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对比分析后外侧入路下全髋关节置换(THA)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B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脱位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正骨医院关节科收治的347例并获得至少1年以上随访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秩和检验、t检验等方法对比两组脱位患者与未脱位患者间性别、年龄、髋关节预防措施依从性及年龄与调查问卷得分相关性等信息.结果 术后1年内共有10例患者出现脱位,BHA者脱位率5.7%(7例)较THA者脱位率1.3%(3例)高(P=0.026);脱位组患者的年龄较非
【机 构】
:
510000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362000 泉州市正骨医院关节科;471003 洛阳正骨医院髋关节中心;510000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362000 泉州市正骨医院关节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分析后外侧入路下全髋关节置换(THA)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B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脱位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正骨医院关节科收治的347例并获得至少1年以上随访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秩和检验、t检验等方法对比两组脱位患者与未脱位患者间性别、年龄、髋关节预防措施依从性及年龄与调查问卷得分相关性等信息.结果 术后1年内共有10例患者出现脱位,BHA者脱位率5.7%(7例)较THA者脱位率1.3%(3例)高(P=0.026);脱位组患者的年龄较非脱位组大(t=2.318,P<0.05);髋关节预防措施依从性调查问卷显示,BHA组患者得分(76±16),较THA组患者(83±11)低(U=10038,P<0.05);在BHA和THA两组中,发生脱位患者的得分[BHA组(56±14),THA组(62±9)]低于未发生脱位患者[BHA组(76±16),THA组(84±9)](F=34.25,P<0.05);而年龄因素与髋关节预防措施依从性调查问卷得分呈负相关(R2=0.79,P<0.05),回归方程为Y=-0.6523x+125.7.结论 良好的髋关节脱位预防措施依从性是预防脱位的重要因素,为临床医生重视及按计划指导患者髋关节脱位预防措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RA)和传统手工(CM)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威科集团下的Ovid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共5个数据库进行检索,选择使用机器人辅助和传统手工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提取相关资料(纳入比较机器人辅助和传统手工手术的随机临床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篇RCTs文献,共686例全髋关节置换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累及关节内所有结构的疾病.疼痛、活动受限、关节畸形等是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主要症状.目前膝骨关节炎疼痛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导致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疼痛是患者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出膝关节内关节软骨、软骨下骨、滑膜及髌下脂肪垫等组织病变可能导致炎症介质等分子的产生,使关节内发生炎症反应;病变也可能会使关节内机械应力改变,均可刺激感觉神经产生疼痛.神经功能改变可能存在于膝骨关节炎整个病程,感觉神经长期受到刺激使神经功能发生改变,产生提高疼痛
作为目前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有效治疗术式之一: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KA),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早期由于对此技术的认识尚浅等原因,UKA术后疗效并非十分理想,而且手术适应范围相对较窄.随着U KA的假体设计、材料工艺以及手术技术的发展,在术后中长期疗效上,U KA已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相当,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也有了改变,前交叉韧带(ACL)变性损伤是否能行UKA仍存分歧,本文将对此问题作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