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a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重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一直以来,我们常常以阅读能力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语文成绩重要依据之一。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说说我的具体做法。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常常抱怨阅读课难上,越到高年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越不高,班上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参与课堂学习,大多学生只是“听众”,个别学生光听不思,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我想,只有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才有可能实现。
  1.制定目标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活动需要达成的目的、要求。每一个学段都有总的教学目标,需要体现在我们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每一堂课还有准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让每一位学生明确本堂课具体的学习内容,需要做些什么?达到怎样的结果?带着这些任务学习,会引发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产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内动力。当然,教学目标的展示是逐渐地、不断地,让学生一步一步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并逐一完成。
  如I: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蒲公英》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個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嘱咐”造句;
  (3)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了三个“维度”,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有助于每个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2.设计问题面向全体学生
  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一文,设计以下问题:
  (1)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小动物?
  (2)课文中的这些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3)除了文中这三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你还知道小动物的哪些过冬方式?
  每个学生对以上的问题都会有话可说,大家积极举手发言。不同层次的问题激发了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3.布置作业面向全体学生
  为巩固课堂阅读教学,我们需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给他们分层布置作业,设计基础性和提高型的题目,让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教学目标。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后,安排以下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给课文续编故事:“正当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时,……”;
  (3)想象说话:如果我是小羊,……;
  (4)自由组合进行课本剧表演;
  (5)制作绘本,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连环画,结合绘本给弟弟妹妹讲一讲故事。
  不同的作业类型,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再觉得作业是一种负担。
  二、要科学设计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课堂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阅读课文时,如果老师设计的问题过大,学生会无从下手;如果问题过于细碎,学生就缺少了体验的过程,容易造成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现象。教师设计问题,须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让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探索,要注意三个“突出”。
  1.突出问题的开放性
  问题的开放性是指设计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回答。
  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一课,教师提问:“你喜欢课文中谁的做法呢?“学生的回答既能联系课文内容,又有了各自的个性化的感悟理解。学生A:”我喜欢小猴的做法,因为他把麦子全种下了地,收获到更多的麦子,把麦囤堆得满满的,这样它就有吃不完的麦子,而且它还能够与大家分享,心里就会感到幸福和快乐。“学生B:”我喜欢小牛的做法,因为小牛做事有计划,它没有把土地爷爷送的一口袋麦子一下子吃完,而是先吃家里的杂粮,还常常把麦子搬到外面去晒,一年后还有半口袋麦子,非常节俭。“学生C:”我觉得小猪的做法也不错,因为快过年了,小猪做些好吃的东西也是应该的,要是有好朋友来了,还可以拿出来招待呢!“
  尽管大家的想法不一样,但都能说出各自喜欢的原因。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加深,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2.突出问题的挑战性
  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进入新课的浓厚兴趣。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军神》时,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神”是什么样的,学生兴趣浓厚,很快说出各自心目中“神”的形象。那么“军神”是谁?他为什么被称为“军神”?问题一出,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把课文中的关键处找出来。课文中刘伯承重伤后依旧那么镇定;做手术坚决不用麻醉;手术时一声不吭,忍受剧痛数刀数;手术后谈笑风生。“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促使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在交流中感悟到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3.突出问题的延展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还需结合具体的课文高角度,审视文章内容。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鸟语》一文时,设计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喜欢“鸟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我”和鸟交谈的语句想象情境,揣摩推敲,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我”真的能“听懂”鸟语吗?要是能听懂,“我”跟鸟儿之间会说些什么呢?
  延展性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要引导感悟体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体验和感悟。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能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熟读文本,引导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体验的途径之一是“读”。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读”的时间,让“读”架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让学生通过多形式的读:朗读、默读、赏读、诵读、范读、分组读、比赛读……在读中感知语言,促进内化积累。如,教学《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时,引导学生多形式反复朗读,读着读着,学生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情景:盲婆婆看到家乡清澈的小溪,看到四周美丽的风光,听到小溪缓缓流淌的声音……蝈蝈的声音让盲婆婆似乎置身于原野,心中溢满快乐。这样的感悟,激起了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爱幼的美好意愿。
  2.创设情境,引导感悟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语言文字。教学《世界多美呀》第4自然段时,为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创设情境:现在我们都是小鸡,刚刚从蛋壳里出来,让我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吧!此刻,同学们,你想说什么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把读书过程中得到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世界是多么美丽呀1
  3.设疑质疑,引导感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在课堂上要善于设疑,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学生体验感悟。如,教学《石头书》一课,揭题后,引导学生质疑:石头书是什么样的?石头书上有些什么内容?石头书有什么作用?……这些疑惑成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期待,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阅读教学要追求有效,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通过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江苏]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黑龙江省青年发展特征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区域特色。本文以实地调查为依托,进行综合分析和梳理,以期促进青年政策和发展环境改善,促进
基于项目的 STEM学习,是在STEM教育理念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项目化学习内容为载体的一种教学形式。能够更好地实现不同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
高校青年学生工作者是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队伍,是高校稳定发展的骨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由于高校学生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要求高、
目的探讨以伸长细胞型室管膜瘤为胶质成分的节细胞胶质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节细胞胶质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光学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而在小学教育中,更是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习惯,让学生从传统的哑巴英语中解脱出来,真正开口去说,在实际的情境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而小学生的思维是比较跳跃的,无法在课堂中注意力集中,时常会去关注到课堂之外的事情。因而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并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创建出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學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帮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