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非语言法的效果探讨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ju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单位:529200广东省台山市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林容杏
  【摘要】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非语言法的效果。方法 通过对70例脑梗死(CI)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最佳的护理方案。结果 经过非语言性干预护理后,在焦虑量表(HAMA)评分中实验组在干预后的评分为6.57分,对照组为11.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消除率达到85.7%。结论 非语言性护理能够对脑梗死患者消除焦虑感起到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 脑梗死; 非语言性支持; 护理
  
  近年来随着医学进步,人们发现在对于一些具有负面性影响的重大生活事件刺激中,所产生的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是造成脑梗死(CI)重要原因[1]。根据国外的文献记载,在脑梗死患者中焦虑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症结,会使人产生抑郁、敌对、焦虑和愤怒的情绪。在研究非语言法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通过不同的心理护理方式进行参照式的研究,寻找最佳的护理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的样本为笔者所在医院从2009年6月~2010年7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出现焦虑反应。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41~82岁,平均65.2岁。经过颅脑CT扫描和MRI检查后证实,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第四届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将患者进行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人。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和社会文化知识程度、治疗方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心理护理方案,根据病情选择护理方式。实验组护理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非语言性护理支持。(1)在和患者接触过程中保持平和冷静,态度温顺,有责任感和耐心。(2)缩短和患者的交往距离,使其感受到亲切和无敌意,在对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中通过肢体语言和眼神的交流传达善意。(3)增加患者对于护士的信任感,在实行注射治疗和采血中通过非语言性表达,多用抚摸和握手,避免情绪的过快转化,使患者无法适应。(4)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对其测定。见表1。
  SAS评定标准有20个子项组成。将每个子项按频度再划分为4个等级,当正反项积分相加总分以1.25的系数相乘得到标准分T分。正常T分为(42.98±9.95)。超过限定值为焦虑症的表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表1 HAMA焦虑量表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焦虑状况 在护理前HAMA总分统计。实验组为(16.80±5.44),其中轻度焦虑14人,焦虑8人,明显焦虑7人,严重焦虑3人,其他为无焦虑3人。对照组为(17.38±4.28),干预前SAS总分实验组为(58.25±7.88),对照组为(59.35±5.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在干预后两组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护理干预前后评分比较(焦虑程度)
  
  在HAMA评分中实验组在干预后的评分为6.57分,对照组为11.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护理干预后焦虑缓解比较,见表3。
  表3 干预后两组焦虑反应缓解表(n,%)
  
  注:消除率消除例数/总例数
  经过非语言性干预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消除率达到85.7%。
  
  3 讨论
  非语言沟通是包括除语言外的其他姿态、表情、动作、眼神和文字等交流方式将信息传达给接收者,通过强化感情及长时间的非语言性的交流能够使患者安定情绪,起到了正强化的作用。
  非语言护理包括4个方面。(1)护士的仪态。通过自然的仪表和高雅的气质,乐观的情绪,护士在干预治疗中通过自身的乐观情绪的传递,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觉心态平稳[2],对于负面情绪的消除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改善医患之间的紧张感,达到治疗的目的。(2)面部表情。从心理学家的分析中发现,人类的感情是通过言词、声音和表情三方面传递信息的,而表情占了55%的情感。在患者独立面对疾病的时候,内心的焦虑感很容易流露在面部,护士需要通过与患者的目光交流和微笑来稳定患者的情绪,降低恐惧感和焦虑感,增强其信心,主动配合治疗。(3)距离。人的亲密距离在0.5 m以内[3]。护士在治疗的过程中会突破亲密距离,此时就要注意与患者之间的和谐相处,主动缩短与患者的空间距离,释放友善和亲切的态度,使患者对护士的信赖感增加,并保持彼此相对舒适的交流距离。(4)触摸。在患者感觉疼痛时,通过触摸躯体,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心情上的满足。只有通过对患者的细心观察才能从不同的体态语言中寻找患者的真实需求,从而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预后。
  由于CI的患病多发人群为中老年患者,在前期的治疗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但是在进入后遗症治疗期时,由于患者的机体反应能力呈现下降趋势造成了生理上的不便,从而导致在心理上的焦虑感和烦躁感。在本研究中发现,在干预前存在焦虑症的患者多达91.42%。因此,在对于CI患者的护理上以消除焦虑感,促进早期康复是重要的任务。在研究中发现,采取常规治疗的患者,在干预后焦虑感消除率仅为31.4%,而采取非语言性护理干预的患者,焦虑感消除达85.7%,较前有明显提高。这就表明了非语言性护理能够对CI患者消除焦虑感起到很好的作用。
  合理化的使用非语言性护理支持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使负面情绪消除,减轻心理负担,增加自信和安全感。由于CI患者在前期失语症的患病率较高[4],采用非语言性交流就显得更加的重要。由于在常规心理护理中多是采用语言交流,对于患者的需求的感知度不够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而非语言性护理支持能够通过观察识别患者的非语言表达的需求和预见性解决患者的需求,从而能够提供周到的护理,满足患者的情感需求和生理需求[5]。在对CI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需要注意在语言性交流和鼓励的同时,注重对非语言性护理的支持,能够有效的缓解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感,提供适当的生理需求,减少并发症,促进早期康復,真正实现了以患者为核心的整体护理理念。
  
  参考文献
  [1] 侯学荣.非语言交流对脑卒中失语患者的情感支持.护士进修杂志,2009,33(6):459-460.
  [2] 张晓梅,王晓霞,郝润春.脑血管意外语言障碍的康复.现代康复护理,2009,32(2):157.
  [3] 莫孙淑冰,廖进芳,刘均娥.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技巧.中华护理杂志,2010,136(7):378-379.
  [4] 董桂红,朱云霞,侯海艳,等.谈护患之间的非语言交流.黑龙江护理杂志,2009,6(3):34-35.
  [5] 陈宇,林明南,林欣.非语言沟通在烧伤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32(7):45-46.
  (收稿日期:2011-05-06)
  (本文编辑:郎威)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并评价依达拉奉在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