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是悲观主义者,是悲情主义!”
——王斐
现代青年:有人称你的艺术为意志美学,你是怎么理解“意志”的?
王斐:2007年我的第一次个展主题叫做《意志决斗意志》,取自当时一幅同名作品,意思是:世间万物的存在皆有意志,世间的盛衰皆是能量大小的抗衡,我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是如此。要对这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就要向世界的荒原、虚无、不可抗拒等等发出挑战、追问和反思。
现代青年:你的作品中的主体是没有眼珠的古代汉族男子,创意源于什么’汉服在你的画中象征了什么?什么情绪是你最想在画面中营造和传达的?
王斐:因为在西方人脑海中,中国人的文化形象有两种,“文革”时代绿军装五角星的中国男人和秃头辫子的满清式猪尾巴的男人。首先,“文革”时代的中国人形象受西方关注是因为西方人的冷战思维,西方人喜欢用猎奇的眼光看待”文革”的中国,但我认为“文革”是对知识和艺术的践踏,所以“文革”时代的中国人形象是一种羞耻;其次,满清式的留着辫子的中国人在西方的流行,不得不说到著名的“傅满洲博士Dr FU ManChu”——“傅满洲”可谓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中国形象”,他广为流传于电影、电视、电台、漫画贴纸、漫画书,风光西方世界超过90年,这种丑恶的中国人形象和中国清朝的风苑是有关的。中国文化中除了汉字、汉语被流传下来,它曾经简洁大气的优雅美学气质被后来清代繁琐小气的风格代替。汉服象征了一个消逝的世界,就像一个关于爱与尊严的魂魄,守望着时代的沧桑之变。
现代青年:无论你作品中“武上”还是“骑士”的形象,都展示出了中国“士”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
王斐:遥想1645年,曾是孤单单一个人的东渡,他是泣血故国的大明遗臣朱舜水。舜水先生83岁化作了一尊紧锁深眉的铜人,凝固在日本水户的街头,思索着德川光国还给他的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故国”。当年舜水先生笔下召唤来的楠木正成的鬼魄,中兴了大和魂,楠木正成的菊水徽章,飘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人的尸体之上……这就是中国的“士”,一种悲情的大丈夫精神,这是一种忍辱负重,寄托了大国梦想,却又陷入了《农夫与蛇》寓言的悲剧宿命。因此,“士”是一种顽强的意志,一种不计后果的大抱负,悲中见爱。
现代青年:《斩豸图》应该是你的经典代表作,它表达了什么?这和你的个人记忆与情感有什么关系吗?
王斐:《斩豸图》是对东亚版图的分割想象,以东亚版块为母型的精确变体。引用了考古学所印证的失落了的唐武士的横刀,也是侵华时日本刀的母型,蕴含着民族尊严和耻感的双重意义。在终极版本的《斩豸图》里,有更精确的东亚大陆架与大海的板块想象,在风起云涌的“上帝观的俯瞰”之下,画面中的“豸”是按照日本四岛的形状分割的。然而《斩豸图》的深意是“斩不到”,中国刀是逆向朝羞日本的,与其说斩别人,不如说是和自己的劣根决断,《斩豸图》实际讲述的是中国人心中那个失意的武士。历史上的中国版图一直在变,《斩豸图》运用的是今天的中国版图,所以它是属于这个时代的黑色幽默。
现代青年:像《借我七百年》系列、《少年愁》、《王者孤独一》等大量作品都展现出了你深沉的英雄情结,你是怎么看待你自己的这些作品?你是英雄吗?
王斐:真正的英雄都有些悲情,好像一幅画面:斜阳如血,一个孤独的背影,夜风渐起,寒气袭来,但还有心是炙热的,还有一个仇人没有杀死,或者还有一张杰作尚未完成,这种强烈饥渴而又意义重大的冒险,就是英雄情结。当然,如果一个人在大家都放弃的时候,依然不放弃,下管是为了爱,还是为了尊严信仰,就是英雄。
现代青年:从你的作品中,我们找不到所谓70后一代的青春物语和自我感伤,也没有80后一代的轻浮乖戾,而是流露着一种少年大悲的情感,这些情感从何而来?你是个悲观主义者吗?
王斐:今天的中国人从文化根性上是普遍缺乏羞耻心的,也缺乏一种形而上的可以称之为民族精神的强悍的精神宗教。这一点,我却在新渡户稻造对比于西方骑士精神所写成的《武士道》与山本常朝的《叶隐闻书》里面看到了,我对中国的忧与爱,却在三岛由纪夫的《忧国》和《丰饶之海》中也找到了。我个人的日本线索是我个人寻找新的中国精神的若即若离的影子。我不是悲观主义者,是悲情主义;这就是我,喜爱壮观的忧与爱。
现代青年:“救赎”、“神秘”、“深沉”、“悲情”成了你世界的关键词,这会影响到你的生活吗?你会不自觉地陷入作品中的世界吗?
王斐:我的生活已经被改变,英文中有句话叫做“un—normal kill normal ones”,可以翻译成:一旦人步入了非常态的世界,常态的世界就象征着乏味与坐以待毙,艺术家就是这样不幸(或者反而是幸运)。
现代青年:作为年轻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一员,你用什么样的视点看待历史、现实和未来?
王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想,“现实”只是汪洋上的一块不断融化的冰,你站在上面随风漂流,如果你不懂得用“过去”丈量它已经融化的面积,你可能来不及踏上“未来”的彼岸,就无从立足了。
生活看似“淡泊”,工作却若“任侠”
——王斐
现代青年:如此年轻,何以有这般深沉的意识?这和你的成长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
王韭:我个人的信仰,是从儿时的羞耻感中树立的。记得大约13岁时有一次发高烧睡在家里,听见父亲向母亲大声抱怨认为我没出息,父亲对母亲说起了上世纪8。年代中日小孩联合夏令营的事,在同样发烧的情况下,中国小孩都放弃了爬山,但日本小孩却在父母鼓励下继续攀登的令中国人尴尬的往事。虽然当时高烧不起的我感到很委屈,但刹那间我懂得了什么是羞耻感,我懂得了:在和平的年代,“尊严”对中国人而言,也是一种沉重的使命,虽然并设有裁判,但就是不能输。“羞耻感”来源于一种压抑和自我厌恶,”羞耻感”会快速地重新塑造一个人的心智,也能为一千人树立信仰。我也许很懦弱,但一旦我懂得了“羞耻心”,我就会变得无比坚硬。
现代青年:如何看待自己、梦想、青春、生活和爱情的?
王斐:每一年的最后一天都会对下一年的梦想立下战书。青春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不为梦想的世界去付出寂寞战斗的代价,人就会在年轻时老去。能够让梦想家和探险家的心永远燃烧的,永远不会是世俗的爱情。
现代青年:你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
王斐:不受外在世界浮躁虚假的侵蚀,能像故事里的城堡主人,在密林深处,独享风雨的生息。
现代青年,你的理想爱人是怎样的?
王斐:没有最理想的,只有最合适的,能够彼此留有个人空间的人,能够在寂落时彼此温暖的人,值得一起走下去。
现代青年:如果不画画了,会选择做什么?
王斐:画画是为了在世间上寻求一种尊严的方式,也包括我刚才说过的艺术对于一个民族的价值和意义,但如果万一不画画了,我会很自然地把兴趣投射到高端玩具设计。我父亲年轻时就是一位玩具设计师,我在日本著名的高达玩具文化中,在高达机械人的战争史诗中,依然可以窥见武士道仪式化美感与“叶隐”精神,可以感受到自我牺牲的武士道宗教对和平年代少年人的渗透……所以我认为,艺术可以唤醒的,玩具设计一样可以做到,甚至更加有效。
现代青年:分别用一个词语形容下目前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 王斐:生活看似“淡泊”,工作却若“任侠”。
现代青年,给现代青年的读者说些什么!
王斐:我曾经的作品《少年愁》《藏剑少年郎》等等,都隐藏着对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的神往与感应,然而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并没有由于年龄的增加而淡化,反而更加炙热。因为我越发感觉我们还不是一个成功的民族,距离令人肃然起敬的品质还很遥远,我们还要战斗下去。
——王斐
现代青年:有人称你的艺术为意志美学,你是怎么理解“意志”的?
王斐:2007年我的第一次个展主题叫做《意志决斗意志》,取自当时一幅同名作品,意思是:世间万物的存在皆有意志,世间的盛衰皆是能量大小的抗衡,我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是如此。要对这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就要向世界的荒原、虚无、不可抗拒等等发出挑战、追问和反思。
现代青年:你的作品中的主体是没有眼珠的古代汉族男子,创意源于什么’汉服在你的画中象征了什么?什么情绪是你最想在画面中营造和传达的?
王斐:因为在西方人脑海中,中国人的文化形象有两种,“文革”时代绿军装五角星的中国男人和秃头辫子的满清式猪尾巴的男人。首先,“文革”时代的中国人形象受西方关注是因为西方人的冷战思维,西方人喜欢用猎奇的眼光看待”文革”的中国,但我认为“文革”是对知识和艺术的践踏,所以“文革”时代的中国人形象是一种羞耻;其次,满清式的留着辫子的中国人在西方的流行,不得不说到著名的“傅满洲博士Dr FU ManChu”——“傅满洲”可谓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中国形象”,他广为流传于电影、电视、电台、漫画贴纸、漫画书,风光西方世界超过90年,这种丑恶的中国人形象和中国清朝的风苑是有关的。中国文化中除了汉字、汉语被流传下来,它曾经简洁大气的优雅美学气质被后来清代繁琐小气的风格代替。汉服象征了一个消逝的世界,就像一个关于爱与尊严的魂魄,守望着时代的沧桑之变。
现代青年:无论你作品中“武上”还是“骑士”的形象,都展示出了中国“士”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
王斐:遥想1645年,曾是孤单单一个人的东渡,他是泣血故国的大明遗臣朱舜水。舜水先生83岁化作了一尊紧锁深眉的铜人,凝固在日本水户的街头,思索着德川光国还给他的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故国”。当年舜水先生笔下召唤来的楠木正成的鬼魄,中兴了大和魂,楠木正成的菊水徽章,飘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人的尸体之上……这就是中国的“士”,一种悲情的大丈夫精神,这是一种忍辱负重,寄托了大国梦想,却又陷入了《农夫与蛇》寓言的悲剧宿命。因此,“士”是一种顽强的意志,一种不计后果的大抱负,悲中见爱。
现代青年:《斩豸图》应该是你的经典代表作,它表达了什么?这和你的个人记忆与情感有什么关系吗?
王斐:《斩豸图》是对东亚版图的分割想象,以东亚版块为母型的精确变体。引用了考古学所印证的失落了的唐武士的横刀,也是侵华时日本刀的母型,蕴含着民族尊严和耻感的双重意义。在终极版本的《斩豸图》里,有更精确的东亚大陆架与大海的板块想象,在风起云涌的“上帝观的俯瞰”之下,画面中的“豸”是按照日本四岛的形状分割的。然而《斩豸图》的深意是“斩不到”,中国刀是逆向朝羞日本的,与其说斩别人,不如说是和自己的劣根决断,《斩豸图》实际讲述的是中国人心中那个失意的武士。历史上的中国版图一直在变,《斩豸图》运用的是今天的中国版图,所以它是属于这个时代的黑色幽默。
现代青年:像《借我七百年》系列、《少年愁》、《王者孤独一》等大量作品都展现出了你深沉的英雄情结,你是怎么看待你自己的这些作品?你是英雄吗?
王斐:真正的英雄都有些悲情,好像一幅画面:斜阳如血,一个孤独的背影,夜风渐起,寒气袭来,但还有心是炙热的,还有一个仇人没有杀死,或者还有一张杰作尚未完成,这种强烈饥渴而又意义重大的冒险,就是英雄情结。当然,如果一个人在大家都放弃的时候,依然不放弃,下管是为了爱,还是为了尊严信仰,就是英雄。
现代青年:从你的作品中,我们找不到所谓70后一代的青春物语和自我感伤,也没有80后一代的轻浮乖戾,而是流露着一种少年大悲的情感,这些情感从何而来?你是个悲观主义者吗?
王斐:今天的中国人从文化根性上是普遍缺乏羞耻心的,也缺乏一种形而上的可以称之为民族精神的强悍的精神宗教。这一点,我却在新渡户稻造对比于西方骑士精神所写成的《武士道》与山本常朝的《叶隐闻书》里面看到了,我对中国的忧与爱,却在三岛由纪夫的《忧国》和《丰饶之海》中也找到了。我个人的日本线索是我个人寻找新的中国精神的若即若离的影子。我不是悲观主义者,是悲情主义;这就是我,喜爱壮观的忧与爱。
现代青年:“救赎”、“神秘”、“深沉”、“悲情”成了你世界的关键词,这会影响到你的生活吗?你会不自觉地陷入作品中的世界吗?
王斐:我的生活已经被改变,英文中有句话叫做“un—normal kill normal ones”,可以翻译成:一旦人步入了非常态的世界,常态的世界就象征着乏味与坐以待毙,艺术家就是这样不幸(或者反而是幸运)。
现代青年:作为年轻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一员,你用什么样的视点看待历史、现实和未来?
王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想,“现实”只是汪洋上的一块不断融化的冰,你站在上面随风漂流,如果你不懂得用“过去”丈量它已经融化的面积,你可能来不及踏上“未来”的彼岸,就无从立足了。
生活看似“淡泊”,工作却若“任侠”
——王斐
现代青年:如此年轻,何以有这般深沉的意识?这和你的成长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
王韭:我个人的信仰,是从儿时的羞耻感中树立的。记得大约13岁时有一次发高烧睡在家里,听见父亲向母亲大声抱怨认为我没出息,父亲对母亲说起了上世纪8。年代中日小孩联合夏令营的事,在同样发烧的情况下,中国小孩都放弃了爬山,但日本小孩却在父母鼓励下继续攀登的令中国人尴尬的往事。虽然当时高烧不起的我感到很委屈,但刹那间我懂得了什么是羞耻感,我懂得了:在和平的年代,“尊严”对中国人而言,也是一种沉重的使命,虽然并设有裁判,但就是不能输。“羞耻感”来源于一种压抑和自我厌恶,”羞耻感”会快速地重新塑造一个人的心智,也能为一千人树立信仰。我也许很懦弱,但一旦我懂得了“羞耻心”,我就会变得无比坚硬。
现代青年:如何看待自己、梦想、青春、生活和爱情的?
王斐:每一年的最后一天都会对下一年的梦想立下战书。青春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不为梦想的世界去付出寂寞战斗的代价,人就会在年轻时老去。能够让梦想家和探险家的心永远燃烧的,永远不会是世俗的爱情。
现代青年:你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
王斐:不受外在世界浮躁虚假的侵蚀,能像故事里的城堡主人,在密林深处,独享风雨的生息。
现代青年,你的理想爱人是怎样的?
王斐:没有最理想的,只有最合适的,能够彼此留有个人空间的人,能够在寂落时彼此温暖的人,值得一起走下去。
现代青年:如果不画画了,会选择做什么?
王斐:画画是为了在世间上寻求一种尊严的方式,也包括我刚才说过的艺术对于一个民族的价值和意义,但如果万一不画画了,我会很自然地把兴趣投射到高端玩具设计。我父亲年轻时就是一位玩具设计师,我在日本著名的高达玩具文化中,在高达机械人的战争史诗中,依然可以窥见武士道仪式化美感与“叶隐”精神,可以感受到自我牺牲的武士道宗教对和平年代少年人的渗透……所以我认为,艺术可以唤醒的,玩具设计一样可以做到,甚至更加有效。
现代青年:分别用一个词语形容下目前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 王斐:生活看似“淡泊”,工作却若“任侠”。
现代青年,给现代青年的读者说些什么!
王斐:我曾经的作品《少年愁》《藏剑少年郎》等等,都隐藏着对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的神往与感应,然而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并没有由于年龄的增加而淡化,反而更加炙热。因为我越发感觉我们还不是一个成功的民族,距离令人肃然起敬的品质还很遥远,我们还要战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