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宁海县桑洲镇,活跃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银发苍苍、步履蹒跚,其中不乏有人已步入耄耋之年,在普通人眼里,他们早该在家颐养天年。但正是这群人,却28年如一日义务奔走在田野山间,把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及时传播到山区群众中间,被桑洲百姓亲切地称为“银发讲师团”。年龄大了,实在讲不动了,马上就有新人顶上,28年来,这个银发讲师团的成员换了一轮又一轮,但老骥伏枥的精神久而弥坚,成就出一支“铁打的团队”。今年,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宁海县启动以来,这支队伍又活跃在各个村社,口对口、手把手,眼皮贴地皮,把党的教导、时代的声音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山民的心中。
高标准28年“雷打不动”
“做合格党员,学是基础,做是关键。按咱们桑洲话说,有些人‘讲讲激动,做做非动’,这样的党员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党员。”下洋周村的文化礼堂里最近非常热闹,周边4个村的百余名党员济济一堂,聆听83岁的退休教师章思滚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专题党课。
作为银发讲师团的一名“老资格”,章思滚是现任团长,也是第五任团长。“28年来,成员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但我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章老认为,这和讲师团选拔成员的高标准密不可分。“我们有5条‘雷打不动’的选人标准:政治理论水平较高,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基层工作阅历丰富,身体条件比较好,自愿自觉甘于奉献。”
多年来,讲师团始终把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作为首要任务。每逢党和国家召开重要会议、举办重大活动、重大纪念日,他们就会主动跟进,及时把党的创新理论、最新理念传递到千家万户。每月团内要召开一次例会,集中学习镇党委、政府有关文件,总结上月宣讲工作,学习了解国内外情况。此外,团里还定期组织下村调查研究,掌握村民最关注的内容。
桑洲镇党委书记陈云苍不无感慨地说:“真是难得啊。每逢农历初十、廿五,不论刮风下雨,讲师团的成员都会从全镇各村准时赶来参加学习会,坚持了20余年。为了保证宣讲效果,开讲前,这些银发讲师们往往先来镇里给干部们‘试讲’,让镇里帮忙找找不足,直到大家满意,他们才到村里去宣讲。”
接地气授课严守“两个不”
桑洲山区的一个实际,是各村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也因人而异。为了让宣讲内容接地气、易消化,银发讲师们可没少费心思。
在团结村的聊天长廊内,78岁的夏方顶站在村民们中间,正在给大家讲解党章党规。他手上拿着自己准备了3个星期的讲稿,但他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娓娓道来,在理论中穿插着亲身经历的故事,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党章党规课讲得有声有色,引发了村民们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据夏老介绍,银发讲师团授课时严格遵循“两个不”,即不念准备好的稿子、不讲一二三四条。“宣讲员除了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比别人先学一步、深学一层,还要适时用地方语言融入群众乐于接受的笑话或故事,这样群众听着就不会觉得生硬。今天我跟党员们讲党章,就结合了桑洲当年的党员干部,未放一枪一弹就端掉了桑洲警察堂的英勇事迹。”
实践证明,只有运用基层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增强教育培训效果。聊家事、国事、天下事,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融入其中,这种生动活泼的党课,摆脱了枯燥乏味的说教,讲者怡然,听者欣然。宣讲结束时,夏老还组织党员们重温了入党誓词,一些老党员握着拳头,激动得热泪盈眶。
润无声时时处处“不忘初心”
走进团长章思滚老师的家中,我们看到桌上放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以及他用毛笔工工整整抄好的党章。章老正和其他3名讲师团成员认真准备着明天的宣讲内容。
“28年来,讲师团从没向镇里要过一分钱。”桑洲镇党委书记陈云苍告诉我们,“讲师团没有领过一分钱报酬,还自掏腰包订购了《求是》《党建》《半月谈》《理论热点面对面》等20多种权威刊物,平时印刷宣传材料都是自己出资,要不就是自己手抄。”
今天,章思滚老人依然保持着收集党章的爱好。一旦回忆起自己当年入党的情景,他的两眼便会倏地亮起来。“那时候入党感觉特别光荣,自己也喜欢收集党章和毛主席讲话系列,第一本是1983年的,那时我还只是个积极分子。当时那个年代,在村里可以拿到一本党章,感觉特别光荣。一开始不是正式党员的我参加组织生活都特别珍惜,觉得这是党员身份的一种标识。”章老边说边拿出一本本已经发黄的党章,讲述着年轻时的故事。“空的时候,拿出这些党章看看,就跟老朋友似的,随时提醒自己要按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度要求自己,不忘初心,做名合格的党员。”
银发讲师除了当好宣讲员,他们还受聘于桑洲镇党委,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信息员、民间纠纷调解员。自从成了这“三员”,老人们考虑问题多从党委、政府的大局出发,以前参与上访、替人滥写状纸的状况得到根本转变。他们还积极配合镇干部做好民间纠纷的调解工作,配合学校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和失学儿童、特困生帮扶活动,成为一股推动和谐乡风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今年以来,讲师团已在23个行政村宣讲50余次,听众累计已达1万余人次。这支由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组成的银发讲师团作为桑洲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将继续耕耘播种,传播真理、解疑释惑,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打造“两美”桑洲增添一抹亮色。
责任编辑:夏年泽
高标准28年“雷打不动”
“做合格党员,学是基础,做是关键。按咱们桑洲话说,有些人‘讲讲激动,做做非动’,这样的党员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党员。”下洋周村的文化礼堂里最近非常热闹,周边4个村的百余名党员济济一堂,聆听83岁的退休教师章思滚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专题党课。
作为银发讲师团的一名“老资格”,章思滚是现任团长,也是第五任团长。“28年来,成员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但我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章老认为,这和讲师团选拔成员的高标准密不可分。“我们有5条‘雷打不动’的选人标准:政治理论水平较高,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基层工作阅历丰富,身体条件比较好,自愿自觉甘于奉献。”
多年来,讲师团始终把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作为首要任务。每逢党和国家召开重要会议、举办重大活动、重大纪念日,他们就会主动跟进,及时把党的创新理论、最新理念传递到千家万户。每月团内要召开一次例会,集中学习镇党委、政府有关文件,总结上月宣讲工作,学习了解国内外情况。此外,团里还定期组织下村调查研究,掌握村民最关注的内容。
桑洲镇党委书记陈云苍不无感慨地说:“真是难得啊。每逢农历初十、廿五,不论刮风下雨,讲师团的成员都会从全镇各村准时赶来参加学习会,坚持了20余年。为了保证宣讲效果,开讲前,这些银发讲师们往往先来镇里给干部们‘试讲’,让镇里帮忙找找不足,直到大家满意,他们才到村里去宣讲。”
接地气授课严守“两个不”
桑洲山区的一个实际,是各村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也因人而异。为了让宣讲内容接地气、易消化,银发讲师们可没少费心思。
在团结村的聊天长廊内,78岁的夏方顶站在村民们中间,正在给大家讲解党章党规。他手上拿着自己准备了3个星期的讲稿,但他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娓娓道来,在理论中穿插着亲身经历的故事,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党章党规课讲得有声有色,引发了村民们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据夏老介绍,银发讲师团授课时严格遵循“两个不”,即不念准备好的稿子、不讲一二三四条。“宣讲员除了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比别人先学一步、深学一层,还要适时用地方语言融入群众乐于接受的笑话或故事,这样群众听着就不会觉得生硬。今天我跟党员们讲党章,就结合了桑洲当年的党员干部,未放一枪一弹就端掉了桑洲警察堂的英勇事迹。”
实践证明,只有运用基层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增强教育培训效果。聊家事、国事、天下事,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融入其中,这种生动活泼的党课,摆脱了枯燥乏味的说教,讲者怡然,听者欣然。宣讲结束时,夏老还组织党员们重温了入党誓词,一些老党员握着拳头,激动得热泪盈眶。
润无声时时处处“不忘初心”
走进团长章思滚老师的家中,我们看到桌上放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以及他用毛笔工工整整抄好的党章。章老正和其他3名讲师团成员认真准备着明天的宣讲内容。
“28年来,讲师团从没向镇里要过一分钱。”桑洲镇党委书记陈云苍告诉我们,“讲师团没有领过一分钱报酬,还自掏腰包订购了《求是》《党建》《半月谈》《理论热点面对面》等20多种权威刊物,平时印刷宣传材料都是自己出资,要不就是自己手抄。”
今天,章思滚老人依然保持着收集党章的爱好。一旦回忆起自己当年入党的情景,他的两眼便会倏地亮起来。“那时候入党感觉特别光荣,自己也喜欢收集党章和毛主席讲话系列,第一本是1983年的,那时我还只是个积极分子。当时那个年代,在村里可以拿到一本党章,感觉特别光荣。一开始不是正式党员的我参加组织生活都特别珍惜,觉得这是党员身份的一种标识。”章老边说边拿出一本本已经发黄的党章,讲述着年轻时的故事。“空的时候,拿出这些党章看看,就跟老朋友似的,随时提醒自己要按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度要求自己,不忘初心,做名合格的党员。”
银发讲师除了当好宣讲员,他们还受聘于桑洲镇党委,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信息员、民间纠纷调解员。自从成了这“三员”,老人们考虑问题多从党委、政府的大局出发,以前参与上访、替人滥写状纸的状况得到根本转变。他们还积极配合镇干部做好民间纠纷的调解工作,配合学校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和失学儿童、特困生帮扶活动,成为一股推动和谐乡风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今年以来,讲师团已在23个行政村宣讲50余次,听众累计已达1万余人次。这支由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组成的银发讲师团作为桑洲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将继续耕耘播种,传播真理、解疑释惑,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打造“两美”桑洲增添一抹亮色。
责任编辑:夏年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