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潭中的手艺人

来源 :照相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l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里忍污浊,枉称心眼多。莲姿博清誉,你却为它活”
  藕在食客眼里是盘中美味,在文人眼里是诗情画意。可谁曾想过“脆嫩若无骨”的美食后面是一群赖以生存的“泥潭中的手艺人”
  1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种藕历史悠久,每到挖藕季节,山东的侯明生和侯家贵像候鸟一样赶赴罗坊,他们专业挖藕近40年,一身皮衣、一把高压水槍是他们的全部装备。
  2 他们通常早上七八点钟下塘,趁着中午吃饭上岸小歇,吃完又继续。挖藕、收藕、洗净、称重,每天至少要在池塘里泡七八个小时。塑料布的四角打个结就是一艘载藕的小船。
  3 要在冰冷的水中摸索出扎根淤泥的藕绝非易事。同是来自山东的小杨有自己的决窍,俯下身、弯着腰,下巴紧挨着水面,一手握着高压水枪,一手顺着残留的莲梗,脚在淤泥里探寻,找到后用高压水枪冲开淤泥,便能顺利取出莲藕。
  4 南方冬季气温接近零度,为了方便劳作,潜水衣里只穿秋衣秋裤,泥水的冰冷刺骨足以穿透衣服。如遇刮风的天气,风吹在脸上不是冷而是辣,脸颊刺痛得难受。
  5 潜水挖藕的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虽然一天赚得不少,但辛苦程度也是令人咋舌。
  6 旁边藕塘则呈现另一番景象。来自"打工之乡"姚圩镇的挖藕人,他们脚穿连体雨裤,上身着一块塑料薄膜防水。
  7 此时的荷塘里失去了往日"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致,也没有泛舟采莲的诗意,有的只是冰冷的污水和陷进去就难以自拔的淤泥。
  8 面对藏于淤泥下的莲藕,怎么判断哪里有哪里没呢?又怎样把藕挖得又好看又好卖呢?职业挖藕人都有自己的办法。
  9 老胡是个中高手:顺着莲杆找,莲杆为黄色的或者拽不动的,下面一般都有藕,莲杆发黑的则大多数没有。
  10 先用特制的铁桶将积水舀干,再用铲子把深厚粘稠的烂泥挖开,顺着荷杆铲下去。找到藕后确定整段莲藕的走势和长度,然后再逐段清除淤泥。
  11 铲泥要准,不能把藕铲断或者破皮或者灌泥。完整的一条藕不但利于保鲜,价钱也卖得高些。挖藕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
  12 因为莲藕深埋于淤泥易破损折断,所以人工挖掘一直无法被取代。挖藕人必须"身陷泥潭"靠经验和技术挖藕。苦、累、脏的职业特点使得挖藕人偏向于中老年者,泥塘里难觅年轻人的身影。
  13 汤贵宝50岁,挖了几十年的藕,满手都是深深的沟壑和交错的伤痕,骨节突兀,指尖像捣药杵一样粗壮得变形。这是挖藕人的职业手型,与白白净净的藕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
  14 挖藕人一般不会站在塘中歇息,因为站着不动很冷。60多岁的队长老汤,从兜里掏出一支烟点燃后,手继续在污泥里不停的摸索。为了节省时间,挖藕人下塘前尽量不喝水以减少排泄。
  15 鲜藕还未装筐,小贩早已在岸边等候。
其他文献
对于江南来说,雪,绝对算得上是稀罕物。我去过东北的雪乡,那里的雪淋漓甜畅,绵长厚重,像一层厚厚的棉被,而湖州的雪很秀气,有灵性,从容散淡,温婉且富有诗意,沁人心脾。江南的雪,仿如一串串跃动的音符,在古典的韵律里浅吟低唱,轻轻飘落于黛瓦、枝头、湖面,这时,你会觉得,即使是技艺再高超的画家,也难以描摹出这幅水墨画的妙处。远远望去,天地间一片朦朦胧胧,如梦似幻,与这氤氲的江南水汽混杂在一起,构成多么曼妙
期刊
研究结果表明 ,硼硅玻璃料的掺入超过一定量时会使压敏电场上升。当玻璃料含量占初始配方总质量的 5 %时 ,压敏电场最小 ,非线性系数最小 ,漏电流最大 ;当玻璃料含量占 5 %~ 1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间联系同益加强,跨国投资日益增长和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经济系统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