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气胸治疗两大目的:促进复张、预防复发

来源 :医师在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weihbl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因胸壁或肺部创伤引起者称为创伤性气胸,因疾病致肺组织自行破裂引起者称自发性气胸.rn自发性气胸多发于体型瘦长的年轻男性,是呼吸系统常见急症,以呼吸困难、胸痛、刺激性干咳为主要症状,其治疗手段多样,一般预后良好,病死率低.临床上,西医多以保守治疗、排气治疗为主,同时积极处理原发病及并发症;外科治疗对患者创伤较大,微创手术治疗费用较高,常难以被患者接受;中医药从整体观念出发对自发性气胸进行辨证论治,有一定临床基础,配合西医治疗,疗效良好.
其他文献
药物使用过程中,药物引起的眼部不良反应往往极易被忽视,甚至部分眼科医生也会误将某些药源性眼病当作原发性眼病治疗,结果收效甚微.笔者在此总结一些常用药物可引发的眼部不良反应,以供临床医生诊治参考.
期刊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也称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临床特征为室性心律失常和右室结构异常,疾病晚期同时表现左心室结构异常,是目前已知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最强的心肌病之一.rnARVC在一般人群的患病率约0.02%,30%~60%的ARVC为家族性病例,其余ARVC可能为未发现的基因异常或新发病例.ARVC常见于年轻人,但这种疾病几乎从未在婴儿期诊断,在10岁之前诊断也很罕见.ARVC患者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风险可从青春期持续至老年期,在21~40岁达到高峰,但以心源性猝死及室
期刊
高血压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医生在经治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制订一个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临床中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采取联合降压方案,但是每个患者对于不同的降压药类别及具体制剂的适应性不一样,其所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各不相同,因此联合降压方案设计因人而异,基层医生要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疗效与是否存在不良反应,以及时调整治疗用药方案.本文介绍两例临床中遇到的高血压患者出现血压骤降时的用药调整过程,其中患者血压波动原因同样值得关注.
期刊
留置导尿管一般用于危重、休克、泌尿系统手术、手术后卧床等病患,目前医院一般采用双腔乳胶或橡胶导尿管,但是由于导尿管一般两周才更换1次,加上尿道生理环境特殊,留置导尿管极易发生感染,影响患者康复,所以留置导尿管的护理问题值得探讨.
期刊
缺血性卒中的病理学机制主要有两方面:动脉狭窄性闭塞和动脉栓塞.动脉狭窄性闭塞主要指动脉本身病变导致的管腔狭窄或闭塞,临床以动脉粥样硬化多见;动脉栓塞根据栓子来源不同形成机制也各不相同,栓子来源以较大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血栓脱落最为常见.基于这一认识,传统中医药学多将本病归于“血脉瘀阻”的范畴;加上发病多为老年患者,症状以偏身无力、猝然昏扑、不省人事为主,故认为症候与风、火、痰、瘀密切相关.
期刊
在前边的几篇系列文章中,我们介绍了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几种机会性真菌感染.其实,在艾滋病患者中,除了这些真菌感染能为我们识别HIV感染提供一定的帮助外,某些在平常很少引起严重疾病的寄生虫病也是我们发现HIV感染的重要线索.rn本期,我们就来介绍一种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弓形虫脑病的一些特点,以期能在遇到以该病为首发感染的患者时注意筛查是否存在HIV感染.首先,我们依旧从一个病例开始.
期刊
2019年8月30日,安徽省卫健委印发《卫生健康系统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十条举措》(皖卫办[2019]17号) (以下简称《十条举措》),重点围绕“一统筹、两优化、三严控、四规范”等方面制定了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十条具体举措,其具体内容是:统筹谋划年度任务;优化行政审批流程、优化整合信息系统;严控会议数量规模、严控发文数量篇幅、严控材料表格填报;规范继教项目培训、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职称考评方式、规范督查考核调研.
期刊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位优秀的宣传人,能够系统谋划整体工作,结合单位实际,采取有效举措,能吃苦、能跑腿、能忍受,不断推动医院宣传工作取得一个个突破,才能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
期刊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又称前列腺肥大,是50岁以上男性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者危及生命,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夜尿增多、尿频急或伴尿痛、急迫性尿失禁等,目前认为手术治疗应首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但好多患者因年龄大、糖尿病、心脑肾疾病、肿瘤等因素手术风险较大.由于中医药缓解前列腺增生临床症状也有较好疗效,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
期刊
中药作为我国民族医药学发展中的瑰宝,其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开展情况更能体现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的水平,正确认识、看待和处理中药不良反应意义重大.rn一、解决医疗事故与ADR两者概念混淆不清的问题rn问题产生原因:不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存在严重误解,将ADR等同于医疗事故,致使对临床治疗中出现的ADR出现“不敢报”的情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