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作为企业来讲,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善待员工,真正把员工放在企业的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企业员工的利益。企业要求员工爱企如家,只有企业领导做到关爱员工,才能谈到让员工爱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与人为善,与人为善里跳动着企业人际和谐尤其是干群和谐的音符。
与人为善——促进干群相互了解、理解、谅解
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以人为本的行为体现。与人为善里包含着管理者的心智与人格,包含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因子。
长期以来,“以管为本”的法则在制约着我们的管理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员工无形中成了企业完成任务的工具和机器,靠“施压”、“考核”、“批评”、“罚款”等手段维系企业秩序。结果使员工形成“恐惧心理”、“逆反心理”,干部和群众成了“你们”和“我们”的关系。在这种状态下,很难激活员工内在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的和谐是建立在干部与员工、员工与干部的“了解、理解、谅解”的基础之上的。
两者之间只有相互了解,才能产生理解,有了理解,才有可能相互谅解。只有如此,才能谈到建设氛围和谐的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如果我们把“员工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工作的宗旨,领导都能换位思考,则会自动自发地产生关爱群众的行为:员工生病了,领导主动去医院看望一下;员工家属或父母亲有病了,主动去慰问或过问一下,不在本埠的发个短信问候一下;员工的孩子考大学了,领导关心一下,问一问考得如何,有什么需要帮助解决的;家里有了天灾人祸,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这都是领导与员工“相处”的基点。有了这个基点,干群之间就没有化不了的“冰”,解不开的“扣”。
你把员工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员工才会把你当领导看。你只要做出关心、爱护、体贴员工的事,员工都会给予你回报。这就是“与人为善”的魅力。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名女工因车祸骨盆断裂,医院血液不足,急需血浆。在一个小时内,单位领导组织了三十几个科级干部前去输血,女工得救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单位领导派人日夜守护,并送去慰问品,并派人把家中的孩子安顿好……
企业对员工的关爱,得到的回报是员工“急工厂所急,想工厂所想”。在单位因资金紧缺的时候,员工主动把家中的旧秋衣、秋裤捐献出来,当擦机床的布,员工亲切地称为“爱厂布”。一捐就是几大汽车,为单位节约了开支。
与人为善——化干戈为玉帛
和谐的企业,应当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企业。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特别是企业在改机换制的过程中,有可能交替出现各种类型的矛盾。做到“活而不乱”、“安定有序”,从与人为善的角度避免、化解好矛盾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必要条件。和谐是一杆秤,用和谐指导稳定工作,用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切实解决影响企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
有一个企业,在工厂转轨变型中出现了各种所谓的“刺头”,有的经常旷工,有的寻衅闹事,有的打架斗殴,有的半夜砸领导家的玻璃,还有的腰别切菜刀威胁领导……工人们戏称这些人为工厂里的“一百单八将”。在这种情况下,单位的领导没有对这些人进行简单的处理、处分了事。他们从与人为善、团结、和谐的愿望出发,提出了“在感情融通上做文章,在综合治理上下功夫”的管理策略。分析出现问题的具体根由,建立了从厂部到车间、班组的综合治理体系,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减少层次,速决快办”的工作要求。避免推诿扯皮,久拖不决,致使小事拖大、矛盾激化的现象出现。重新审视、健全工厂的规章制度,开展法制教育和厂规教育,与年青工人签订“遵章守纪合同”,设立了反映民意的“群言箱”,加强领导与员工相互间的沟通。同时,思想教育和执行制度并举,从上到下对这些人展开工作。结果,把有可能激化的矛盾化解了,把有可能出现的矛盾消灭了。“一百单八将”中的人绝大多数得到了改变,有的后进变先进入了党,有的当了班组长。
企业对员工的与人为善,使员工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一场突然降临的大地震给了员工新的考验:
当地震使厂房左右摇晃时,员工们首先想到的是关掉电源开关,检查了一遍设备才离开厂房。使地震的损失减到了最小。地震结束后,员工没有等领导通知,主动安顿好家里的事,来工厂上班。员工们说:“工厂就是我们的家,自己家的事,就要自己主动管好,不能让领导操心。”
凝聚力和竞争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外单位很多人想调入这个单位,新进厂的人员,都以能分配到这个单位为荣。与人为善的行为动机为单位提供了安定与和谐。而安定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和谐激活了员工做好工作的热情和冲劲。
与人为善——干群之间情意重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是新形势下企业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没有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思想,很难谈到和谐企业的构建。以人为本与和谐企业,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者的本质即“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其内涵要求企业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强调人是发展的动力,终极目标是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而“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首先要从与人为善的角度出发,在“情”字上下功夫。
“情”能够使每个人感觉到自己对他人的价值,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情”能够创造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的人际关系,能够产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积极、热情的情感;“情”能够有效地提高相互间的合作水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程度,凝聚企业的集合力。
尽管有很多管理案例表明,“情”对于一个团队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但可惜的是,很多单位实际上都处于一种内部的感情危机之中。人心不稳、没有凝聚力、工作没有积极性等,企业犹如处在一个随时都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必须要在企业内部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氛围。这种情首先是上级对下级的情意要深,领导对群众要有感情。
领导对下级和员工的情意,表现在领导的经营管理思想上,表现在经营管理的决策上,同时也表现在领导的一言一行上。员工对领导的情意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表现出来。这就是情感的互动性。这种情感互动是一种无形的企业之魂。有了这个魂,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有一位领导因病住院手术,许多普通员工自发地去医院探望,病房前几乎每天都排起探望的长龙。为了病人的康复,单位不得不在病房门前派专人把门。探望的员工请求说,让我们在玻璃上往里看看就行。有人问探望者:“领导现在不清醒,他也未必能认识你,你看个什么劲儿?”探望者回答:“他处处想着我们员工,为我们办了那么多好事,我们就是想看看他,盼望他早日康复。他认识不认识我们有什么关系?”
其实,与人为善、融洽和谐的思想,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早就有所体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里就涵盖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仁:与人为善,人性关怀。“仁者爱人”,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义:公平正义、坚守原则,讲求“天下之公义”。礼:尊敬尊重,礼仪文明。有礼则尊,受尊则荣,在礼仪的支持下,协调和睦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智:崇尚知识,追求真理。智是知识,是智慧,是人生观、道德观基础上的科学和真理。信:忠于职守,诚实守信。“言忠信,行笃敬”,才能行于天下。
总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力量,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工作中只有实现领导与员工、员工与领导的情感、行为互动。在情感与行为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与人为善出发,以员工的利益为重,那么,企业的和谐之音必然悠悠长远,企业的基业必然常青。
(责任编辑:罗志荣)
与人为善——促进干群相互了解、理解、谅解
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以人为本的行为体现。与人为善里包含着管理者的心智与人格,包含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因子。
长期以来,“以管为本”的法则在制约着我们的管理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员工无形中成了企业完成任务的工具和机器,靠“施压”、“考核”、“批评”、“罚款”等手段维系企业秩序。结果使员工形成“恐惧心理”、“逆反心理”,干部和群众成了“你们”和“我们”的关系。在这种状态下,很难激活员工内在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的和谐是建立在干部与员工、员工与干部的“了解、理解、谅解”的基础之上的。
两者之间只有相互了解,才能产生理解,有了理解,才有可能相互谅解。只有如此,才能谈到建设氛围和谐的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如果我们把“员工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工作的宗旨,领导都能换位思考,则会自动自发地产生关爱群众的行为:员工生病了,领导主动去医院看望一下;员工家属或父母亲有病了,主动去慰问或过问一下,不在本埠的发个短信问候一下;员工的孩子考大学了,领导关心一下,问一问考得如何,有什么需要帮助解决的;家里有了天灾人祸,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这都是领导与员工“相处”的基点。有了这个基点,干群之间就没有化不了的“冰”,解不开的“扣”。
你把员工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员工才会把你当领导看。你只要做出关心、爱护、体贴员工的事,员工都会给予你回报。这就是“与人为善”的魅力。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名女工因车祸骨盆断裂,医院血液不足,急需血浆。在一个小时内,单位领导组织了三十几个科级干部前去输血,女工得救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单位领导派人日夜守护,并送去慰问品,并派人把家中的孩子安顿好……
企业对员工的关爱,得到的回报是员工“急工厂所急,想工厂所想”。在单位因资金紧缺的时候,员工主动把家中的旧秋衣、秋裤捐献出来,当擦机床的布,员工亲切地称为“爱厂布”。一捐就是几大汽车,为单位节约了开支。
与人为善——化干戈为玉帛
和谐的企业,应当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企业。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特别是企业在改机换制的过程中,有可能交替出现各种类型的矛盾。做到“活而不乱”、“安定有序”,从与人为善的角度避免、化解好矛盾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必要条件。和谐是一杆秤,用和谐指导稳定工作,用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切实解决影响企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
有一个企业,在工厂转轨变型中出现了各种所谓的“刺头”,有的经常旷工,有的寻衅闹事,有的打架斗殴,有的半夜砸领导家的玻璃,还有的腰别切菜刀威胁领导……工人们戏称这些人为工厂里的“一百单八将”。在这种情况下,单位的领导没有对这些人进行简单的处理、处分了事。他们从与人为善、团结、和谐的愿望出发,提出了“在感情融通上做文章,在综合治理上下功夫”的管理策略。分析出现问题的具体根由,建立了从厂部到车间、班组的综合治理体系,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减少层次,速决快办”的工作要求。避免推诿扯皮,久拖不决,致使小事拖大、矛盾激化的现象出现。重新审视、健全工厂的规章制度,开展法制教育和厂规教育,与年青工人签订“遵章守纪合同”,设立了反映民意的“群言箱”,加强领导与员工相互间的沟通。同时,思想教育和执行制度并举,从上到下对这些人展开工作。结果,把有可能激化的矛盾化解了,把有可能出现的矛盾消灭了。“一百单八将”中的人绝大多数得到了改变,有的后进变先进入了党,有的当了班组长。
企业对员工的与人为善,使员工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一场突然降临的大地震给了员工新的考验:
当地震使厂房左右摇晃时,员工们首先想到的是关掉电源开关,检查了一遍设备才离开厂房。使地震的损失减到了最小。地震结束后,员工没有等领导通知,主动安顿好家里的事,来工厂上班。员工们说:“工厂就是我们的家,自己家的事,就要自己主动管好,不能让领导操心。”
凝聚力和竞争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外单位很多人想调入这个单位,新进厂的人员,都以能分配到这个单位为荣。与人为善的行为动机为单位提供了安定与和谐。而安定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和谐激活了员工做好工作的热情和冲劲。
与人为善——干群之间情意重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是新形势下企业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没有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思想,很难谈到和谐企业的构建。以人为本与和谐企业,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者的本质即“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其内涵要求企业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强调人是发展的动力,终极目标是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而“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首先要从与人为善的角度出发,在“情”字上下功夫。
“情”能够使每个人感觉到自己对他人的价值,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情”能够创造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的人际关系,能够产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积极、热情的情感;“情”能够有效地提高相互间的合作水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程度,凝聚企业的集合力。
尽管有很多管理案例表明,“情”对于一个团队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但可惜的是,很多单位实际上都处于一种内部的感情危机之中。人心不稳、没有凝聚力、工作没有积极性等,企业犹如处在一个随时都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必须要在企业内部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氛围。这种情首先是上级对下级的情意要深,领导对群众要有感情。
领导对下级和员工的情意,表现在领导的经营管理思想上,表现在经营管理的决策上,同时也表现在领导的一言一行上。员工对领导的情意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表现出来。这就是情感的互动性。这种情感互动是一种无形的企业之魂。有了这个魂,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有一位领导因病住院手术,许多普通员工自发地去医院探望,病房前几乎每天都排起探望的长龙。为了病人的康复,单位不得不在病房门前派专人把门。探望的员工请求说,让我们在玻璃上往里看看就行。有人问探望者:“领导现在不清醒,他也未必能认识你,你看个什么劲儿?”探望者回答:“他处处想着我们员工,为我们办了那么多好事,我们就是想看看他,盼望他早日康复。他认识不认识我们有什么关系?”
其实,与人为善、融洽和谐的思想,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早就有所体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里就涵盖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仁:与人为善,人性关怀。“仁者爱人”,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义:公平正义、坚守原则,讲求“天下之公义”。礼:尊敬尊重,礼仪文明。有礼则尊,受尊则荣,在礼仪的支持下,协调和睦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智:崇尚知识,追求真理。智是知识,是智慧,是人生观、道德观基础上的科学和真理。信:忠于职守,诚实守信。“言忠信,行笃敬”,才能行于天下。
总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力量,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工作中只有实现领导与员工、员工与领导的情感、行为互动。在情感与行为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与人为善出发,以员工的利益为重,那么,企业的和谐之音必然悠悠长远,企业的基业必然常青。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