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技能的教学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以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为基础构建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体现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一门重要课程的价值所在,运动技术是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术教学这个载体,那么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就是一句空话。在新课程背景下,运动技能的教学不但不应该弱化,反而应该加强,运动技能教学将体育教学串联起来。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目的是什么?如何使学生更加热爱运动技能的学习?笔者认为,运动技能不仅是一个载体,更是一个实践形式,对运动技能的学习要以“学以致用”为原则,将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在比赛中检验,在比赛中巩固与强化运动技能,在比赛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长和进步,最终形成终身体育兴趣。一言以蔽之,运动技能的最高检验标准是比赛。
一、运动技能的学以致用是追求目标
技能是一种能力,能力是一种条件,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运动技能,并应用于体育实践。在我们常态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能非常关注怎样教、怎样学,多是在教法与学法上下功夫,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运动技能。但是有的时候却走进了“为了学习运动技能而学习运动技能”的误区,将目标与手段混淆了。学习运动技能的最终价值取向应该是应用,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就是要用的,如果学了不用,那运动技能的学习就失去了支点。完整的体育教学应该包括教、学、用三个部分,而我们更多地关注前两个方面,对“用”的关注程度不足,有些时候可能忽视了,而“用”恰恰是运动技能学习的最重要的终端。
学生学习了运动技能后该怎样用呢?运动技能最终指向于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教学实践,对运动技能起到了巩固与促进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技术的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更要让学生知道此种技术在何时、何种情况下用,技术要与比赛挂钩,否则单纯的技术练习只能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维系体育运动的纽带是体育兴趣,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他会对成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体验并对此项运动更加关心,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这才是形成运动兴趣的关键,而成功体验不仅是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时的情感体验,更应该包括学生在比赛中的成功与失败(失败与挫折感在某些时候对学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激发学生知不足而后勇)的情感体验,将运动技能学以致用,并在运用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运动技能的学以致用是体育教学的终极追求目标,学习了运动技能之后,并应用所学的技能参加锻炼,是终身体育的输出终端。学习了运动技能如果不应用,那么学习得再好也是徒劳的,也是效果低下的。如果学生没有参加过某一项体育项目的比赛(包括正规与非正规),就没有真正理解这项体育活动,没有领悟到这项体育活动的文化内涵,没有真正参与到这项体育活动中来,就不可能有长久的兴趣指向来维系参加这项体育活动。通过比赛,学生的情感体验是特殊的,这里面不仅有运动技术的应用与检验、运动技术水平的稳定性的反思,还包括学生个体的心理的考验、心理素质的提高、人与人关系的处理、个人与团队的角色定位、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对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对运动技术的再认识、对运动技术应用能力的整合等诸多方面的意义。应用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要求,也是学生能力的一个体现,这个实践具体于体育教学,最有益的载体就是比赛。这里所讲的比赛,区别于竞技运动中的比赛,竞技比赛的目的追求的是成绩,而这里的比赛更多地关注运动技术的应用与情感体验,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二、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不用”现象
何谓运动技能的“不用”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的确是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但有的教师教了一个学年的运动技能,学生却没有进行过教学比赛,学生学习的技能都是一个个片段,这些片段没有通过教学比赛串联起来。以排球的教学为例子,体育老师教了一个学期的基本技术,垫球、发球、传球、扣球技术的学习也都有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单个技术的确是很好,但是就这样的学了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一个学段,学生仅仅学习了运动技术,却没有参加过比赛,比赛的规则是什么也不知道,没有体验到比赛带来的快乐与成功;在篮球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教学都是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等独立分开的单个技术,学了一年多的单个技术,但是没有将技术组合起来应用,形成了“单个技术很漂亮,考试中可以拿高分,但是我不会打篮球”的尴尬。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层面,学生学的运动技术,也仅仅是简单的单个技术,没有将这些运动技术应用于实践,如何将这些独立的点“穿针引线”地贯串起来?笔者认为,应该通过比赛来统领。
三、“比赛”应该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基础上的比赛
比赛中可以看出运动技能学习的程度与效果,比赛是平时练习与训练的积累,是运动技能学习的缩影。比赛法也是我们体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对运动技能巩固提高的实现手段,通过比赛检验与巩固的运动技能更加牢固,更加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但是,比赛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应该是在掌握了一定运动技能基础上才进行比赛。比如在篮球教学中,进行了投篮技术教学,不宜马上进行比赛,如果进行比赛,学生就会因为追求进球而忽视动作技术,动作很容易变形,甚至技术动作回到没学之前的原点;在进行了三步上篮的教学后,如果马上进行教学比赛,学生肯定要“走步”违例,在进行羽毛球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动作还没有定形,盲目进行教学比赛,学生就会只注重将球打到对方场区,拼命用力,握拍紧张,肌肉僵硬,动作变形,不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四、“比赛”在教学中应该拓宽内容形式
当然,影响比赛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运动技能水平之间的差异、学生身体素质能力、心理素质,外界条件都会对比赛有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比赛的形式要多样,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可采用同水平之间的比赛、不同水平之间的比赛等形式进行,可采用正规性比赛、非正规性比赛、检验性比赛、游戏性比赛、娱乐性比赛等形式。个体的差异性,对比赛的影响很大。尤其是篮球、足球、田径等体能类或对抗类项目比赛中,水平的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这时教师就可以改变规则,改变标准等操作手段,水平较差的学生降低标准,减少难度,加分鼓励参与比赛,水平高的学生可采用增加难度、提高标准、特殊记分等方式进行比赛。我们可能在教学中有这样的顾虑,学生的运动技术不高,这就给教学比赛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学生的现有技能水平不足以完成教学比赛的要求,学生想打比赛,但是比赛水平却不高,如何解决以上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单项技术的比赛、组合技术的比赛、降低难度的比赛、改变规则的比赛等形式进行。例如,笔者在进行篮球教学时,进行教学比赛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水平,将学生分为3分手(水平比较差的),2分手(水平一般,但有篮球基础),1分手(水平相对较好),对于3分手,进一球得3分,2分手进一球得2分,1分手进一球得1分,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乐趣。
在进行排球教学中,高二女生按新课程标准水平5的要求,可以进行比赛,但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差异性比较大,这和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有关系。有的学生初中就学习过排球,而很多农村的女生到高中之后才接触排球,形成了排球技术水平的不均衡。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进行同一水平组的比赛,之后将高水平组的学生和低水平组的学生按照实力平均分配,再进行比赛,这样可以起到以好带差,共同提高的效果,又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对比赛的影响,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比赛中来。
田径教学中,我们都非常熟悉“反50米跑”的例子(把学生第一次50米跑到达终点的位置记下,然后把那个位置作为他们的起点,向反方向跑),毛振明教授认为:竞技体育讲究客观时空上的平等,而体育教学却不能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平等,竞技的结果清晰地分出竞赛者的优劣,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则要教师尽量创设“相对公平”的教学比赛环境。这样的比赛在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情趣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的地方。
五、“比赛”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巩固技能与增进运动体验
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比赛这个杠杆,本着将学生的运动技能应用于实践的原则,将学生的技能在比赛中应用,并在实践中指导错误,点拨迷津。在比赛中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让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寻找改进的途径与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应用所学的运动技术,并在运用中不断强化,在比赛的检验中形成稳定的动作技能,通过比赛来检验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巩固运动技能水平。教师此时的角色应该变成一个运动技能应用的指导者,技战术应用的启发者,必要时成为仲裁。没有教师指导的比赛,学生的运动技术可能孤僻或滥用,技术动作不规范,各种错误动作逐渐定型,以后再纠正起来就非常困难了。另一方面,这样无目的的比赛学生的技术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也很难得到提高,是一种漫无目的的放任,学生并没有从比赛中强化巩固运动技能,更有可能造成运动技能的“异化”,时间长了,更多的是体验到失败感,更有可能造成“习得性无助”,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教学中运用比赛,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胜负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巩固所学的运动技能,强化学习效果。在比赛中,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竞赛的结果,而忽视动作过程与动作要求,进而可能导致错误动作的产生,因此,比赛应该是在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动作技术的前提下运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完成动作质量的评价反馈和要求。
比赛应该以巩固提高运动技能与增强运动体验为目的。多渠道、多样式地进行比赛,应该成为体育教师教学工作中重要的内容,体验比赛的快乐,体验运动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成功感、运动技能进步所带来的幸福感,在比赛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人的心理品质、心理承受能力,促进人的社会化,让学生在体育比赛中成人。
(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314500)
一、运动技能的学以致用是追求目标
技能是一种能力,能力是一种条件,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运动技能,并应用于体育实践。在我们常态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能非常关注怎样教、怎样学,多是在教法与学法上下功夫,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运动技能。但是有的时候却走进了“为了学习运动技能而学习运动技能”的误区,将目标与手段混淆了。学习运动技能的最终价值取向应该是应用,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就是要用的,如果学了不用,那运动技能的学习就失去了支点。完整的体育教学应该包括教、学、用三个部分,而我们更多地关注前两个方面,对“用”的关注程度不足,有些时候可能忽视了,而“用”恰恰是运动技能学习的最重要的终端。
学生学习了运动技能后该怎样用呢?运动技能最终指向于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教学实践,对运动技能起到了巩固与促进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技术的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更要让学生知道此种技术在何时、何种情况下用,技术要与比赛挂钩,否则单纯的技术练习只能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维系体育运动的纽带是体育兴趣,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他会对成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体验并对此项运动更加关心,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这才是形成运动兴趣的关键,而成功体验不仅是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时的情感体验,更应该包括学生在比赛中的成功与失败(失败与挫折感在某些时候对学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激发学生知不足而后勇)的情感体验,将运动技能学以致用,并在运用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运动技能的学以致用是体育教学的终极追求目标,学习了运动技能之后,并应用所学的技能参加锻炼,是终身体育的输出终端。学习了运动技能如果不应用,那么学习得再好也是徒劳的,也是效果低下的。如果学生没有参加过某一项体育项目的比赛(包括正规与非正规),就没有真正理解这项体育活动,没有领悟到这项体育活动的文化内涵,没有真正参与到这项体育活动中来,就不可能有长久的兴趣指向来维系参加这项体育活动。通过比赛,学生的情感体验是特殊的,这里面不仅有运动技术的应用与检验、运动技术水平的稳定性的反思,还包括学生个体的心理的考验、心理素质的提高、人与人关系的处理、个人与团队的角色定位、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对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对运动技术的再认识、对运动技术应用能力的整合等诸多方面的意义。应用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要求,也是学生能力的一个体现,这个实践具体于体育教学,最有益的载体就是比赛。这里所讲的比赛,区别于竞技运动中的比赛,竞技比赛的目的追求的是成绩,而这里的比赛更多地关注运动技术的应用与情感体验,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二、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不用”现象
何谓运动技能的“不用”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的确是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但有的教师教了一个学年的运动技能,学生却没有进行过教学比赛,学生学习的技能都是一个个片段,这些片段没有通过教学比赛串联起来。以排球的教学为例子,体育老师教了一个学期的基本技术,垫球、发球、传球、扣球技术的学习也都有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单个技术的确是很好,但是就这样的学了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一个学段,学生仅仅学习了运动技术,却没有参加过比赛,比赛的规则是什么也不知道,没有体验到比赛带来的快乐与成功;在篮球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教学都是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等独立分开的单个技术,学了一年多的单个技术,但是没有将技术组合起来应用,形成了“单个技术很漂亮,考试中可以拿高分,但是我不会打篮球”的尴尬。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层面,学生学的运动技术,也仅仅是简单的单个技术,没有将这些运动技术应用于实践,如何将这些独立的点“穿针引线”地贯串起来?笔者认为,应该通过比赛来统领。
三、“比赛”应该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基础上的比赛
比赛中可以看出运动技能学习的程度与效果,比赛是平时练习与训练的积累,是运动技能学习的缩影。比赛法也是我们体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对运动技能巩固提高的实现手段,通过比赛检验与巩固的运动技能更加牢固,更加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但是,比赛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应该是在掌握了一定运动技能基础上才进行比赛。比如在篮球教学中,进行了投篮技术教学,不宜马上进行比赛,如果进行比赛,学生就会因为追求进球而忽视动作技术,动作很容易变形,甚至技术动作回到没学之前的原点;在进行了三步上篮的教学后,如果马上进行教学比赛,学生肯定要“走步”违例,在进行羽毛球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动作还没有定形,盲目进行教学比赛,学生就会只注重将球打到对方场区,拼命用力,握拍紧张,肌肉僵硬,动作变形,不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四、“比赛”在教学中应该拓宽内容形式
当然,影响比赛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运动技能水平之间的差异、学生身体素质能力、心理素质,外界条件都会对比赛有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比赛的形式要多样,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可采用同水平之间的比赛、不同水平之间的比赛等形式进行,可采用正规性比赛、非正规性比赛、检验性比赛、游戏性比赛、娱乐性比赛等形式。个体的差异性,对比赛的影响很大。尤其是篮球、足球、田径等体能类或对抗类项目比赛中,水平的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这时教师就可以改变规则,改变标准等操作手段,水平较差的学生降低标准,减少难度,加分鼓励参与比赛,水平高的学生可采用增加难度、提高标准、特殊记分等方式进行比赛。我们可能在教学中有这样的顾虑,学生的运动技术不高,这就给教学比赛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学生的现有技能水平不足以完成教学比赛的要求,学生想打比赛,但是比赛水平却不高,如何解决以上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单项技术的比赛、组合技术的比赛、降低难度的比赛、改变规则的比赛等形式进行。例如,笔者在进行篮球教学时,进行教学比赛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水平,将学生分为3分手(水平比较差的),2分手(水平一般,但有篮球基础),1分手(水平相对较好),对于3分手,进一球得3分,2分手进一球得2分,1分手进一球得1分,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乐趣。
在进行排球教学中,高二女生按新课程标准水平5的要求,可以进行比赛,但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差异性比较大,这和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有关系。有的学生初中就学习过排球,而很多农村的女生到高中之后才接触排球,形成了排球技术水平的不均衡。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进行同一水平组的比赛,之后将高水平组的学生和低水平组的学生按照实力平均分配,再进行比赛,这样可以起到以好带差,共同提高的效果,又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对比赛的影响,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比赛中来。
田径教学中,我们都非常熟悉“反50米跑”的例子(把学生第一次50米跑到达终点的位置记下,然后把那个位置作为他们的起点,向反方向跑),毛振明教授认为:竞技体育讲究客观时空上的平等,而体育教学却不能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平等,竞技的结果清晰地分出竞赛者的优劣,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则要教师尽量创设“相对公平”的教学比赛环境。这样的比赛在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情趣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的地方。
五、“比赛”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巩固技能与增进运动体验
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比赛这个杠杆,本着将学生的运动技能应用于实践的原则,将学生的技能在比赛中应用,并在实践中指导错误,点拨迷津。在比赛中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让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寻找改进的途径与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应用所学的运动技术,并在运用中不断强化,在比赛的检验中形成稳定的动作技能,通过比赛来检验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巩固运动技能水平。教师此时的角色应该变成一个运动技能应用的指导者,技战术应用的启发者,必要时成为仲裁。没有教师指导的比赛,学生的运动技术可能孤僻或滥用,技术动作不规范,各种错误动作逐渐定型,以后再纠正起来就非常困难了。另一方面,这样无目的的比赛学生的技术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也很难得到提高,是一种漫无目的的放任,学生并没有从比赛中强化巩固运动技能,更有可能造成运动技能的“异化”,时间长了,更多的是体验到失败感,更有可能造成“习得性无助”,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教学中运用比赛,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胜负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巩固所学的运动技能,强化学习效果。在比赛中,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竞赛的结果,而忽视动作过程与动作要求,进而可能导致错误动作的产生,因此,比赛应该是在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动作技术的前提下运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完成动作质量的评价反馈和要求。
比赛应该以巩固提高运动技能与增强运动体验为目的。多渠道、多样式地进行比赛,应该成为体育教师教学工作中重要的内容,体验比赛的快乐,体验运动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成功感、运动技能进步所带来的幸福感,在比赛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人的心理品质、心理承受能力,促进人的社会化,让学生在体育比赛中成人。
(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314500)