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应用辨误(十七)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wn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身处地”与“身临其境”
  “设身处地”和“身临其境”本是两条不同的成语,意思相差很远,但是因为都有一个“身”字,“境”和“地”意思又相近,所以常常被用混。且看从互联网上摘录的两个句子。其一曰:“高清晰度电视形象逼真,有消费实力的朋友可以在世界杯到来之际,把它搬回家,让你设身处地体验世界杯。”这里的“设身处地”该用“身临其境”。其二曰:“只要你身临其境为我们想想,就会同情我们的处境,不会对我们这样求全责备了。”这里的“身临其境”该用“设身处地”。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先分别考察一下这两个成语。
  “设身处地”,《礼记·中庸》“体群臣也”朱熹集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后来用“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为别人着想。例如明·海瑞《督抚条约》:“赂人吏书,设身处地,于心何若?”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创作者触景生情,评论家设身处地,才能相得益彰。”
  “身临其境”,身,亲自;临,到。意思是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例如《三侠五义》第六十五回:“说的奇特而又奇特,再遇个探奇好古的人,恨不得登时(立即,即顿时)就要看看,及至身临其境,只落得‘原来如此’四个大字,毫无一点的情趣。”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但这不过是一个大意,此外的事,倘非身临其境,实在有些说不清。”
  粗看起来,“设身处地”和“身临其境”意思差不多。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设身处地”中有一个“设”字,“设”是设想、假设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那种境地,替别人想一想。这就是朱熹说的“设以身处其地”。“身临其境”并非设想,而是自己真的到了那个境地。区别这两个成语必须抓住“设”字这个关键。弄清这一点,就会明白上面两例句把“设身处地”和“身临其境”用混的原因了。
  “休戚相关”与“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语出《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休,欢乐;戚,悲伤。后来就用“休戚相关”指彼此之间的欢乐忧愁、幸福祸患互相关联。形容彼此的利害一致,关系密切。例如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我想许多功臣,其中只有将军是天子的至亲,必然有个休戚相关之意,故请你来商量。”再如孙犁《芸斋琐谈》:“作为一个作家,每时每刻都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管任何处境,他不能不和广大人民休戚相关。”
  “休戚相关”只用于人与人之间,而不用于事物之间。可是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常常被误用于事物。比如某报有一篇文章,说:“二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场改革与我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很明显,这里的“改革”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不能用“休戚相关”的,可以改为“息息相关”。
  “息息相关”是说彼此之间连呼吸都互相关联,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也作“息息相通”。本来也只用于人与人之间,但在使用过程中范围有所扩大,也可用于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如《清史稿·文祥传》:“事不尽属总理衙门,而无事不息息相关也。”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浑乎其不可分者在此身。”叶圣陶《坐羊皮筏到雁滩》:“我们的呼吸跟黄河的流动、连山的沉默、青天的明朗息息相通。”
  由此可见,使用成语一定要注意它的对象,切不可张冠李戴。如果拿不准而又一时想不起合适的成语,不如直截了当,有啥说啥。前举某报文章如果改用“密切相关”,岂不又平实又准确?
其他文献
从和文字的偶然相遇,到深深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仿佛一切都是一瞬罢了。  人生路上,无数人无数事影响着我的心、我的脑,以及我手中紧握着的渗透出丝丝墨香的笔。我渐渐发现,其实写作就是在记录生活,雕琢岁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只有用文字留下印记,一切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林清玄说过,文学家不去寻找增加记忆的魔药,而让记忆自然地留下,记在文字上,或刻在心版上,随时准备着偶然的相遇。诚然,每当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