩都堪称“杰出典范”。但唯一令人懊恼的是,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湘乡话在中国方言里极其难懂,甚至比潮汕话和闽南话还难懂。曾国藩一直到23岁都没离开过湖南,所以地方口音甚是浓重。很多与他打交道的人都有些犯怵,尤其是他的部下。领导的讲话听不清,又不敢多问,但搞不懂又恐办事有误,麻烦更大,弄得下属备受煎熬。
  李鸿章是曾国藩非常赏识的弟子,二人无话不谈,有时候还会说笑。谈话间,老曾说了一句“冒得卵味啊”,李鸿章大惊:“这是骂人的话吗?老师为何突然如此?”李鸿章不明白,大胆求解,老曾哈哈大笑。原来,“冒得卵味”是湖南湘乡方言,就是“没意思”。
  曾国藩还是一个性格耿直的人。洪秀全起事后,他多次上书,直言不讳。有时候,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他也不管皇帝爱听不爱听,操着一口湘乡方言叽里呱啦就是一顿说。平时听惯北京话的皇帝有时也听不懂他在说什么,时不时打断。满朝文武想笑又不敢笑。曾国藩没办法,放慢语速,一字一句地说给皇帝听。结果,皇帝听懂了,也怒了。
其他文献
Cinemad 电影开场广告  Meaning:A commercial played before a movie.  不知从何时开始,电影院在影片播映前都会播放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的广告,这些广告大多来自影片的赞助商,虽然这给商家提供了一处新的宣传地,但是对观众来说却不是那么受欢迎。Cinemad就是指这类在电影开映前播放的广告。部分在线视频网站也有样学样,除非你肯花钱购买会员资格才能跳过每段
期刊
秋风送爽,我们又迎来了十一黄金周。本着不给旅游景点“添堵”的原则,兜兜建议大家搭乘IQ专列,开启一段燃烧脑细胞的旅程,感受大脑运转如飞的feel!
期刊
从选择站立的那一天起,  它就不曾弯曲过。  当它枝繁叶茂、光彩夺目时,  既为季节,也为自己,  风姿清雅,盎然而歌。  从选择守护的那一天起,  它就没有离开过。  当季节轮回、万物交替时,  既为信念,也为自己,  坚定不移,傲然挺立。  从选择成为一棵树的那一天起,  它就不曾后悔过。  当它落叶缤纷、满目风霜时,  既为土地,也为自己,  悄然蓄积,等待重生。  选择,  既是态度,也是
期刊
走着,走着  天上的花瓣雨旋落  大地添上了一件多彩的新衣  走着,走着  微风梳理着我散乱的头发  花瓣雨旋落  装饰了我刚刚整理的头发  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  走着,走着  原先奔流的小溪放缓了急促的脚步  它变得不再单调  似有一朵庞大而绚丽的花儿覆盖着它  花瓣雨旋落  指导老师 余凤云
期刊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个酣畅自在的小长假、一堆苦大仇深的作业、一波怨声载道的补课……最近话题讨论很热烈,总结起来都是国庆长假惹的祸!可是生在春风里长在红旗下的大拇哥很不开心,为什么你们只想着放假,只知道抱怨假期补课,却没有人想到祖国的生日呢?安安静静做个爱国的红色少年真有那么难?  榆木和桃木:“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小时候我最爱唱这首歌,但如今惭愧地发现,如果没有旋律,我都不
期刊
1  在周五下午最后一节的班会上,大家早已迫不及待地盼着放学铃声响起,然后背上书包撒欢一般冲出教室,享受这个姗姗来迟的周末。班主任站在讲台上看着手表,在距离下课最后一分钟的时候,用最高分贝颁布“圣旨”:“下周一咱们班会转来一位女生,刘毛毛,到时候她就和你同桌了。”  我心里一惊,为什么要和我同桌呀?我可是问题学生,每次考试都拖班级后腿,早都习惯了独来独往,更习惯于别人的无视和不屑,横空安插一个女生
期刊
【典型案例】  潇潇是一名初中女生,成绩优秀,是班里的活跃分子,只是性格过于活泼,甚至让很多男生汗颜。她能与许多人迅速交上朋友,与他们热情地交谈。不过很多同学表示,虽然潇潇很热情、很爽朗,但是他们并不太喜欢她,原因就是她的过度热情和亢奋——她的话匣子一开,眉飞色舞、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别人根本插不上嘴,只能沦为听众;她还老夸自己聪明、智商高,学习毫不费力,取笑、指责别的同学笨拙、虚伪。女同学尤其看
期刊
博士诊室  方华是个13岁的男孩,正在读七年级,身材高高大大的。可是,那天他忽然闹起了一种怪病,把全家人都吓坏了。  那是刚到中学后不久的一天早晨。一觉醒来,父母说该准备上学了,方华却愣愣地说:“上学?上什么学?上学干什么?”父母以为他说梦话问他书包在哪儿,谁知他还是愣愣地说:“什么书包?我哪里有书包?书包是什么?”这时候,父母才发现孩子已经醒了,好像脑子坏了,说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想不起来。不过
期刊
读书人十有八九都幻想过开一家“任性”的书店:装修自己设计,要有大量的座椅以弥补当初蹭书时的遗恨;必须辟出一间咖啡屋,面积小点没关系,最要紧的是不能贵;自己不喜欢的书坚决不卖,书可以外借,全集、丛书等比较贵的书可以赊账或分期付款;除了举办不定期的读书活动之外,再办一份文学刊物……  一定会有人说,这种书店根本生存不下去。然而,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莎士比亚书店其做派比我说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历
期刊
这是一场失误  那栋青砖黛瓦的二层小楼,是艺术班学生的琴房,贪婪的爬山虎沿着它的两壁疯狂滋长,给那栋本就古香古色的建筑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那天晚上,我就藏在那片爬山虎里。我把后背笔直地贴在墙上,左耳倾听着贝多芬的钢琴曲,右耳忍受着大花蚊子肆无忌惮的轰鸣。当老师们逐个从琴房里缓缓走出的时候,我拍了拍脸上肿起的疙瘩,蹑手蹑脚地从那些植物里爬了出来。  如果我的舍友大余白天的侦查没有出错的话,那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