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现阶段的历史教学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lianl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愈来愈以惊人的吸引力被教改所接受,无论是在人生观价值观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学阶段还是在德、智、体、美完成塑造的大学阶段这一素质教育的主基调都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他的独特作用,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独特性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伸展性必须涉及这一教学领域。而当今的历史教学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站在高度上审视历史,用理性的思维寓知识于教学。完善的构划上传统文化、法律素养、换位授课、中国传媒等知识的培养与渗透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法律素养;传统文化;换位授课;中国传媒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们素质的提高,教育在人们素质提高中起着绝对作用,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由此可见,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历史学科以历史知识的广博性和人文性、历史意识的教育性和思想性以及历史思维的社会性和思辨性等特点,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下面就中国现有的历史教育现状发表一些看法以在历史研究界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传统文化之历史教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是世界对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评价,这一高论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对于今天中国的和平崛起也是大国姿态的展现,所以对中学生做好历史学科中折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日本的篡改历史教课书事件虽然已经落下了帷幕但中国面对这一事件的态度不得不让我们重视对中小学生历史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让出现这样篡改历史的事件在国内没有生存的土壤。清明节假日的08年开放这些国家政策的努力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更好诠释,而这些措施的出台在历史教程中都是有史可依的,缺少的就是老师的重点引导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断层与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文化冲击。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得不让身为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我深思我们现在的历史教学工作中的欠缺之处。中国传统文化的溯源我们应该从思想争鸣的历史结晶入手,中国古代的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历史考试中一直以选择题现身,且分数不高,但其对中国青少年的教育作用特别今天“浮躁、追求刺激、另类”的90后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孔子的儒家思想从奴隶制的没落春秋后期一直延续到今天还一直保持着其经久不衰的发展趋势,这一思想背后的历史发展就是今日世界走向新的台阶的必研素材。孔子,齐鲁之地的灵气化身、儒家思想的首创者、周礼传承的维护者。教师应在给同学们重点介绍儒家大师的同时站在提问者的角度让同学们思考这一思想给中国现在高节奏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一思想哪些得以流传下来了?哪些在流传的途中“掉队”了?我们应该怎样把“掉队”的文化拉回来?如何站在今天的角度上看待春秋时期形成的超越时空的思想理论?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抛出让同学们思维得以扩充这样无形中在实施历史教学大纲注重基础知识的牢记上增强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利用中小学生的这份好奇心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打好。
  
  二、法律素养之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大规定的德育目标,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历史责任感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德育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事做人。围绕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法制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其法律素养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教育学生学法、守法、用法也是历史学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中国近代史的》教材关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内容,始终贯彻着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的国家的法律法规。从狭义的“法”的角度讲,课本中有五处直接出现法的地方,即教材第五章第五节“土地改革运动”一目中,教材用较大的篇幅,以精体字、小字和文献资料概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相关内容;教材第五章第三节中用了近两页的篇幅加以概述第一部社会宪法的诞生;教材第九章有二处刊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部分内容,分别阐述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团结;教材第十章关于“建设现代化的国防”一目中,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部分内容;教材第十章第一节“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目中奖了80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这些内容为我们挖掘教材法律法规知识素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我国现在的法律现状从今至古的逆向思维来对学生进行法制思想的熏陶。除了历史教科书上明文出现的法律外可以由历史知识引申法律知识。比如今年的西藏问题是国内外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作为历史教师的正确引导更体现了重中之重,必须在学生心中形成这样的链条中国的历史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不是我是中国人所以为了祖国的利益我必须承认“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宪法中体现的主权意识在历史课程中有充分的环境来学习。西藏的历史从最初的西藏民族的形成,唐朝的联姻,元朝的归为版图,明朝、清朝的持续管辖,中华民国的宪法规定,达赖十四世同毛主席的会见及中国发展的祝福这些都在证明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这些都是历史课程中必须涉及的内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在这样法制与时事结合的前提下西藏问题的一系列构成要件都会在同学们中形成。教育也就达到了它最终的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法制前沿问题必不可少但是教学本质的法制倾向的实践宣传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还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学生进行,使学生认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空前的壮举,是面向21世纪的伟大战略工程的同时作为尚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你们除了完成宪法和教育法规定的义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外,还有责任宣传义务教育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
  
  三、换位授课之历史教学
  
  中国的传统教育始终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软性传授学生硬性接受,学生的一切都必须在老师的“掌控”之中(虽然结果往往不尽让人满意)这一教育的“软肋”在以基础知识掌握为基础的历史教学中更是明显。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随着历史的步伐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这就要求身为知识的传授者的我们与时俱进在原有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结构,在不失以教师为中心的前提下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现有的各个阶段教育的脱节形式变成求学层次的知识构造的连贯。讲台是属于知识的传授者的,但教师不是唯一的群体,要想让学生真正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就应该把讲台的一部人留给学生,那里也是他们的发挥空间,尤其在历史教学这一课容量较大、知识面较广、时空跨越度较大的学科教学中,学生在准备授课的过程中会对他所准备的课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对过去知识的查漏补缺、对未来知识的提前预习最重要的是对现在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扩充,可能仅仅的一堂课就可以让授课同学的知识储备走向一个新的台阶。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的历史系统体系得以建立还为以后的学习之路开辟了一条捷径。无论是从知识的扩充上还是从思维的全面性上更或是说从站在舞台上的心理素质上都是一个进步。但是这样的教学存在时间的不可行性这就要求教师适当的安排这样能够互换授课的方式的执行。
  
  四、中国传媒之历史教学
  
  08年是不平静的一年,奥运盛会的北京召开被世界各方认为是“中国立足于世界舞台的高峰期”体育盛会将会把中国推向历史的至高点,新的强势事物的诞生必然伴随着褒贬不一的评论声,中国“孩子”任性的脾气给不友好声音带来了可乘之机,面对这些传媒技术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但中国的传媒原则的“言之成理、言行一致、以诚相交、言贵则人、不求说服、和为贵”等却成为我们被舆论讨伐的原因,着让国人很不明白。所以要求我们这些历史教学工作者学会“用中国的传媒方式教育人、用西方的传媒方式回馈人”。面对西方世界强势的话语霸权中国如何宣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捍卫自己的民族权利和国家利益,对中国政府、知识界和媒体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这一切都是对崛起中的中国的考验,更需要中国未来的主人——中学生提前训练这种面对别人评论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无疑是现在历史教学中严重缺失的东西。中国历史教学的保守主义、尊重历史而不夸大的思想意识使中国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进入了大学才起步这方面的研究,可是事实显示当大学生真正开始研究的时候,大学阶段已经接近了尾声,这就意味着研究生以上是研究中国思想意识的主题,虽然大学的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在国内所占的比例,可是越走越高的峰顶人群还是少数,这一客观事实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从中学开始就培养学生们此类方面的能力训练。比如面对西方奉行的“扩张性传播”我们的夸大思想也要有充分的体现,但必须是建立在你对历史知识充足的了解的基础上,这样不仅给西方媒体严厉的打击而且对于宣扬中国文化历史起到了积极性作用。在学生的课堂活跃上大胆的设想,大胆的表达是对中国大众传媒的最好准备基础。拥有了强硬的知识储备在对外传播上我们就不必“慎言”因为历史知识的储备和第一时间的定义对受众会产生最深刻最难抹去的印象。“911”事件后,美国在第一时间就将其定义为“拉登为首的极端组织的恐怖袭击”而中国官方面对这样的事件的时候往往把第一时间交给中媒体的评说使我们从主动陷入了被动的状态,这一传媒主动权的把握在历史教程中体现更是十分明显的。对于老师的分析论述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看法且做到有充足的理由说服你的听众接受(无论你的结论与前提对错与否,被大众接受理解就是最大的成功)。教师很好的定位引导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在的历史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我所陈述的这几方面上,我只是就我所了解的内容发表一些意见供历史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参考,还望得到各界学者的指导。
其他文献
摘要:儒家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儒家“和”文化中的“贵和”“仁爱”的伦理道德理想深深根植于我国人民的实际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再就是“和而不同”的思想允许社会有差异性、多样性的区别的思想;而“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的思想。在新的历史备件下,批判和继承优秀的儒家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摘要:艺术内在精神的演变,离不开特定历史环境下人的精神的作用,而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同样可以反映那个时代中人的精神世界。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汉代视觉艺术中的艺术形式之一——两汉墓室壁画、帛画、画像石与画像砖艺术为主做典型性研究,考察西汉儒家思想。用汉画速一视觉图像的旨趣演化来验证西汉儒家思想文化时汉代图像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汉代图像艺术;墓室壁画;帛画    汉初,虽然属道家系统
期刊
摘要:着重介绍了电子文件的概念、特点,对档案管理、档案学理论的影响及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文件;特点;影响;对策    所谓电子文件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等。与纸质文件比较,电子文件有以下几个特点:1、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它需要借助现代办公设备才能阅读利用;2、电子文件可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防火卷帘的功能要求,根据场所是否设置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两种情况分别探讨了适应各自场所的防火卷帘的最佳监控方案。  关键词:防火卷帘控制器;监控;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故障信号    1、防火卷帘监控要求    1.1 防火卷帘控制要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第6.3.8.2条及第6.3.8.3条规定了防火卷帘的自动控制措施:  1)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
期刊
摘要:通过目前投入使用的数字化测图软件的野外数据采集的分析和实际工作的坐标法测图的应用,探讨出一套适合不同测量队伍的人员素质,仪器设备的坐标法测图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细述使用PC-ES00计算机机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及采用支距法现场展点的测图应用程序。  关键词:坐标法测图;现场展绘;    数据采集    一、目前投入使用的数字化测圈软件的野外数据采集的分析  1 野外数据采用编码和绘草图  如:北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GPS RTK技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以厦在矿山勘测定界中的方便、准确、快捷的作用。  关键词:勘测定界;GPS RTK技术:测量定位    1、概述    为加强持证矿山企业的开采秩序管理,防止超层越界行为,苍山县认真开展了矿山企业勘测定界工作。为推动工作开展,该县制定了详细的矿山企业勘测定界工作方案,县政府专门在鲁城乡和兰陵镇分别召开了铁矿开采企业和石膏、石英砂岩开采企业勘测定界工
期刊
摘要:针对聚乙烯管道不同级别、规格,分析了其经济性,并对聚乙烯燃气管材适用的允许工作压力、温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聚乙烯管道;工作压力;温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难老泉》是著名作家吴伯萧以山西太原西南郊的晋祠为题材写的一篇记游散文。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踏山西,进太原,访晋祠,说三绝,而落笔“难老泉”,并以“难老泉”问本文题目,辉映全文。在主旨上,更生发着它丰富的蕴涵:泉虽“古老”而又“难老”,泉既是晋祠文化的发源,又是我中华民族经久不衰。青春常在的象征。“难老泉”标志着我国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民族传统。它还表明,我国今天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对
期刊
摘要:本文简述了沥青路面机械摊铸施工工艺,并对路面平整度质量进行控制。  关键词:沥青路面;机械摊铺;施工工艺;平整度;质量控制    1、前言    沥青路面以其行车舒适性、施工时间短被广泛应用,利用机械施工,加快了工程进度,也对路面平整度质量控制有一定的要求。平整度是衡量高级路面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路面不平顺,会增大行车阻力,并使车辆产生附加振动,直接影响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同时会加剧汽车零
期刊
摘要:从分析信息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现状出发,探讨了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项目施工管理特点和现状、信息技术应用对施工管理的作用。对信息技术在国外发达国家的应用优势争应用效果给予肯定,并指出了现在施工企业信息技术项目施工管理方向。  关键字:信息技术;项目施工管理;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日渐明显。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建筑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