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潍坊民歌是潍坊地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潍坊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心灵的自由呈现。潍坊民歌在流传过程中受当地人文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独特风格的民歌,本文从潍坊民歌演唱的用声要求、地方语言特点以及润腔技巧三方面来论述,对如何更好地把握潍坊民歌的演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潍坊民歌 演唱风格 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潍坊民歌根植于潍坊这片沃土之上,受当地人文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潍坊地区民歌所特有的演唱风格。特别是在语音语调及各种润腔技巧上有着当地独特的表现手法。本文将从用声要求、语言特色及润腔技巧三方面并结合本人在演唱潍坊民歌的一些体会对潍坊民歌的演唱风格进行分析。
一 潍坊民歌演唱的声音要求
潍坊人性格豪爽实在,潍坊民歌的演唱也如同潍坊人的性格一样,有种坦坦荡荡、实实在在的感觉。潍坊民歌题材内容丰富,叙事性很强,音域不宽,适合人声的自然音区,所以长期以来潍坊民歌的演唱上有真声成分多,假声成分少的特点。这种演唱以本嗓为基础,中声区亦用白声进行过渡,高声区适当掺入假声,这样的发声与语言习惯结合紧密,便于咬字吐词,能够直接表露歌者的声音特质,往往音色比较明亮,吐字也比较清晰,能够较为准确地体现地方风格,更能把浓厚的“潍坊味儿”表现出来。但这种真声多假声少的演唱方法更加取决于演唱者自身的声音条件,在老一辈的歌唱家中,有许多天生的好嗓子,他们在用声时就比较直白,更加强调歌曲的味道,在高音的演唱上真声多,喊的成分重。在今天声乐艺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声乐工作者亦应与时俱进,丰富民歌演唱的方式方法,将天然的嗓音与科学的训练结合起来,使民歌的演唱在保有地方风格的同时更加注重用声的科学性。
通过对潍坊民歌的分析与演唱,本人就演唱潍坊民歌的用声方面总结了以下几点:
1 在声音的音色方面要富于变化,能够根据歌曲的风格、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准确且巧妙地运用发声技巧刻画出各种声音形象,塑造各种人物性格。如“刚、柔、明、暗,轻巧的、激昂的、幽默的、悲伤地、高兴地……”这些亦应通过声音的变化去表达。例如,演唱《打弹弓》这首歌曲,一方面要体现男孩子顽皮的个性,另一方面在歌曲的后半段,也要把“衣衫褴褛没人缝”的无奈以及乐天派的幽默表达出来,这些都要求通过演唱者丰富的声音表情进行传达。
2 在声音的音域方面要有所扩展。虽然潍坊民歌在音域上往往在两个八度以内,比较适合人声的自然歌唱音域,但随着声乐演唱技术的发展,人声的音域更加宽广,远在两个八度的阶段之上,同时发声的科学性,不但加宽了音域,而且使得音质音色在“本嗓、直白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观,音色更加甜美,更加富于变化。另外,现代的民歌演唱在形式上也趋于多样化,出现了很多根据传统民歌作品进行改编的新民歌,这些作品对演唱者的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是具备两个八度的音域是远远不能驾驭作品的。例如,青州民歌《打秋千》,这首歌旋律简单极易上口,并且演唱难度不大。在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著名作曲家姚继刚先生把这首《打秋千》进行了改编,其中加入了花腔的创作手法,更是把这首歌曲的音域由十度扩展到了两个八度以上,演唱者想要更好地表现作品,仅靠真声的喊唱是不够的,非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不可。
3 声音要做到有强有弱,做好对音量的控制。潍坊民歌在风格上是粗犷豪放中又不乏细腻的情感,所以做到对音量的有效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潍坊民歌的音乐形象十分丰富,有的需要强烈的情感去表达,有的则需要婉转细腻的线条,要做到这些,就要把握好对声音的控制。当然如果仅凭嗓音歌唱,难免在唱强音时有喊叫的成分,在唱弱音时会显得苍白无力。要想把音量的对比做得十分鲜明,获得自如的声音控制需要前期科学的、严格持久的声音训练才能达到的。
二 潍坊民歌演唱的语言特色
语言是形成民歌演唱风格重要的因素之一,潍坊地区的语言特点是潍坊民歌演唱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潍坊各个地区的方言都有其独特的发音特点,相对于普通话,潍坊话讲起来比较硬,特别像潍坊人豪爽的性格,这也影响了潍坊民歌的旋律风格。但总体来讲,潍坊话属于中国的北方语系,与普通话相比在读音上差距并不大,主要的差距是在声调的调值方面,特别是一些上声字变为了去声字,整体的语调方向多往下行,四声的语调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距。潍坊话中有些方言也比较有特色,如“人”潍坊话读“yin”,“喝水”潍坊话读“ha shui”,“抽屉”潍坊话读“chou tou”等。
对于潍坊民歌的演唱,许多当地的民歌手以及老一辈的歌唱家多用方言进行演唱,本人曾采访过潍坊当地的一些老艺人,他们用当地语言进行演唱,情真意切、风格鲜明,“潍坊味道”浓郁。而在当代潍坊民歌的演唱上,为了追求声音的美感以及曲调的效果,则更倾向于用普通话来演唱。用普通话来演唱可以让更多人听懂、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潍坊民歌的适应面,但在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它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失掉了潍坊民歌语言上的味道。笔者个人认为,可以用普通话演唱潍坊民歌,但不要忽视了潍坊特色语言的运用,可以在演唱中适当选择其中最富潍坊特色的語言加以强调,则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例如,演唱潍县民歌《卖扁食》,这是一首非常具有潍坊地方风味的民歌作品,其中许多歌词就是以当地的方言写成的,如“扁食”(潍坊当地叫饺子为扁食)、“干粉条子”等,特别是每段结尾部分的旁白,一定要用当地的方言来说,这样特别能够体现民歌的地方特色。
其次,潍坊民歌的演唱另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方面就是“儿化字”的使用。这也是山东地区语言的重要特色之一。儿化字,又称小字、小辙、小韵,在潍坊地区方言中使用得十分普遍,因此在潍坊民歌演唱中儿化字的使用就必不可少。例如,潍县民歌《叫大娘》:“叫大娘,你坐下,咱娘俩(儿)啦个实诚呱(儿)”。再如,青州民歌《打秋千》:“脚(儿)蹬花板,三起两起面(儿)朝天”。如果这两首民歌将儿化字去掉,曲调的情绪就显得乏味,听起来也比较呆板笨拙。由此可见,儿化字善于表现轻松、甜美、喜悦的情绪,特别是在顺口溜、俏皮话中经常使用,特别能体现幽默、俏皮的气氛与格调,相反在表现庄重、严肃的气氛中很少使用儿化字。在演唱中使用儿化字,可以使歌唱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同时儿化字在演唱上经常一带而过,使得声音听起来十分“滑溜”,所以可以起到增加歌曲的趣味性,有助于歌唱者情感自然的流露,更有亲切感。 再次,就是潍坊民歌中特色衬词、衬句的演唱也不可忽视。潍坊民歌中存在大量衬词、衬句,它们往往没有特别的含义,但体现的是当地语言的一种习惯,起到连接、过渡的作用,有时也能代替歌词表现出情绪的变化,它们对表达浓郁的地方特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高密民歌《绣荷包》,其中的“那个”、“咿么”是起到连接作用的衬词,在演唱时要与歌词部分自然的过渡,表现一种甜美的情感;而句尾之前的衬句(唵唵唵 唵唵唵唵)则更多的是代替歌词表达了姑娘羞涩的情感,在演唱中要将衬句婉转地表现则是把握这首作品地方风格的重要方面。
三 潍坊民歌装饰音演唱的特色
在民歌的演唱中,为了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装饰性的润腔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在潍坊民歌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装饰音,有的是在谱面上标记出来的,也有的需要通过演唱者的演唱体验与经验加之完善的。潍坊民歌中的装饰音更多是为了符合地方语言的发音规律、突出地域风格与情感的需要,表现出具有潍坊特色的行腔韵味。以下介绍潍坊民歌中常见的几种装饰音:
1 滑音
潍坊民歌的演唱中,滑音使用的比较多,就滑动的方向来讲,以下行居多,这与潍坊地方语言的声调走向息息相关。滑音的演唱要求保持线条的流畅连贯,滑音演唱的力度以及音色的变化,可以体现出极为丰富的旋律表情及情感内涵。
例如,高密民歌《绣花灯》中的滑音的运用就是与当地的方言密切相关的,滑音下行的方向与高密字调的起落特征相一致,在演唱时要突出字调本身下行的特点。
再如,高密民歌《绣荷包》,这首民歌中使用的是有音高定位式的滑音(也就是起止音有固定音高),这些滑音的使用使得歌曲有很浓厚的生活情调,能够细腻地体现出年轻姑娘给情郎绣荷包时羞涩的情感,在演唱时要注意线条的流畅与婉转。
2 倚音
在潍坊民歌中另外一种常用的装饰音就是倚音。倚音的类型有前倚音、后倚音,有的是单音滑动的倚音,也有几个音连在一起的复倚音。倚音常用来表现一些细腻、甜美的情感,一些具有独特地方风味化的“小弯儿”经常要靠倚音的形式加以表现。例如,青州民歌《反对花》,这首民歌的演唱采用了男女对答的形式,其中有不少倚音的运用,有单倚音也有复倚音,这些装饰性倚音的应用,使得这首作品的音调十分轻巧、甜美,演唱时注意声音要圆滑一带而过,力求轻巧自然,要注意增强演唱的口语化和生活气息。
3 顿音
顿音也叫頓腔或断音,是在山东民歌中常用的一种歌唱技巧,它能够显示出饱满的神情,在演唱时是靠气息爆发出短促而有力的声音,效果上干净利落、棱角分明。在表现形式上有的是一字一音,也有少数是一字多音的情况。例如,诸城的《开荒歌》,这首歌演唱中顿音的使用,是一字一音的形式,就像人们在开荒劳动中发出的感叹,使得音乐形象十分鲜明。演唱时要注意气息与声音的相互配合,不要拖沓,干净利落。再如,高密的《绣花灯》,这是一首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谱面上就显示了有多种装饰音,如滑音、倚音、顿音等。其中“春”字在演唱上要短而轻,听起来要有种似断非断、轻巧灵活的感觉,歌曲的“地方味儿”就出来了。
4 波音
波音在潍坊民歌的谱例中出现的不多,但是在演唱上的使用却不少且比较有特色,它可以强调字的语音、突出语气的韵味,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润腔技巧。
如昌邑民歌《绣针纹》、潍县民歌《卖扁食》,这些民歌中波音的运用,使得字的语气得以加强,音调上显得更加活泼敏捷,起到很好的装饰和美化唱腔的作用。
在潍坊民歌的演唱中,还有很多润腔技巧,它们的使用是与潍坊地方的语言习惯、生活气息相关联,有谱子上标出的,还有更多的是未标出的,在演唱时,需要歌者深刻体验才能把握好。另外,有许多潍坊民歌的演唱所体现的润腔方法不是单一的,往往在一首作品中体现出多种润腔技巧,如高密民歌《绣荷包》,这首民歌主要采用了甩腔与滑音相结合的唱法,在一、二句的句尾都是用下滑音的装饰,体现了高密地方语言的特点;而在第三句“欢天喜地忙将它做”中的“它”字,在“3(mi)”前加上装饰性的滑音“5(so)”,在演唱时往往利用甩腔下滑的技巧来演唱,就会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综上所述,演唱潍坊民歌要实实在在地体现潍坊人豪爽的性格,在声音的运用上既要体现潍坊的地方特色又要与科学的发声方法相结合;潍坊民歌作为地方语言的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演唱时不可忽略潍坊特色语言的应用;另外,潍坊民歌中的装饰音更多是为了符合地方语言的发音规律、突出地域风格与情感的需要,需要演唱者不断地体会加以完善。
注:本文系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系列论文之一,课题名称:潍坊地方民歌研究,项目编号:2011103。
参考文献:
[1] 魏占河:《山东民歌演唱漫谈》,《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4期。
[2] 李海鸥:《论山东民歌演唱的传统特色之继承与创新——兼谈我演唱山东民歌时的体会》,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3] 杨瑞:《浅谈山东民歌中的方言及演唱风格》,《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9期。
[4] 刘晓鹏:《山东民间小调的文化浅析》,《齐鲁艺苑》,2007年第5期。
[5] 陈婷:《临沂民歌演唱风格探析》,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作者简介:陈磊,女,1979—,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工作单位:潍坊学院音乐学院。
关键词:潍坊民歌 演唱风格 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潍坊民歌根植于潍坊这片沃土之上,受当地人文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潍坊地区民歌所特有的演唱风格。特别是在语音语调及各种润腔技巧上有着当地独特的表现手法。本文将从用声要求、语言特色及润腔技巧三方面并结合本人在演唱潍坊民歌的一些体会对潍坊民歌的演唱风格进行分析。
一 潍坊民歌演唱的声音要求
潍坊人性格豪爽实在,潍坊民歌的演唱也如同潍坊人的性格一样,有种坦坦荡荡、实实在在的感觉。潍坊民歌题材内容丰富,叙事性很强,音域不宽,适合人声的自然音区,所以长期以来潍坊民歌的演唱上有真声成分多,假声成分少的特点。这种演唱以本嗓为基础,中声区亦用白声进行过渡,高声区适当掺入假声,这样的发声与语言习惯结合紧密,便于咬字吐词,能够直接表露歌者的声音特质,往往音色比较明亮,吐字也比较清晰,能够较为准确地体现地方风格,更能把浓厚的“潍坊味儿”表现出来。但这种真声多假声少的演唱方法更加取决于演唱者自身的声音条件,在老一辈的歌唱家中,有许多天生的好嗓子,他们在用声时就比较直白,更加强调歌曲的味道,在高音的演唱上真声多,喊的成分重。在今天声乐艺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声乐工作者亦应与时俱进,丰富民歌演唱的方式方法,将天然的嗓音与科学的训练结合起来,使民歌的演唱在保有地方风格的同时更加注重用声的科学性。
通过对潍坊民歌的分析与演唱,本人就演唱潍坊民歌的用声方面总结了以下几点:
1 在声音的音色方面要富于变化,能够根据歌曲的风格、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准确且巧妙地运用发声技巧刻画出各种声音形象,塑造各种人物性格。如“刚、柔、明、暗,轻巧的、激昂的、幽默的、悲伤地、高兴地……”这些亦应通过声音的变化去表达。例如,演唱《打弹弓》这首歌曲,一方面要体现男孩子顽皮的个性,另一方面在歌曲的后半段,也要把“衣衫褴褛没人缝”的无奈以及乐天派的幽默表达出来,这些都要求通过演唱者丰富的声音表情进行传达。
2 在声音的音域方面要有所扩展。虽然潍坊民歌在音域上往往在两个八度以内,比较适合人声的自然歌唱音域,但随着声乐演唱技术的发展,人声的音域更加宽广,远在两个八度的阶段之上,同时发声的科学性,不但加宽了音域,而且使得音质音色在“本嗓、直白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观,音色更加甜美,更加富于变化。另外,现代的民歌演唱在形式上也趋于多样化,出现了很多根据传统民歌作品进行改编的新民歌,这些作品对演唱者的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是具备两个八度的音域是远远不能驾驭作品的。例如,青州民歌《打秋千》,这首歌旋律简单极易上口,并且演唱难度不大。在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著名作曲家姚继刚先生把这首《打秋千》进行了改编,其中加入了花腔的创作手法,更是把这首歌曲的音域由十度扩展到了两个八度以上,演唱者想要更好地表现作品,仅靠真声的喊唱是不够的,非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不可。
3 声音要做到有强有弱,做好对音量的控制。潍坊民歌在风格上是粗犷豪放中又不乏细腻的情感,所以做到对音量的有效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潍坊民歌的音乐形象十分丰富,有的需要强烈的情感去表达,有的则需要婉转细腻的线条,要做到这些,就要把握好对声音的控制。当然如果仅凭嗓音歌唱,难免在唱强音时有喊叫的成分,在唱弱音时会显得苍白无力。要想把音量的对比做得十分鲜明,获得自如的声音控制需要前期科学的、严格持久的声音训练才能达到的。
二 潍坊民歌演唱的语言特色
语言是形成民歌演唱风格重要的因素之一,潍坊地区的语言特点是潍坊民歌演唱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潍坊各个地区的方言都有其独特的发音特点,相对于普通话,潍坊话讲起来比较硬,特别像潍坊人豪爽的性格,这也影响了潍坊民歌的旋律风格。但总体来讲,潍坊话属于中国的北方语系,与普通话相比在读音上差距并不大,主要的差距是在声调的调值方面,特别是一些上声字变为了去声字,整体的语调方向多往下行,四声的语调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距。潍坊话中有些方言也比较有特色,如“人”潍坊话读“yin”,“喝水”潍坊话读“ha shui”,“抽屉”潍坊话读“chou tou”等。
对于潍坊民歌的演唱,许多当地的民歌手以及老一辈的歌唱家多用方言进行演唱,本人曾采访过潍坊当地的一些老艺人,他们用当地语言进行演唱,情真意切、风格鲜明,“潍坊味道”浓郁。而在当代潍坊民歌的演唱上,为了追求声音的美感以及曲调的效果,则更倾向于用普通话来演唱。用普通话来演唱可以让更多人听懂、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潍坊民歌的适应面,但在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它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失掉了潍坊民歌语言上的味道。笔者个人认为,可以用普通话演唱潍坊民歌,但不要忽视了潍坊特色语言的运用,可以在演唱中适当选择其中最富潍坊特色的語言加以强调,则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例如,演唱潍县民歌《卖扁食》,这是一首非常具有潍坊地方风味的民歌作品,其中许多歌词就是以当地的方言写成的,如“扁食”(潍坊当地叫饺子为扁食)、“干粉条子”等,特别是每段结尾部分的旁白,一定要用当地的方言来说,这样特别能够体现民歌的地方特色。
其次,潍坊民歌的演唱另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方面就是“儿化字”的使用。这也是山东地区语言的重要特色之一。儿化字,又称小字、小辙、小韵,在潍坊地区方言中使用得十分普遍,因此在潍坊民歌演唱中儿化字的使用就必不可少。例如,潍县民歌《叫大娘》:“叫大娘,你坐下,咱娘俩(儿)啦个实诚呱(儿)”。再如,青州民歌《打秋千》:“脚(儿)蹬花板,三起两起面(儿)朝天”。如果这两首民歌将儿化字去掉,曲调的情绪就显得乏味,听起来也比较呆板笨拙。由此可见,儿化字善于表现轻松、甜美、喜悦的情绪,特别是在顺口溜、俏皮话中经常使用,特别能体现幽默、俏皮的气氛与格调,相反在表现庄重、严肃的气氛中很少使用儿化字。在演唱中使用儿化字,可以使歌唱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同时儿化字在演唱上经常一带而过,使得声音听起来十分“滑溜”,所以可以起到增加歌曲的趣味性,有助于歌唱者情感自然的流露,更有亲切感。 再次,就是潍坊民歌中特色衬词、衬句的演唱也不可忽视。潍坊民歌中存在大量衬词、衬句,它们往往没有特别的含义,但体现的是当地语言的一种习惯,起到连接、过渡的作用,有时也能代替歌词表现出情绪的变化,它们对表达浓郁的地方特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高密民歌《绣荷包》,其中的“那个”、“咿么”是起到连接作用的衬词,在演唱时要与歌词部分自然的过渡,表现一种甜美的情感;而句尾之前的衬句(唵唵唵 唵唵唵唵)则更多的是代替歌词表达了姑娘羞涩的情感,在演唱中要将衬句婉转地表现则是把握这首作品地方风格的重要方面。
三 潍坊民歌装饰音演唱的特色
在民歌的演唱中,为了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装饰性的润腔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在潍坊民歌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装饰音,有的是在谱面上标记出来的,也有的需要通过演唱者的演唱体验与经验加之完善的。潍坊民歌中的装饰音更多是为了符合地方语言的发音规律、突出地域风格与情感的需要,表现出具有潍坊特色的行腔韵味。以下介绍潍坊民歌中常见的几种装饰音:
1 滑音
潍坊民歌的演唱中,滑音使用的比较多,就滑动的方向来讲,以下行居多,这与潍坊地方语言的声调走向息息相关。滑音的演唱要求保持线条的流畅连贯,滑音演唱的力度以及音色的变化,可以体现出极为丰富的旋律表情及情感内涵。
例如,高密民歌《绣花灯》中的滑音的运用就是与当地的方言密切相关的,滑音下行的方向与高密字调的起落特征相一致,在演唱时要突出字调本身下行的特点。
再如,高密民歌《绣荷包》,这首民歌中使用的是有音高定位式的滑音(也就是起止音有固定音高),这些滑音的使用使得歌曲有很浓厚的生活情调,能够细腻地体现出年轻姑娘给情郎绣荷包时羞涩的情感,在演唱时要注意线条的流畅与婉转。
2 倚音
在潍坊民歌中另外一种常用的装饰音就是倚音。倚音的类型有前倚音、后倚音,有的是单音滑动的倚音,也有几个音连在一起的复倚音。倚音常用来表现一些细腻、甜美的情感,一些具有独特地方风味化的“小弯儿”经常要靠倚音的形式加以表现。例如,青州民歌《反对花》,这首民歌的演唱采用了男女对答的形式,其中有不少倚音的运用,有单倚音也有复倚音,这些装饰性倚音的应用,使得这首作品的音调十分轻巧、甜美,演唱时注意声音要圆滑一带而过,力求轻巧自然,要注意增强演唱的口语化和生活气息。
3 顿音
顿音也叫頓腔或断音,是在山东民歌中常用的一种歌唱技巧,它能够显示出饱满的神情,在演唱时是靠气息爆发出短促而有力的声音,效果上干净利落、棱角分明。在表现形式上有的是一字一音,也有少数是一字多音的情况。例如,诸城的《开荒歌》,这首歌演唱中顿音的使用,是一字一音的形式,就像人们在开荒劳动中发出的感叹,使得音乐形象十分鲜明。演唱时要注意气息与声音的相互配合,不要拖沓,干净利落。再如,高密的《绣花灯》,这是一首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谱面上就显示了有多种装饰音,如滑音、倚音、顿音等。其中“春”字在演唱上要短而轻,听起来要有种似断非断、轻巧灵活的感觉,歌曲的“地方味儿”就出来了。
4 波音
波音在潍坊民歌的谱例中出现的不多,但是在演唱上的使用却不少且比较有特色,它可以强调字的语音、突出语气的韵味,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润腔技巧。
如昌邑民歌《绣针纹》、潍县民歌《卖扁食》,这些民歌中波音的运用,使得字的语气得以加强,音调上显得更加活泼敏捷,起到很好的装饰和美化唱腔的作用。
在潍坊民歌的演唱中,还有很多润腔技巧,它们的使用是与潍坊地方的语言习惯、生活气息相关联,有谱子上标出的,还有更多的是未标出的,在演唱时,需要歌者深刻体验才能把握好。另外,有许多潍坊民歌的演唱所体现的润腔方法不是单一的,往往在一首作品中体现出多种润腔技巧,如高密民歌《绣荷包》,这首民歌主要采用了甩腔与滑音相结合的唱法,在一、二句的句尾都是用下滑音的装饰,体现了高密地方语言的特点;而在第三句“欢天喜地忙将它做”中的“它”字,在“3(mi)”前加上装饰性的滑音“5(so)”,在演唱时往往利用甩腔下滑的技巧来演唱,就会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综上所述,演唱潍坊民歌要实实在在地体现潍坊人豪爽的性格,在声音的运用上既要体现潍坊的地方特色又要与科学的发声方法相结合;潍坊民歌作为地方语言的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演唱时不可忽略潍坊特色语言的应用;另外,潍坊民歌中的装饰音更多是为了符合地方语言的发音规律、突出地域风格与情感的需要,需要演唱者不断地体会加以完善。
注:本文系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系列论文之一,课题名称:潍坊地方民歌研究,项目编号:2011103。
参考文献:
[1] 魏占河:《山东民歌演唱漫谈》,《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4期。
[2] 李海鸥:《论山东民歌演唱的传统特色之继承与创新——兼谈我演唱山东民歌时的体会》,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3] 杨瑞:《浅谈山东民歌中的方言及演唱风格》,《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9期。
[4] 刘晓鹏:《山东民间小调的文化浅析》,《齐鲁艺苑》,2007年第5期。
[5] 陈婷:《临沂民歌演唱风格探析》,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作者简介:陈磊,女,1979—,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工作单位:潍坊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