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梅湖的剪纸坊与伴湖书吧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dongshe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间民宿所承载的是主人的情怀,四方来往客人的故事;它也是造梦工厂,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它创造的理想生活方式将影响到一群人。因此,这几年来有许多成功人士与民间资本进入这个领域,民宿领域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民宿的焕新与改造,除了对民宿生活本身有兴趣之外,更需要的是能够凝合一个团队工作的热忱。重新设计与改造的过程须亲力亲为,解决各环节复杂的问题,常年需要系统化管理,节假日工作也是常态。民宿业是理性与感性融合的产物,既要有营运计划,又要有美感;既要面对客人,又要能把握住的初心。它的核心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一群人,以延伸模式来传递民宿创业者的经营理念和服务宗旨。
  建筑的拆建与改建
  和当下其他乡村一样,步路乡是一个正在经历规划与整改的村子,平整路基、治理管网、提升环境、修缮立面……响应美丽乡村的新政策,步路乡“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一个个工程。规划先行,乡政府大力整治乡镇街道环境,市政硬件设施建设的高投入为乡村的发展做好了基础。亟待处理的老建筑便成为了下一环节的重点整改对象,非盈利性的公共空间建设往往是乡村政府比较棘手的问题。
  他们需要尽可能采用极小的代价建造,合理地进行修缮,以使得旧屋新生,并激活老村的生命力。
  结合场地现状与财政预算,选择两栋具有典型性的建筑进行改建。作为剪纸艺坊的“老建筑”其实是一座重建不久的新院子,不过难以使用,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做进一步的修整,在整体预算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使得之前的投入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栋书吧则选择放置在湖岸街角的节点处,位于环湖游线的重要位置,在村交通的主流线上接纳更多的人群,以便于往来的村民随时可以来此看书品茶、休闲交流
  剪纸艺坊的设计和景观
  剪纸艺坊原为一层砖木混合建筑,拥有一个长进深的不规则前院,院墙紧贴梅湖,却独自封闭。作为容纳步路乡非物质文化民间艺术的建筑,不应仅仅作为一种收纳传统物质的容器存在,而需呈现属于当地的剪纸艺术,更包容梅湖的景致,接纳村里的人们。设计尝试打破原来的封闭院墙,以格栅过滤景致形成剪影式的视觉效果,院内可观梅湖,于对岸则可隐约看到院内的动态。院落被一分为二,形成前院与庭院,剪纸展厅位于二者中间,延续至院墙朝向梅湖敞开,像是对于梅湖的延伸与接纳。展亭与院墙格栅的交界洞口处设置了一条长凳,供过路的人坐下休息,一同观赏梅湖的景色。
  到访者经过两进的院落,再进入剪纸艺者工作室。途中可看到立面格栅旋转后形成的不同观感,体验犹如剪纸叙述般的场景,以了解体会当地的风貌和剪纸工艺。
  前院—展亭—庭院—展厅—工坊的行径流线使得原本单一封闭的院落有了层次和内容,增添了叙事感与生活感,使得艺坊不仅仅是陈列与剪纸,更多了些生活的味道。
  书吧的一层公共休闲性较强,茶室的设置方便人们可以在此进行小型集会。集中的读书区位于二层,打造适宜阅读的安静氛围。
  利用层高在三层阁楼处摆置儿童读物,使得各年龄段都有属于自己的区域。伴湖书吧也从真正意义上给予了步路乡村民最大的陪伴与关怀。
  伴湖书吧的设计和设想
  作为书吧原址的老房子较为陈旧,传统木结构抬梁体系的局部已开始出现不稳定,维护与改建更近似于一种材料的回收与利用。
  老房子共分为3层,拾级而上,透过不同层高不同立面上高低的窗洞,可以以不同的姿态去观赏梅湖和步路老街的景象。设计时取一个“伴”字,一方面意为这栋空置的老建筑能够重新陪伴当地村民,提供他们理想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取其半材,将老墙做一半破壁形成建筑的基座,往上置换了已经老化的主体木结构,通过现代的开窗方式表达对于当代生活的接纳。不仅在建构空间上营造了丰富的空间体验,于内通过游径与楼梯的设置,形成了各种观湖的方式,
  围绕着梅湖景致,人们的视野不断在集镇与老村之间转换,唤起村民老村生活的回忆,并引导他们重新关注老村与集镇的联动。书吧的建造似断壁残垣中的新生,提示村民在乡村城镇建设的推进下,勿忘传统乡土建造和生活于山水情境的诗情画意,继而重新激活并建立当地的乡土特质美学。
  项目改造后记
  乡建的改造总夹杂着原始自然的意趣与氛围:天然的山水、乡土的材料和略带拙气的工程让一切都有着乡土气息。过于城市化的手法在乡村往往显得有些突兀。改建投入也是如此,经济适用往往是村民更为看重的东西。改建一个工坊投入花费十几万元会让他们觉得不适宜,相对乡村的经济收入,大手笔且不合用的工程总带来诸多怨言。当然,村民不时地会追逐现代时髦的东西,但也不由自主地对乡土的美表现亲切,朴质的原石和抹泥,粗犷的钢材与原木,让他们更容易接纳。锁门管理是一直以来乡建之后遗留的使用问题,原本对村民开放的场所往往会因为运营和统筹安排没办法长时间开放。一个村落生活在一起,村民习惯了不锁门,这和城里有所不同,拒之门外会让村民觉得这是公家的地方,會感到陌生。也许村民根据礼俗的自由来往已是习惯,一个长期封闭的地方终究难以融入他们的生活和村子。建筑作为村落的功能使用空间,它的存在是公家的还是自己的,这是村民的疑问,也是乡村的疑惑。
其他文献
摘 要: 《篡改的命》中塑造了四个不同性格的女性人物形象,农村妇女刘双菊、半农半工的贺小文、打工妹张惠和都市女性方知之,她们的存在使这部小说更加的完整。从女性角度出发研究本书中所描述的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女性形象,丰富并深化了对当代城乡变迁和社会各阶层人物命运的认知,强化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和主题意蕴。加深我们对这整部书悲剧色彩的理解,得出悲剧根源之所在,找出形象的审美价值之所在,引发对当代女性的
[摘 要] 责任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责任教育实效性差也是长期困扰教育者的一个难题。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责任教育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应该走向生活、走进生活,教育者必须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生活。责任教育生活化将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趋势。  [关键词] 责任教育;生活化;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 G41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
将脑海里天马行空的设想变成现实,Meritalia这位来自沙发世界的魔术师,融合众多前卫元素,以不拘一格的个性闯荡在摩登都会。  不知道究竟是玩具抄袭了沙发的创意,还是沙发盗取了玩具的灵感,棕熊、小猪、老鼠、大象、小鱼……一个个色彩缤纷的动物形象犹如玩具积木,可以随意拼合成双人沙发、扶手椅或置脚凳。看着这套萌翻沙发界的“全家福”,不禁愕然,沙发还可以变身成这副模样?这就是意大利的家具魔术师美塔拉(
学校资源是学生成长的载体,成才的保障。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现有资源,对学校发展,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要做到“两个必须”。    一、充足的资源实体是提高利用率的前提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实体作保障,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只能是空谈。然而,经济条件限制是很多学校无法具备足够资源的主要原因,实在是“无米难炊”。那么,学校如何获取资源实体呢?  1.争取政府的支持 
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非遗书画院近日在深圳观澜湖设立了第三个创作基地,为观澜湖又增添了一个非遗展示平台。此前,观澜湖就与手艺网(www.91cratf.com)共同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手工艺线下体验基地,推出皮艺、木艺、陶艺等十多个手工艺门类,定于今年4月开始营业,并引入原创手工集合品牌“揖美”入驻,成为市民直观体验传统非遗魅力的基地。
铁打出,仅以一块铁片,反复加热,通过不断锤打来制作铁器。其难度之大,工艺为金工之绝。此技艺在国内早已式微,如今李共标坚定执锤开始“铁打出”。  屋漏痕,书法用语。形容雨水顺墙而下,沿着凹凸不平的墙面蜿蜒流淌,时走时停且直且曲,形成顿挫有力的痕迹。这一说法,最早出自颜真卿与怀素的对话,而以这种用笔方法得到的线条,则被古人认为是最纯粹、最纯净、最具有美感。李共标早前在杭州Solife展出的作品中,几乎
清晨,天微亮,75岁高龄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古斯舞传承人彭南京就带着弟子从家里出发,准备去山里排练了。远离城市,远离钢筋水泥,几位老人在深山里脱下衣服,赤膊将棕毛和棕皮紧紧裹扎在身体上。“嘿哟……”随着彭南京一声洪亮有力的长啸,排练开始了:摇头、摆手、屈膝、抖身……他们说着土话、唱着土歌,模仿着先人的姿态,表现着过去的生活,神采奕奕。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在土家语里被称为“古司
玖申是一个以搪瓷为发声点的原创设计品牌,注重对生活美学和搪瓷工艺的研究,致力于传播中国搪瓷文化。我和我先生在2014年回国后,发现搪瓷非常有意思,且具有非常多的文化属性,不应该只是作为收藏品或是仅存于历史情怀中的物品。所以我们尝试去挖掘它背后的文化,加入一些新的设计,于是做成了现在的品牌。  讲有“中国语言”的搪瓷故事  搪瓷是一项舶来品,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古埃及。而在19世纪以前,它基本上都是
在欧洲,书籍装帧很早就成为了一门艺术。在过去,宝石镶嵌、金银装饰的书籍装帧极尽奢华。随着工艺的演变,现代欧洲书籍装帧多了一些实验的气息,为手工书的收藏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卢利尤(Reliure:法式传统精装)是法国传统工艺Reliure的音译,指的是将纸张折叠成帖,然后想办法连缀书脊的装订术。随着材料和技术的改进,随着观念的变化,卢利尤也有了新的形式与内容。  卢利尤是什么  今年北京的夏天格外炙
在市场经济引导下,传统工艺作坊从家庭生产进入企业化运作,品牌一方面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非遗传承的稳定性。本课题组对全国310家传统工艺企业进行了调研,从整体趋势来看,企业越往前发展、市场规模越大,品牌意识也就越强(图1)。从图中可见,在310家传统工艺企业中,70%已具备品牌意识。调研发现,多数企业认为自身品牌对所在地经济文化有带动作用。其中,40.97%的企业认为带动作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